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循環經濟模式在生態農業建設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循環經濟屬于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形態,當前,其在生態農業建設領域中應用十分廣泛,實現了農業產業鏈的有效拓展和延伸,是發展現代化農業的必經之路。與此同時,該經濟發展形態還有助于降低污染物廢棄物排放,增加農民收入,有十分顯著的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鑒于此,文章主要對循環經濟模式在生態農業建設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循環經濟模式生態農業建設應用有效建議
一、循環經濟概述
循環經濟和傳統經濟往往存在較大差別,其中,傳統經濟屬于一種物質單行道流動經濟,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它經常會對地球資源和物質進行高強度開采,并在消費以及加工的過程中,將大量廢棄物以及污染排放至環境,對資源進行一次性或粗放利用。而循環經濟則重點強調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并要求所有經濟活動的開展,必須要嚴格依照自然生態模式來進行,屬于一種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經濟。在整個消費或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較少,甚至可以實現“零排放”。傳統經濟模式主要是通過將資源變成廢積物來促進經濟增長,但該發展模式的缺陷在于,會產生資源枯竭或短缺問題,最終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而循環經濟則可有效緩解上述問題,實現生產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屬于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思維,在各生產環節中均倡導行為準則和經濟規范。在循環經濟中,生態工業屬于重要形態,循環經濟模式下的工業體系包括:消費產品之后的資源再回收、企業共生產生的生態工業園以及企業單獨的清潔生產等,由此也會形成一個良性的社會循環,終極目標是為了降低廢棄物排放,并將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副產品投入其他工廠或作為原材料,實現廢棄物循環應用,最終實現工業生產的零污染排放目標。
二、循環經濟模式下的生態農業建設途徑
在生態工業發展模式的作用之下,在建設生態農業的過程中,可對相關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進行充分借鑒,從而逐步建立起多功能、多層次的農業生態系統,其終極目標是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高回報。大量的研究實踐表明,實現農業經濟系統投入產出鏈與生態工程食物鏈的有效結合,更加有助于獲得高收益,從而創造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提升商品價值。此外,在產出鏈和加工鏈環節中,可提升農業生態系統食物鏈的合理性,實現多種廢棄物的有效利用,并將生產出的產品投入市場,實現良性循環以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通過有限的土壤數量,創造出更多高品質產品,從而逐步形成高效化、多元化的農業生態鏈,以達到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的最佳境界,具體分析如下:
(一)多種生物共生互利
結合生態經濟學發展原理,可將多種不同的生物進行優化組合,使其共同存在于農業生態系統中,從而達到改善生態環境、增產、增收的目的。以生物物種為例,可衍生出多種生物組合類型,具體如蘆葦-魚-禽、魚-水稻-萍等等。目前,在我國的南方以及北方地區,稻田養魚模式已十分普遍,待水稻插秧返青之后,向稻田中注水,并放養魚苗,在經過病蟲害防治以及曬田施肥等一系列管理工序之后,魚苗會隨著水流進入水溝,在收稻時節,將魚苗撈出轉入其他魚塘。在這種生物養殖模式中,水稻可為魚苗提供陰涼、餌料以及適宜水溫等,而魚苗則起到了施肥、除草、滅蟲等作用,將大量的光合細菌、浮游生物轉化為魚產品,實現了魚苗、水稻的互利共生,從而形成良好的生態系統,促進漁業以及水稻種植業的健康和諧發展,提升土壤肥力。據相關調查研究統計,在稻田養魚模式下,每2500hm2水稻產量可達8/hm2,相比于普通的水稻種植模式,可增產15.5%,魚苗養殖期15天可收魚1.4萬/hm2。
(二)多層次資源循環應用
發展再循環利用和立體開發式的生態農業工程,可實現加大工業、漁業、林木業、農業的協調穩定發展,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與此同時,還具有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例如,可利用瓜果、落葉、沼渣等養殖蚯蚓,并將蚯蚓作為雞、鴨、魚飼料,其糞便可作為肥料,以此實現糧食生產、漁業以及畜牧業的平均增產。另外,通過秸稈轉化,可對生物循環技術進行充分應用,將各種牲畜糞便、生活污水等,經過沼氣池的處理之后,使其形成多用化無害化資源,并逐步形成高層次的生物產品,實現高收益,并將其用于無廢料農業生產中,降低對土壤以及水體的污染,實現農業生產環境的有效保護。以山東省某股份開發研究公司為例,該公司在發展過程中,主要是將家禽糞便和農作物秸稈在經過一系列處理之后用于雙孢菇生產,并創建了雙孢菇加工生產基地,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該公司利用玉米和小麥秸稈2萬噸,可加工生產出高品質雙孢菇1.5萬噸左右,生產廢料可用于高效菌肥、多糖系列產品加工,以實現資源的多層次循環利用,年產值高達2億元,成為了當地的先鋒模范企業。
(三)基于加工養殖業的庭院農業生態
所謂“立體化養殖”,主要就是借助食物鏈形成農作物、家禽、沼氣、魚的循環生態網,并形成一條龍式的自然經濟發展體系。杭州市某養殖場便對農業生態工程技術進行了充分利用,由此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踐過程中,該養殖場主要是借助氧氣池,對于糖、茶莊、水稻田以及畜牧養殖場等進行連接,將發酵之后的家禽糞便用于生豬飼料,沼氣用于生活燃料以及茶葉烘制、雞舍增溫的主要能源。此外,以家禽糞便為原料的沼液還可作為農業生產用肥,經深層次加工制作之后還可生產出有機肥,該農業生態發展模式更加有助于保護農村環境。
三、循環經濟理念下建設生態農業的有效建議
(一)完善社會化服務和農業保障體系
在循環經濟模式下,發展生態農業,必須要建立完善的環境管理保障體系、法律保障體系以及政策保障體系,通過對國外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分析和借鑒,發現在發展循環經濟生態農業的過程中,建立健全相關保障體系是前提也是關鍵。在此情況下,我國相關部門應加大制度創新力度,完善農業發展相關的法律和政策體系,增加農業財政投入,積極改革農村金融體制。與此同時,還應建立循環式農業組織,強化對農業環境以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管理,從而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便利條件。
(二)強化農業高新技術研發
在發展循環生態經濟的過程中,重點強調清潔化農業生產以及資源的多級循環利用,并倡導在信息化模式上組織農業生產。因此,還要強化對可操作性強、經濟效益高、環境友好型的農業新技術的研究,通過這些技術的實踐應用,可最大限度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現階段,生態農業發展領域的高新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綠色能源開發技術、數字化農業技術、廢棄物資源轉化技術、節水農業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等等。
(三)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發展的根本取向在于實現農業產業化,而這也是循環經濟模式下發展生態農業的必經之路。若想實現上述目標,首要工作便是進行資金的多形式、多渠道籌集,結合地區資源發展優勢,對當地的優勢產業以及龍頭企業進行重點培育,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可最大限度凸顯廢棄物資源轉換技術、清潔農業生產技術的優勢和價值,可為相關產業之間的交流互動提供平臺。與此同時,還能加快農業產業化升級,實現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穩定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循環經濟屬于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現階段,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將循環經濟理念應用于生態農業發展建設當中,具有很關鍵的現實意義,它能夠按照生態學原理,實現各種能源的充分利用,同時也更加有助于保護農業生產環境,是我國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作者:李存霞 單位:青海省工程咨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