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物理教學有效性的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針對傳統大學物理教學中課程特點與教學模式的局限性,本文試圖將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可視化的教學輔助工具,從有效提高教學有效性的角度出發,將其應用于大學物理的實際教學中,探索思維導圖對大學物理教學有效性提高的積極作用和具體實施模式。
關鍵詞:大學物理;思維導圖;教學有效性
1通過思維導圖的應用有效提高教師教學有效性
教師的教學有效性從教師教學角度理解,可以概括為:教師在不斷建構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以盡可能專業化的教學行為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4]。教師可以輔助學習思維導圖的繪制,理順教學思路,理清知識點間的聯系,設計具體教學環節,創設情境、提出有價值的課堂互動問題,更能結合實例,便于學生知識點掌握。在授課前的備課中,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全局掌控整體內容,以神經網絡結構明確層次,在教學內容結構固定的前提下,每次備課時繪圖過程中,都是教師對授課內容的重新思考和豐富創新的過程,也是創造再造知識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思維導圖的程序化繪制,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積極參與到課堂互動中,避免學生輸入式聽課方式,激發出同學思維輸出與教師間思維碰撞的狀態,是一個關注學生學習,實踐并強化教學方法的過程。這里以大學物理光的干涉中薄膜干涉的教學內容為例,研究思維導圖在教學中的具體實施過程。教師可以用紅橙黃綠青藍紫等不同顏色代表課前引言、知識點復習、新知識講解、演示實驗等內容。繪制本節課“課堂引入”分支,結合實例引起同學關注,例如下雨后馬路上水洼里的油膜,高級相機鏡頭表面上所見到的彩色條紋等現象,引入到該節主要內容“薄膜干涉”這一主干上;復習上次“楊氏雙縫干涉實驗”,總結兩種光的干涉現象的共同和區別:“楊氏雙縫實驗”屬于通過分波振面法獲得的兩束相干光再發生干涉的現象,相比較又聯系到主干“薄膜干涉”分振幅法獲得的相干光干涉現象;通過邁克爾遜薄膜干涉,牛頓環和劈尖實驗演示薄膜干涉和分振幅法得到相干光的實驗裝置,從而介紹薄膜干涉的分類;結合不同薄膜干涉條紋現象帶領學生分析干涉原理,給出半波損失原理解釋干涉條紋現象機理,呼應課前導入問題;利用半波損失原理和相干光干涉原理定量的推導牛頓環和劈尖實驗中薄膜干涉條紋圖樣特點的公式,類比分析空氣劈尖和介質劈尖的條紋變化,充分理解半波損失發生的條件和對干涉條紋圖樣的影響,學生自己推導作業本上的習題。授課時教師用彩色粉筆繪制整個過程,使學生根據思維導圖理清主題內容層層遞進的邏輯性,整體重難點一目了然,可快速、有效把握本節課知識結構和重難點,會解題,會思考,能夠舉一反三。
2通過思維導圖的繪制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有效性
教師的教學有效性從學生學習角度理解,可以簡單概括為:學生對所學課程信息加工改造,主動建構和自由選擇的過程,其主要特征是學生主動投入學習過程,體現專業深度,具有創造欲望,師生互動交流,形成反思習慣。通過教師繪制的思維導圖,結合課堂學習,學生能夠有效提高學習興趣、激發相關主題的學習熱情,掌握課程主題內容,便于理解領會主旨思想,引導思維,幫助構建知識結構,利于學習和記憶。思維導圖可以貫穿于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首先在學生課前預習時,可以用思維導圖預習課程內容,特別是涉及大學物理實驗的內容時,能夠在實驗操作前做到理論充實,熟悉實驗裝置和操作流程,避免不必要的時間浪費,了解自己對知識點理解的難易程度。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可以用思維導圖記錄課堂筆記,將零散知識模塊化、系統化。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課下在教師思維導圖基礎上進行自我訓練,全面串聯知識點,復結思路,開發創新思維模式。每個人思維方式不同,思維導圖繪畫思路、編排與設計也會有所差別,個體繪制的一幅重點突出、脈絡清晰的思維導圖都是一次思維的再訓練。教師要鼓勵學生在每一階段內容學習結束后,把課上學習的內容進行復習、記憶再整理,結合課后習題中所涉及的知識點一一對應,不只要記住課程內容,更要自己理解內容。繪制思維導圖的形式可以分為黑板(紙面)上手繪、PPT上繪制及電腦軟件繪制等。對于教師而言,在教學過程中黑板上手繪是知識點的累積過程,像是一棵小樹不斷長成為枝繁葉茂大樹的過程,利于課程整體知識的梳理和總結;PPT上繪制的思維導圖內容上更豐富,可通過形象鮮明的圖片和視頻的加入,吸引學生關注,加深物理現象的印象,起到形象化引導和開創思維的目的;電腦軟件繪制的思維導圖更符合無紙化數字信息化發展要求,便于復制、編輯加工、傳播、共享、保存。三者各有優勢,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課程需要,自主設計并將三者有機結合,在提高教學有效性方面將會有更好的實施效果。對于學生而言,課前預習、課堂記筆記及課下復習的過程,用手繪的方式一邊設計構圖,一邊理解記憶、發散思維,能夠起到更有效的提高學習效率的作用。PPT上繪制或者用電腦軟件繪制的方式則更適用于課下同學間的討論和思想碰撞的過程,是提高觀察力、創新力和思維力的有效手段。基于教師教學習慣與課程內容性質,教師和學生可以靈活地將思維導圖應用于教學實踐和學習復習中,發揮思維導圖靈活調整、適用性強的優勢。本文嘗試從教師和學生兩個群體角度,分析將思維導圖應用于大學物理教學中的可行性和教學(學習)效果,通過思維導圖這一教學輔助工具,從備課、授課、教學互動等多個方面提升教師教學技能,改善教育質量,提高教學有效性;從預習、聽課、復習等多個過程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有效性。思維導圖在教師和學生中間教與學的過程中能夠扮演者重要的幫手角色,對教學有效性的提高也能起到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東尼博贊.啟動大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王偉紅.新課程背景下思維導圖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應用的實踐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0.
[3]李叢,袁小華,王振華,等.思維導圖在非物理專業大學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現代化,2017,(28):22.
[4]姜云霞,趙陽,王竹萍.基于思維導圖的教學可視化方法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5,(03):8-9.
作者:李鵬 單位:黑龍江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