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教師教學工作量測算應用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教師教學工作量測算是高校教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在深化數據應用、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的背景下,數據處理技術應用于高校教師教學工作量測算將是高校教學管理創新的一個主要內容。本文基于Y校理工科學院數據處理技術測算教師教學工作量的應用實踐,探討其對各高校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數據處理技術;教師教學工作量;理工科學院
教學管理工作是高校本科教學工作的核心,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影響了高校教學工作的正常運行進而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效果,其中教師教學工作量的測算是高校教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任務。在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斷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思考教學工作量精準的測算方式,提高教學管理信息化水平,是高校教學管理者一直關注的問題。本文基于Y校理工科學院數據處理技術測算教師教學工作量的應用實踐,探討其對各高校的借鑒價值。
1數據處理技術在高校教學管理中應用的緣起
自上世紀90年代,數據技術萌芽以來,數據處理技術不斷滲透到社會的各行各業。教育部在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選擇[1]。自規劃頒布以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高校對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工作高度重視,認識到了我們工作的計算機、媒介資源等已經不僅僅是完成簡單文字操作的工具,教師和學生接觸到的數據和信息會越來越多,傳統的管理方式、學習方式和數據分析方法將不能快速精準地解決教學問題了,高校的教學管理工作應利用數據處理技術,實現創新的教學管理。各高校逐步建立了各級各類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管理庫,完善了教務管理系統、招生錄入系統和項目申報系統等,高校的各個管理部門盡可能地挖掘數據處理為教育教學工作帶來的便利,提高教育教學工作質量。在教師的教學工作中也積極考慮將數據處理技術與教師的授課和學生的學習結合起來。
2教學工作量數據處理測算的必要性
自2011年起,按發展、激勵、惠及全體的原則,江蘇省實施了績效工資制度改革。根據省文件精神要求,Y高校實施了績效工資管理并制定了具體的實施辦法,通過實施辦法,體現不同教學科研崗位的績效要素,合理確定分配等次和級差,在完善分配機制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全校教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校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都邁上一個新臺階。在績效工資的審議分配中,教師教學工作量核算是基礎環節,工作量核算的精準將有利于客觀合理的評價教師履行崗位職責情況,增強教師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的積極性,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
1.高校教師承擔教學工作形式多樣需要數據處理測算
教師教學工作包含理論教學、實驗教學、指導畢業論文(設計)、指導實習(社會調查)、教學研究工作等類別,教學環節種類多樣;針對理論教學環節,又有統考課、開新課、重復課等考核指標;針對實驗教學,理工科類學院教學形式更多樣化,需要考慮普通實驗、大型儀器實驗、設計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實驗操作考試等;實踐教學環節分類更多,包括教育實習、工廠見習、工廠實習、畢業論文(設計)、指導博碩士論文等;教學研究工作包括發表教學論文、出版教材等。同時,教師從事的教學崗位不同,有專任教師、教學輔助人員以及聘請的校外兼職老師;還要考慮教師的職稱,比如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實驗師等類別。教學工作形式多樣使得教學工作量測算頭緒繁多,需要數據處理技術的應用。
2.高校計算教學工作量考慮因素多樣需要數據處理測算
在教學工作量的核算中,不是將各教學環節的工作量按計劃課時數進行簡單的累加,各高校均會對不同的教學環節規定計算折算系數。比如在Y高校理工科學院,理論課和實驗課的計算公式可謂天壤之別,所以教學工作量的核算是一個既簡單又復雜的工作,對于教學管理人員來說,如果采用傳統的計算方式,不結合大數據處理技術的應用,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特別是針對后期要修改的數據比較多時,用傳統的計算方式比如EXCEL等很容易產生計算錯誤;同時傳統的計算方式也只是一個數據統計的過程,并不能對數據進行必要的分析,不能為學院分配績效提供精準的數據和分析報告。
3.高校教學管理人員提高工作效率需要數據處理測算
