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校企共建下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首先,校企文化在目標追求上存有沖突。作為教育組織的高職院校,最終的“出口”是“人”或“人才”,這就要求校園文化為“人”服務,營造育人氛圍,把人的成長當做終極追求;作為經濟組織的企業,最終的“出口”是“產品”,怎樣確保“產品”的質量就成為企業在構建文化時必須面對的重要抉擇,通過文化影響員工,進而生產出符合要求的產品。其次,價值觀方面的沖突一直存在。校園文化關注人才培養,企業文化追求經濟效益,兩者的差距也就導致了沖突的存在。再次,理念的沖突影響更甚。高職院校重在教育,教育屬于公益范疇,不會將效益放在首要考慮的位置,其文化也就必然帶有“純粹”的意味;企業是逐利組織,實現效益最大化成為其無可爭辯且無需指責的動力,其文化必然更多帶有“金錢”味道在其中,是為“利益”而建設的文化。最后,過程的沖突也蘊藏其中。校園文化的建設就是要通過物質的建設、精神的宣貫、制度的規范來影響學生的行為,強調文化的潛移默化作用;企業產品的生產也需要一個過程,企業關注每一階段產品的狀況,并且每一階段的產品是可以通過預先設定的程序來控制的,企業文化建設的時候就不可避免來適應該產品生產的過程特征。因此,從上述四方面可以看出,校企之間的文化沖突客觀存在,如果不能有效引導,將極大地阻礙校企文化共建的進程。
二、校企共建: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路徑的應然分析
1.校企共建: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當然之選
首先,高職辦學特色的形成需要校企共建。在當今語境下,高職院校不論文化建設還是專業、課程、師資建設的特色應當是建立在背后所依托的行業企業特色上。脫離行業企業獨立建設文化、專業等,高職院校是不能展現出其特色來。其次,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需要校企共建。頂崗實習的過程就是作為“準職業人”的學生提前感知企業規章制度、行為規范的過程,也是接受企業文化熏陶的過程,唯有如此,才能縮短從學生到員工的距離。再次,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需要校企共建。高職院校作為高等院校的組成部分也承載了社會服務的職能,為行業企業解決技術難題,開展技術攻關、指導是社會服務,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輸送優秀人才也是社會服務的表現。在校企共建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弄清楚企業需要什么,高職院校應該做些什么。最后,育人使命的實現需要校企共建。適應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現實來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是高職院校的使命所在。校企共建既能營造這樣的文化氛圍,又能帶來行業企業的新工藝、新技術,使高職院校的理論與企業的實踐完美結合。文化具有育人功能,其育人功能正是在上述校企四方面的共建過程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強調校企共建,就是職業教育“職業性”的典型落實,也是協同育人理念的實踐映照。
2.產教融合: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方向
職業教育之所以如此重視產教融合,在于產教融合的核心思想在于產教一體、校企互動。實現職業院校教育教學過程與行業企業的生產過程緊密對接,成為有機整體。深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所提出來的“五個對接”即是產教融合的具體體現。由此可見,高職院校的建設、發展必須緊跟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大勢,從自身內部體制機制改革入手,建立起適應時展要求和經濟轉型升級所需的運行模式,而其中,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也必然要順應這種潮流,以產教融合作為建設的根本方向。這也是高職院校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應有之舉。實現職業教育的“五個對接”,進而達到產教融合,關鍵在于職業院校應形成一種文化氛圍,一種關注行業企業發展動態、主動適應行業企業發展要求、保持職業教育發展步伐與行業企業生產變革過程協同一致的文化自覺,該種意識的形成過程必然是在校企雙方有關人員的反復溝通、交流過程中實現的,是在雙方圍繞職業教育育人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的有機對接中產生的。高職院校主動融入行業企業文化元素,構建有本校特色的校園文化,既是育人過程又是培養文化自覺的過程。
3.文化交融: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平臺
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必然是和企業文化相互碰撞、交織、融合的過程。高職院校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去建設好促進校企間文化交融的基礎平臺,推動交融的進程。從當前職業院校實踐效果來看,以下三種方式不失為校企間文化交融的成功典范:第一,以職業院校企業行為契機,主動深入了解、感知企業文化。職業院校企業行是摸清用人單位人才需求,拓寬校企合作領域,建立校企緊密型合作關系的有益探索。通過職業院校企業行可以實現掌握企業對職業教育人才需求情況,探索建立校企緊密合作機制,拓寬職業院校服務領域,推薦畢業生順利就業的目的。這是職業院校教師實地感知企業文化氛圍的大好時機,也是以后實現“企為校用”的開端。第二,以企業文化校園行為依托,積極學習、領悟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校園行是另一種形式的“引企入校”,是通過一定載體和方式介紹、宣傳、推介企業文化的活動。高職學生入學之初即可以邀請來自行業企業一線的能工巧匠或管理技術人員以講座、見面會、交流會等形式講解企業精神、理念和價值。學生就讀期間,高職院校既可以聘請企業人員開設企業文化課程,也可以借助圖書館開設“企業文化專欄”,推薦專門書籍、制作專門展板、設計專題海報來擴大企業文化影響。第三,以“雙基地”建設為載體,親身踐行企業文化。所謂“雙基地”就是由學院探索形成的“雙掛牌、雙基地”,即企業在學院掛牌成立人才培養基地和員工培訓基地,學院在企業掛牌成立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雙基地”促成了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的利益共同體目標,也是兩種文化交融的最好載體,就高職院校來講,其學生以準“職業人”身份來到企業實訓,就是親臨一線感知和踐行企業文化的最好詮釋。
4.管理互通: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抓手
首先要求高職院校合理吸收企業的管理意識和管理理念。企業文化是其生產文化的一種積淀,企業對生產過程的一絲不茍、對企業工藝的精益求精、對企業產品的苛刻要求所反映出來的企業文化完全可以被高職院校所吸納,畢竟高職院校肩負的人才培養過程也需要我們的管理者具有這樣的理念和意識。其次要求高職院校與企業家交朋友,打破體制桎梏,聘請企業家全職或兼職擔當院系主任,近距離推動管理互通。聘用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它可以帶給我們不一樣的理念沖擊和教育教學效果。與企業家交朋友、聘請企業家擔當院系主任就是校企深度融合的過程,也是借助企業資源發展的過程,還是校園文化呈現行業特色的過程。最后,要求高職院校構建靈活多樣的人才流通和聘用體系,打通企業能工巧匠、工程技術人員來校任教,院校專業教師趕赴企業掛職鍛煉的用人渠道,解決諸如企業人員職稱評定、院校人員單獨考核問題,在這種自由流通的用人機制里,學生將獲得最大的收益,他們能感受來自一線的最真實的技能要求,院校將收獲最強的師資隊伍,企業也能培訓員工,建立穩定的人才培養基地。可以說校企間的管理互通為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更多的參考,是豐富校園文化建設的有力舉措。
作者:夏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