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職業規劃下高校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校新生入學后的種種不適應會影響到他們在大學階段的生活、學習、工作及交往,有的甚至造成嚴重后果,對新生進行入學教育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一環。本研究嘗試結合新生入學不適的特點,將職業生涯規劃理論應用于新生入學教育,主要從新生的自我認知、環境認知、專業認知、職業決策和規劃管理入手,融入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內容之中,使其順利度過大學適應期。
關鍵詞:職業生涯規劃;新生;入學教育
大學生被譽為天之驕子,他們是高級人才的代表,是青年中最有活力的代表,是國家科技進步的前言群體,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首要力量。而這一群體,在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中將會遇到各種問題。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最易受外界影響,隨著高校學生數量的不斷攀升,新生入學后的適應問題凸顯,稍有適應能力不強的學生就會從各種角度出現不同問題,甚至導致大學生活的失敗。為使高校新生盡快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以期創新構建高校新生入學教育體系,本課題將嘗試引入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對新生入學教育進行探究。
一、高校新生入學后的不適應問題分析
(一)自我認識不清
當前的大學生多由家里的“小太陽”或“小公主”長成,進入大學前很多事情或決定都是由家長或老師代做。他們的意識形態領域表現為思想不成熟,拜金、享樂、極端、利己等不良風氣的盛行,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強烈。[1]這樣的成長環境造成他們對自己的優缺點、興趣、性格等考慮甚少,不能清楚地認識自我,導致在學習、交友、選課、選擇社團組織、選擇科研團隊等方面無法做出正確決定,更無法為自己的將來做出合理的規劃。
(二)角色轉變不適應
一些人為了緩解中學生學習壓力或想使其對大學生活產生美好憧憬,他們會對中學生傳輸一些不實信息,如:“考上大學后就沒有人再逼你早起學習了”,“大學可以隨便玩,沒有人會管你”,“考上大學你就解放了,不會再像高中這么累”等。新生從高中升入大學年齡跨度雖不大,但是角色轉變卻很大。因受以上不實信息影響,再加之大學階段學生自我管理空間的加大,新生極易產生諸多的不適應。1.學習方面。學生從中學的逼著學到大學的自主學習的不適應,從填鴨式教學、三點一線式校園生活到主動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的不適應,從熟悉的語數外數理化到每個學期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等不斷變化的科目的不適應,從中學每天“細嚼慢咽式”的教學方式到大學課程進度的差異引起的學習節奏的不適應,從有自己固定座位到上自習需要占座位的不適應,從有班級固定教室學習到上完每次課都要重新換教室的上課方式的不適應等。2.生活方面。學生從家長和老師為自己設定生活、學習目標到自己面對大學生活及就業的不適應,從單純的學生身份到半社會人身份轉變的不適應,從父母和老師幫忙管理金錢和時間到自己理財和分配時間的不適應,從購物圈只限于校園內超市到可以到校外自由購物的不適應,從只能“吃食堂”到可以到大小飯店聚餐的不適應,從中學明令禁止的不許化妝染發到大學張揚個性的不適應等。3.生理和心理方面。學生從中學到大學經歷著從青春期、叛逆期到成熟期的一系列變化,進入大學后還涉及交友、戀愛、處理同學間各種關系及校園內各種社會交往的困惑,于新生而言這些都來得太突然。4.就業方面。從對就業一無所知到將來需要掌握各種實踐能力的緊張,從只知道學好中學課程到隨著入學時間的增長對就業問題的迷茫及彷徨。5.高校管理方面。從中學時家長老師24小時全程監督到大學的與輔導員、班主任間較少的交流的不適應,從嚴格的宿舍管理制度到較為自由支配宿舍休息時間的不適應,從中學禁用手機到解除手機使用限制的不適應,從中學時幾乎沒有渠道獲得校外信息到大學時新媒體及網絡鋪天蓋地般對思想、行為、興趣的沖擊等。以上種種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新生入學后的學習和生活,是造成他們不適應大學生活的主要因素。
二、高校傳統入學教育特點
高校傳統的入學教育主要包括以班會、講座等形式為主的校規校紀及安全教育,以軍訓為主的體質鍛煉和思想教育,以宿舍內務評比為主的公寓綜合治理教育,以講授或自學形式為主的規章制度教育,以專業帶頭人講授為主的專業思想教育等。當前大學生思想多元化,個性張揚,而高校傳統的入學教育方式單一,不能激發大學新生的興趣,無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入學教育的內容無法跟進學生從入學到熟悉學校環境這個時段的思想變化及需求,教育的講解多流于形式,不能保證教育質量。基于當前大學新生的心理特點和主要問題,傳統新生教育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創新教育思路以更適應現實需求。[2]
三、引入職業生涯規劃理論構建新生入學教育體系
