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水資源信息化建設作用及發展方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針對當前復雜嚴峻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十六字治水方針,為我省水利行業開展水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指明了方向。與此同時,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也為推動水資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強大支持。
1.水資源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
河北省地處華北地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省內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04.69億m3,僅為全國水資源總量的0.72%;人均水資源量306.69m3,僅為全國同期人均水資源量的1/7,屬嚴重缺水地區。同時河北省又是經濟大省和人口大省,水資源短缺問題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瓶頸問題。要解決水資源困局,除扎實做好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外,還必須著眼于水利業務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促使水資源管理“摸得清底數、把得準規律、測得準趨勢、管得住源頭”,為確保京津冀地區整體水安全提供詳實可靠的基礎數據支撐。
2.水資源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問題
水利部黨組提出“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水利改革發展總基調以來,信息化工程作為水利四大工程(防洪工程、供水工程、生態修復工程、信息化工程)短板之一,已成為水利行業加大投入、創新模式、提升技術的重點領域。水資源作為水利工作的關鍵領域,也是信息化建設的難點重點,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2.1建設投資總量不足、使用分散
水資源信息化所需建設資金一般來自于申請財政撥款,多半從屬于水利工程配套建設,缺少獨立且長久穩定的資金投入渠道。有限的信息化資金也常分散到多個項目中,缺少統籌協調和整合利用,導致各系統零散建設,不成體系,技術水平落后。加上運維管理經費缺乏保障,許多已建信息系統已不能正常使用,造成不必要的重復建設。
2.2人才隊伍數量短缺、水平落后
信息化是推動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倍增器,技術變革日新月異。然而受行業差異限制,水利行業嚴重缺乏既懂水利業務又懂信息化技術的人才隊伍。既有的信息化人員多半從事硬件網絡維護管理工作,在新技術應用、大數據挖掘、決策輔助支撐等方面空白較多。
2.3管理工作手段滯后、模式陳舊
水資源管理涉及海量的數據信息和復雜多變的時空要素,是天生適合開展大數據分析和云計算的業務領域。但由于對新技術應用重視不夠,導致水資源管理工作一直處于數據的初級應用層面。數據孤島現象嚴重,數據價值難以體現,無法有效支撐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需要。
3.水資源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方向
結合水資源管理業務特點,信息化建設主要方向包括“3S”、大數據、云計算3個方面,簡述如下。
3.1“3S”技術應用
“3S”主要是指RS(遙感)、GIS(地理信息系統)、GPS(全球定位系統)的聯合應用。RS技術早先用于旱情監測評估,目前正在向水生態水環境監測評估方面轉變。主要包括大面積水域的水質、水溫、水污染監測。有利于快速判定河湖水體的健康程度,并科學開展水資源調配工作。與傳統的人工監測方式相比,RS技術無論從質量還是效率上都優勝于人工作業。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定期監測、且主要用于定性分析,監測精度不容易保障。因此需要與人工作業結合互補,保證水資源數據準確性。GIS技術主要以“水利一張圖”形式應用到水資源管理中??梢詫⒉杉降乃Y源數據信息(水位、水量、水質等)以時空數據庫的方式集成到GIS地圖網格中,實現“一張圖”管理。GPS技術主要用于地下水源監測井、地表水資源監測站點的精確定位。有利于結合一張圖開展二、三維動態模擬分析等后期深度應用。
3.2大數據分析技術應用
我省目前已建有數千口地下水源觀測井,均配備有自動化監測設備,能夠采集水位、水溫等關鍵數據。另全省有數以百萬級的各類機井,雖然歸屬不同,但目前正逐步實現“以電計水”(通過用電量計算用水量),也能獲取較為準確的用水戶數據。這些寶貴的數據不僅數量多,而且具有很好的代表性,非常適合開展水資源大數據分析。通過溯源和預測分析,精確掌握我省地下水資源的變化規律及演變趨勢,更加科學評價地下水超采治理成效,并有序開展水資源的調度管理。
3.3云計算技術應用
水資源儲量及分布情況分析,非常依賴于各類二、三維數學模型。受計算機性能限制,傳統建模過程十分漫長。云計算可按需提供靈活海量的計算資源,大幅提升數學模擬效果。目前常見的云計算提供方主要為電信運營商以及互聯網領域的阿里、騰訊、華為等云服務商。但公有云計算資源在處理敏感數據方面有較多局限,因此一般會采用服務器托管方式,將開展云計算服務的硬件設備與其他設備進行物理隔離,以確保數據安全。
4.結語
按照智慧水利建設思路,加大水資源信息化建設,是推動水資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作為水利工作者,有必要緊跟技術發展潮流,不斷促進水利業務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才能更好的提升水資源管理工作效率和質量,將“節水優先”和“系統治理”落到實處。
作者:于燕 單位:石家莊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