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意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在中央高度重視下,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仍需不斷加強。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進入了新時代,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是貫徹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迫切需要,也是解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主要矛盾的關鍵舉措。認清網絡文化建設的時代意義,花大力氣真抓實干,對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質量,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高校;網絡文化建設;意義
一、貫徹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把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作為一項重要改革任務,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互聯網發展治理實踐緊密結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識網、用網、建網、治網等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科學回答了“為什么要建設網絡強國、建設什么樣的網絡強國以及怎樣建設網絡強國”的重大問題,形成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科學系統的網絡強國戰略思想,這一戰略思想涵蓋了網絡內容、網絡管理、網絡安全、信息化建設、網上輿論工作、網絡法治建設、網絡人才隊伍建設、網絡核心技術創新和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等各個領域。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網之道的科學總結和理論升華,是引領網信事業發展的思想指南和行動遵循,為全球互聯網發展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3]在實施網絡強國戰略的新征程中,高校必須積極作為,也必將大有作為,這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本質屬性、中心任務和職責使命決定的。一方面,高校是網絡使用最為普遍的場所,高校師生也是掌握和運用互聯網最為集中的人群,高校本身和師生是實施網絡強國戰略的重要力量,也只有高校強起來,才能把網建強。高校應充分發揮自身學術、科研和人才優勢,在網絡學科建設、網絡基礎研究、網絡技術創新、網絡人才培養、網絡文化繁榮等方面與網絡強國戰略同頻共振,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指出,互聯網主要是年輕人的事業,要不拘一格降人才。這深刻揭示了互聯網建設發展與青年成長成才之間的緊密聯系,為高校人才培養指明了重要方向。另一方面,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意識形態和宣傳思想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新機遇,也提出了新挑戰、新要求,互聯網已成為影響高校改革發展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最大變量”。高校師生不僅時時處處受到網絡的影響,而且是網絡生態和網絡文化的深度浸潤者、參與者,高校有能力在話題制造、輿論引導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新時代,高校要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切實將網絡文化建設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緊抓實,為做強網絡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營造清朗網絡空間貢獻高校力量。
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迫切需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反復強調文化自信。他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P36)黨的報告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5](P41)這些重要論述,為高校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切實擔負起、履行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大使命職責提供了根本遵循,須從三個方面加以正確認識。首先,網絡文化的本質還是文化,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文化要繁榮,內在地要求網絡文化要繁榮。網絡文化是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而演化形成的文化新范式、新類型,它既是現實社會文化向網絡空間的延伸和經典文化樣式網絡化的表達,也基于網絡自身特點而具有獨特的文化特征,并催生了一些網上特有的文化新形態。在信息化時代,主流文化要發展壯大,就必須將培育建設正能量充沛、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主流網絡文化擺在重要位置。中國高校要建設的網絡文化,不是非主流網絡文化,也不是別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主導的網絡文化,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說,網絡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文化繁榮興盛的內容及表現形式需要多樣化,需要與時俱進,及時吸收最新文化成果和文化形式,不斷豐富文化的內涵。互聯網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平臺、新技術、新手段,大大提高了文化傳播的廣度、深度、效度,是強調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主要途徑。高校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網上繼承、傳播、發展作為網絡文化建設的文化使命和核心內容。再次,當今世界新的國際競爭中,國家核心競爭力愈發體現在文化影響力、民族凝聚力、道德感召力、輿論引導力、制度吸引力等文化軟實力上。當前國際輿論的總體格局還是西強我弱,網絡已成為文化軟實力競爭的重要戰場,西方在網上加緊對我進行意識形態、文化和價值觀的滲透。高校作為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排頭兵、主力軍、國家形象的名片,在推進國際化辦學戰略進程中,必須切實增強“四個自信”,以我為主、兼收并蓄,加強人文交流,增進文化互信,將宣傳高校改革發展的成就融匯于增進世界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認同當中,為提升網上國際傳播能力、提高國際話語權作出貢獻。
三、解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主要矛盾的關鍵舉措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04年以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體制、協同機制、隊伍建設、作用發揮等不斷強化和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就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一系列部署,更好推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健康發展。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對十八大以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作出總體概括,給予高度肯定。同時,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異常清醒,提出社會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工作面臨著四個挑戰,其中就包括傳統教育引導方式面臨網絡新媒體的挑戰。他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遇到的挑戰更加嚴峻、承擔的任務也更加繁重,并指出了在辦學方向、教師思政、陣地管理、工作效果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新老問題,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具體表現,是新的社會主要矛盾在特定領域的具體反映。進入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在過去打下的基礎之上,把握新的主要矛盾,切實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帶來的問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常把“新形勢”掛在嘴邊,究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什么樣的“新”形勢呢?互聯網已成為高等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處的基本外部環境,這就是最重要的形勢變化。[8]就學生群體而言,從供給側和需求側的供求關系來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主要矛盾是工作的成效和質量、隊伍的能力和水平,以及學生日益多元化、個性化的成長成才需求與對美好生活、人生出彩的向往之間的矛盾。這個新的主要矛盾集中在供給側,其主要方面,是對學生日益增長的網絡空間精神文化需求的供給能力不足。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發力,強化網絡文化建設,對于解決主要矛盾起到關鍵性作用。深刻洞察網絡帶來的影響,他指出,意識形態領域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因網而生、因網而增,許多錯誤思潮也都以網絡為溫床生成發酵。從一定意義上說,誰贏得了互聯網,誰就贏得青年。他從“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來”的高度和角度,強調要運用好新媒體新技術,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聯網上線,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高校應遵循的重要論述,切實抓牢抓好網絡文化建設,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工作,將其作為解決思想政治工作新的主要矛盾的關鍵舉措。
參考文獻:
[1]馮剛.新形勢下推動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思想教育研究,2015,(8).
[2][5][6].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報,2017-10-28(1).
[3]溫紅彥,等.朝著建設網絡強國目標不懈努力[N].人民日報,2017-12-02(1).
作者:王潔松 劉群鑫 單位:廈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