職業生涯規劃起源于美國,起始于美國的帕森斯針對年輕人失業情況提出,后來舒伯等人提出“生涯”概念。20世紀初,我國的職業指導教育在歐美等西方國家職業教育運動的影響下開始萌芽。[3]我們在此提及的職業生涯規劃指的是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也稱為職業生涯設計,是指一個人對一生職業發展道路的設想和規劃,是認識自己、分析環境、確立目標與制訂行動計劃的有機統一的活動。[4]基于職業生涯規劃理論,課題組主要從新生的自我認知、環境認知、專業認知、職業決策和規劃管理入手,融入當前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內容之中,創新構建高校新生入學教育體系。
(一)自我認知教育部分
自我認知是職業生涯規劃理論中最基礎的部分,本部分教育也是入學教育中最基礎的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礎。包括入學前教育及入學后指導。因大部分新生對大學生活不是很了解,且對傳說中的“自由”充滿向往,入學后難免在生活和學習方面不適應,因此入學教育應從新生入學前開始。高校可通過發放錄取通知書時加入入學教育內容實現。可發放精心編寫的《新生入學須知》,介紹學校自己的教學特色;公布一學期的教學計劃及目標,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發放學校資助獎懲的管理規定等,使新生在入學前對學校進行較初步的了解。指導新生通過學校網站觀看入學指導的相關視頻或文章,指導新生查看所學專業的培養方案,對專業課程設置進行初步認識。入學后高校要重視并組織召開新生、新生家長與管理人員和專業老師見面會,解答他們對于專業、對于就業、對于學生生活等方面存在的所有疑惑及顧慮,建立家校互聯機制,為學生在高校的健康順利成長打開一扇家校交流的大門。同時,學校通過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采取現代化教育教學手段,對大學生進行初步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指導學生對自我進行認識和分析,通過運用職業生涯規劃理論中360度測試法、櫥窗分析法、MBTI職業性格測試等方法,結合學生在學校網站中進行的自我認知測試,分析確定自己的興趣、性格、職業價值觀、能力、氣質等。指導學生綜合分析測試結果,完成職業生涯規劃自我認知部分教育。
(二)專業教育部分
專業教育屬于職業生涯規劃中對自身專業素質、環境認知及職業決策方面的教育,學生只有認清專業需要掌握什么樣的知識及技能,才能更好地規劃學業。新生入學后學校組織學生進行校園環境的認識和熟悉的同時,可以專業為單位,安排較簡單的專業參觀實習,鼓勵新生參與簡單的實踐,使新生近距離接觸專業,了解自己未來的工作內容甚至工作前景,對專業產生感覺及興趣,積極規劃就業。
(三)心理教育部分
心理教育涉及到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的自我管理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心理壓力巨大,高校大學生更是心理問題頻發的“高危”群體。高校要在新生入學后推出一系列針對新生心理方面的教育活動,可通過心理劇展演、心理輔導活動、心理講座、談心談話、心理問題問卷調查等活動接觸新生可能產生心理困難的任何部分,幫助新生減輕心理壓力和焦慮,使其盡快投入到大學的學習和生活當中。
(四)榜樣教育部分
榜樣教育部分涉及到職業生涯規劃理論中的目標管理部分。榜樣的力量有時是任何課堂教育不能比擬的,它是一面旗幟,也是一面鏡子,可以在無形中鞭策學生不斷地向自己的夢想拼搏。高校可通過宣傳和推廣本校學生榜樣,樹立優秀學長、學姐們在新生中的光輝形象。通過組織新生與本專業道德榜樣、學習榜樣、黨員先鋒模范榜樣等進行交流,與考研成功學生進行經驗交流,聽取大學生年度人物報告會等,樹立精神榜樣,指引他們走積極向上的道路。重視高校入學教育就是重視高校的人才培養。[5]以上各部分教育應貫穿于新生入學前及入學后的整個階段,內容宜穿插進行。基于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為指導學生適應不同階段高校的生活與學習,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可持續到學生畢業時。
參考文獻
[1]陳金星.當代大學生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沖擊及對策[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0(04):268-269
[2]徐珊珊.基于職業生涯規劃的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研究[J].科教導刊2012(2):72-73.
[3]王莎佳,錢文彬.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興起、發展與挑戰[J].教育與職業.2011(8):80-82.
[4]陳海菊,侍朋寶.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問題研究[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8):80-83.
[5]王新生.高校新生入學教育體系探析[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33):53-55.
作者:陳海菊 侍朋寶 張麗玲 王利皎 單位:河北科技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