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論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屬性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統性
無論作為社會生活一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還是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方法、必然環節的思想政治教育內的交往,還是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環境和能量來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外的交往,都充分說明了交往是一個系統,具有系統性。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一起才是完整的人類實踐,處于社會子系統中。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同其他學科知識都包含于人類知識體系和學科體系之內,是子類與子類的關系。而相對于人類發展的整體,思想政治教育著眼于人類精神發展的一個側面。此時,其獨立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之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存環境和能量之源而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同其他子系統交互滲透,才能借外力打破自身發展障礙、自身理性和非理性力量的局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系統必須適度開放,與其他學科、其他交往形式之間建立及時溝通,及時補充自己的內部能量。以開放的視野把思想政治教育以外的學科、實踐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發展中,促成學科之間的互動配合。其二,思想政治教育運行中也包含了大量的物質和信息交換,尤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人際溝通最為重要。人際交往關系實質上是通過直接交往所產生的情感積淀,其產生、保持和消亡必須遵循人的心理規律,屬于非規范性關系。但另一方面,這種交往關系屬各自擔負各自教育者或受教育者的角色關系,事實上一方支配另一方,影響力不平衡的規范性、強制性交往關系最為常見。規范性、強制性與非規范性、非強制性并存,思想政治教育應持之有度、增強互動性,從以教師主導型交往向以平等溝通交往轉變。因為道德教育的起點,是教育者的富有主導意義的引導教育活動。作為起點的教育引導活動可以從知、情、意、行任一方切入。從運作形式上看,道德教育對象的接受程度根本上取決于教育活動能否激發被教育者的內驅力,即從情感上、心理上認同輸入的信息內容。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統性求新,求變,要求透視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深刻把握教育對象的思想動態和心理需求,才能解答疑惑,滿足需要。此外,還必須推動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開放,激發思想政治教育系統自身力量的增長和功能進化,樹立學科反思和創新意識。
二、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延續性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精神交往的內容和形式一旦形成會在其物質基礎消失或者缺位狀態下持續,這是由于“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彼此發生關系的個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聯系的”。顯然,思想政治教育傳遞信息與溝通情感的精神交往現象,在交往內容和交往形式上具有延續性。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自創始以來積累了大量優秀的理論成果和工作經驗,不斷發展的理論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推動其不斷向前發展。而實踐證明“水滿則溢”,權威和經驗既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有章可循,也可能縱容人的惰性生長、抑制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傳統形式和內容誕生于特殊時代的特殊心理狀態和思想走向下。隨著社會思想矛盾狀況日新月異,固守的經驗將大大阻礙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對內容的有效承載,進而限制功能發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實際工作必然要有理論反思意識和理論創新意識,警惕和克服理論惰性,不斷修剪思想政治教育大樹上或老化或多余或旁逸斜出的枝椏,才能保證其健康向上發展。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學校教學計劃以內安排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主要指政治、道德、心理健康等相關課程教學。內容既定,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強制性、灌輸性特征顯著。而合理的道德行為包含道德情感、道德技能和道德認知,道德內容和知識的權威性必須同個人態度作用方向一致,才能激發教育對象產生與社會的道德期望相一致的行為動機。目前雖然體驗教育和隱性教育等注重情感共鳴、個體價值的教育形式有了突破和發展,但認知式教育仍然是主導形式,忽視個人自我價值訴求的滿足和自我完善能力的開發,忽略了學生作為生命存在的交互主體性,容易導致個人自我價值和意義的喪失。這也是當前社會出現道德滑坡、精神倦怠趨勢的重要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培育學科反思和創新意識,果斷揚棄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心理環境和精神動態的傳統教育形式,大膽借鑒其他學科的重要經驗和優秀成果,強化和加快構建、挖掘和開發互動教育形式和隱性教育模式的步伐,豐富和完善教育形式,增強吸引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性
從人類精神交往歷史來看,需要是交往產生的內部動因。人的需要是一個層次性系統,分為社會需要和個人需要、精神需要和物質需要、規范性需要和非規范性需要等。多樣的需要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呈多樣性、層次性的價值訴求,因而具有價值性。從心理學角度看,動機取決于態度和社會壓力感,是行為產生的直接動因,其生成與否和強度首先取決于社會壓力感,即社會規范、群體價值觀念、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意識等規范性信念,它們通過大眾傳播工具、思想政治教育付諸頭腦后產生自我約束力;其次是態度,即人對輸入信息的一貫的主觀情感反應和體驗,是結構穩定的預備心理狀態。對行為目標的價值期望影響其強弱。二者的強度和作用方向的隨機結合決定了行為和態度是否一致,是否產生與期望同向而行的動機。過度的社會壓力感會同自身價值實現期望相互排擠,結果就與價值期望相背離。思想政治教育有價值性,多重價值平衡和作用強度及其作用趨向一致是其內在要求。社會價值規定指向社會個體自我約束力,但過度的社會價值渲染也會削弱積極影響,走向另一個極端———壓力,個體價值的生存空間、壓力的耐受心理空間急劇縮小,自我成就感嫉妒削弱,使消極情緒暢行。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于社會規范與個人需求矛盾調和,直接體現為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的平衡運動,只有兼顧兩種價值才能激發教育對象的內部驅動力,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優化目標體系,把握兩種價值的平衡。
作者:高輝 單位: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