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工藝時代下傳承人的培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將重塑的工匠精神納入到傳統工藝通草畫的傳承之中去
工匠精神本身就是制造強國戰略的重要課題。事實上,具有工匠精神的傳統手工藝制造者本身也是技術創新的排頭兵。早期的外銷通草畫匠們通過充分了解用戶需求,深刻把握產品與用戶的互動關系,形成了商業化的運行范式。當今通過對表現技術研習,通草畫傳承人不僅深刻地理解技術與表現之間的互動關系,同時要對文化有敬畏之心,充分地掌握傳統工藝的專業性,保持精益求精的精神,找到對傳統工藝的創新路徑。
二、建立有效的信息分享機制,為通草畫發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參考
專研通草畫的技術是個漫長的過程,這期間會動用到大量的社會資源。但是現代社會發展訊息萬變,技術發展迅猛,工藝技術可能會面臨磨礪出來后發現不適應市場需求的窘境。這些信息包括企業、科研機構、培養機構的預測信息報告。如果我們能夠適時地建立有效的交流和共享平臺以及分享機制,將市場的需求消息能夠傳遞給傳承者,保證未來獲得收益回報。將會大大刺激工藝傳承者繼續專研技術。
三、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為工藝傳承者提供系統性的支持
專注某一特定行業的工藝傳承者有時候面臨產業轉型帶來的失業,通過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為他們的轉行過程減輕財務壓力,并提供潛在的新崗位,已解決工藝傳承者的后顧之憂。在收入制度安排上,優秀的技術性工人能夠得到優厚的稅收政策,從而獲得額外的物質待遇。對于特別接觸的頂尖人才,地方政府部門可以建立享受特殊優待。通過綜合社保、收入、稅收、晉級等手段,工藝傳承者能夠享有系統性制度化優待。
四、通過教育宣傳途徑,引導社會公眾“改變重學歷,輕技能”的觀念,鼓勵年輕人培養自身技能
當前,我國公眾心態一直偏向青少年接受正規的高校教育成才的途徑,而往往忽視個人的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并不會根據個人天賦和成長背景去調整,有些適合為工藝傳承者的人才未必適合在學術領域的發展。隨著社會認同感的改變,從重視“技術”而非局限于“學位”的培養方向,有助于形成工藝傳承者文化的價值觀念,有助于未來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五、通過定期儀式和活動,塑造一種對于工藝傳承者高度尊重的社會文化氛圍
借鑒美日德等國的國際經驗,擁有技術能力的工藝傳承者在國內被視為“國寶級”財富,在社會上享有非常高的社會地位,備受人們尊重和愛戴。這些文化氛圍,促使工藝傳承者不斷提升個人技能,精益求精。通過媒體和輿論的宣傳和推廣,使越來越多的人發現生活中身邊的默默無聞的優秀人才。舉辦專業工藝傳承者交流展覽和學術會議,獎勵和記錄下來,達到工匠精神的傳承和發揚。
六、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來傳承歷史久遠的傳統技藝
隨著時代的高科技和商業發展,許多傳統的工匠技術失去了生存空間。這類的工匠技術雖然在效率上失去了競爭優勢,但作為時代的從產物,歷史的活化石,具有獨特的文化和歷史意義。建立和健全保障非物質遺產的制度顯得尤為重要,在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也建立了公眾對工藝傳承者的信心和認同度,同樣也會更尊重他們的制造。此外,這種保留下的技藝,可以為后來者進行開發和利用,從這些角度看,保留工藝傳承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有文化歷史意義,又有現實經濟意義。整個社會文化環境也需要找回工匠精神。傳承我國歷史上綿延至今的工匠精神傳統,吸收,回歸本源。為保障工藝傳承精神文化的長久性建立必要的制度安排,將振興傳統工藝落到實處。加快培養工藝傳承者,為實施“中國制造2025”提供強大的精神后盾,道德支撐、價值導向和精神動力,這樣才能支撐起“中國制造”的強國夢。
作者:黃蓓 單位:廣東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