Y校是江蘇省一所省屬高校,Y校中理工科類學院占了33.3%,學院教學管理人員承擔了各自學院教學管理的大量工作,因近幾年教學管理人員到齡退休以及教學管理崗位工作的艱苦與瑣粹,部分學院教學管理人員明顯不足。在年終工作中,有安排下學期的課務工作、量化指標的考核、教學工作量的測算等許多密集型的工作。如果教學工作量的測算能采用更加有效且便利的計算方式,這對教學管理人員來說,是一種教學管理工作上的減負,也是他們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種重要手段。因此,依托大數據發展技術,對教學工作量做數據處理測算是十分必要的,這將減輕教學管理人員的工作量,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也能為教學工作量的分析、應用提供基本依據。
3數據處理技術在高校教師教學工作量測算中的應用探索
1.應用思路
Y校理工科學院數據處理測算采用了通過在數據庫中編寫計算程序來完成具體核算的方法。首先,研讀各學院制定的《***學院教學工作量計算辦法》,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要仔細理解學院的工作量計算精神,了解關鍵計算要素、核算系數和要考慮的教學環節等。其次,對數據庫程序編寫工作熟悉,熟練運用程序計算函數和SQL語句等,好的計算方法和好的數據處理流程能更加準確和高效地解決復雜和量大的數據處理。第三階段的工作是將教師所承擔的所有教學工作轉換成可表述的數據輸入建立的數據庫工作表。最后運行數據處理中已經設置的程序,生成所需要的工作量表或其他的報表、數據分析報告等。
2.應用優勢
Y校理工科學院采用的數據處理方式,借鑒了傳統的處理方法,并在此基礎上思考出了一種更便利、更精準、適合理工科學院可推廣的教師教學工作量測算模式。首先,雖然需要教學管理人員學習熟悉數據處理中的程序編寫知識,并能會實際靈活應用,對教學管理人員的信息素養要求較高,但各高校目前在職的教學管理一線人員大多數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或雖有資歷較老的教學管理人員,但一般也會配備年輕的教學輔助人員,所以在接受數據處理技術的能力和靈活運用度方面都是沒有太多的困難和顧慮的;而且程序一旦編寫定后,如果臨時有一些政策和計算要求上的調整,也僅僅是修改程序中相應的統計項目和系數而已,教學工作量核算的勞動量可以極大的減少。其次,傳統的高校教師教學工作量計算方式工作量大,頭緒繁多,很多教學管理人員一到了年終核算工作量的時候,就精神壓力巨大,工作量核算內容巨大是一個方面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問題是傳統的計算方式解決考核指標和系數多樣的工作量測算,非常容易出錯,而工作量測算關系到教師的切身利益。本文所應用的數據處理方式只要將前面幾個階段的工作做好,實際應用效果除了運算速度快外,計算結果也非常的直觀準確。比如以某學院為例,100多名教師的工作量統計輸入時間僅需2-3小時,核算結果僅需幾分鐘,而傳統的計算方式需要一周甚至更長時間。最后,Y校的工作量數據處理核算模式是方便應用推廣的。對不同的理工科學院而言,也只需要根據各自的工作量測算辦法,修改一些教學環節的計算參量即可。對于不同的學院和所有的教學環節而言,Y校理工科學院的數據處理技術是可以借鑒使用的。
3.應用展望
教師教學工作量測算在各高校是一個必做的工作任務,應用Y校理工科學院教師工作量數據處理測算模式可以順利、精準地解決教學工作量測算問題。同時該測算模式使得工作量核算工作變得更有意義。一是可以使數據測算更加科學、精確。傳統的計算模式只是將數據進行統計得出結果,有的教學管理人員為了統計方便,比如會將一些測算指標的折算系數只保留一位小數,如0.9、1.1、1.3等,而用Y校的數據處理模式,可以將系數保留幾位小數都能很快地統計運算結果,并且根據各學院往年的測算結果,結合學院教學管理方向的變化和考核指標的側重,可以方便地調整系數值的大小,經過分析、比較,可以確定最適合學院績效分配的工作量測算系數,能實現在教師所授課程的重要性、教師從事教學環節的不同等方面所體現的區分度,使教師能體會到教學工作量核算的公平性,激發他們的教學熱情和教學責任感。二是可以使數據測算更加具有借鑒意義。傳統的測算模式大多是為了統計而統計,統計出的結果對各學院的教學工作借鑒價值不大。而Y校的數據處理測算模式可以引導學院的教學工作更加合理,促進學院各方面的發展。根據探索的這種數據處理測算模式,可以非常清晰地了解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教學總工作量,在對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可以了解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課程設置是否合理,教學計劃的制定是否符合專業的培養目標;同時根據不同教研室老師工作量的差異,合理安排教師的進修或出國訪問時間;也可以了解分班授課和合班授課的工作量差異,為更合理的確定課程的教學組織形式提供依據;甚至通過數據處理測算結果,可以恰當的安排不同教師的工作任務,使教師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更加有序發展。最后,工作量數據測算模式可以在教師教學工作量測算中引入一些評價教師教學效果的考核指標。比如,針對任教同一門課程班級人數相同的教師,如果只考核一般的量化指標,從工作量計算結果上看,工作量是完全相等的,無法引入教師教學的競爭機制。而應用Y校的工作量數據測算模式,可以在工作量測算中添加“教師教學質量系數”,這個系數可以由督導聽課、同行評價、學院教學管理人員檢查后的結果來確定,加入到工作量測算辦法和測算程序中,能客觀地將教師的教學成效體現在教師最后的教學工作量結果上。綜上所議,Y校理工科學院教師教學工作量數據處理測算模式實施方法有效,能在一定程度上精準地反映教師的教學工作,并能為學院下一步的教學工作提供指導依據。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2012年.
作者:鄭珍珍 單位:揚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