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編舞技法在民族舞蹈創作中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民族舞蹈作為我國民族藝術的重要內容,在現階段的發展與創新過程中,面臨諸多難題。文章主要研究了編舞技法在民族舞蹈創作中的運用,并就其運用現狀與困境展開了探究,發現民族舞創作中對編舞技法的運用不夠合理,導致最后的創作作品難以達到理想效果。基于此,文章提出了相關策略,以期能夠為我國民族舞蹈的發展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編舞技法;民族舞蹈;創作;運用;策略
一、引言
民族舞蹈是承載民族文化的一種動態化表現形式,是我國歷經千年沉淀的藝術瑰寶。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族舞蹈藝術的發展得到了經濟、物質等方面的支持,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傳承民族舞蹈藝術和推動民族舞蹈創新發展,進一步推動了民族舞蹈藝術的事業化建設。但是,近些年來我國民族舞蹈在創作、作品編排等層面上,正面臨著創新力缺乏、作品不符合群眾審美需求、作品缺乏內在意蘊和民族特色的難題。這對民族舞蹈的創作與傳承以及編舞技法的創新形成了一定的阻礙。如今,在我國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民族舞蹈的編舞不但要立足于專業的理論層面,還需要結合群眾審美需求、民族晉升發展趨勢、創新本質等,進行融會貫通,促使民族舞蹈迸發出更多的活力與生機,朝著全新的階段邁進。
二、編舞技法在民族舞蹈創作中的積極作用
(一)有利于規范民族舞蹈動作
民族舞蹈可以看做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現,而民族情感又是民族歷史與民族生存現實的心理反映。民族舞蹈所表達的內容與作品內涵,是創作者基于民族文化和信仰的傳承而進行設計的,因此,民族舞蹈既是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也是民族精神和人文思想的外在體現。由于民族文化特色是民族舞蹈創作前提與基礎,基于此,編舞技法在民族舞蹈創作中運用的要求首先就是確保對舞蹈形象捕捉的準確性。不同類型和風格的舞蹈都有其特殊的運動形態和運動規律,而形象的捕捉和擬定對舞蹈作品的創作具有重要影響。在編舞技法中,元素編舞法強調利用“元素”進行舞蹈創編,而要把握住元素的動作特征與藝術風格,創作者需要反復思量,實現元素在整個作品中的滲透。如此,當民族舞蹈中反復出現同一元素,創作者不僅需要確保動作的規范與協調,還需要適時突出民族風格。
(二)有利于豐富民族舞蹈主體語匯
舞蹈主體語匯是具有代表性的人體符號的有機組合。舞蹈主體語匯的性質與作用類似于音樂主旋律,所以具有反復性的特點,通常是貫穿整個民族舞蹈作品的。舞蹈主體語匯在舞蹈創作中的運用,于舞蹈作品的風格、主體、表現手法、人物角色塑造存在決定性作用,是一種基本的刻畫手段。但是如果創作者對民族舞蹈作品中的主體語匯,沒有做到將其清晰地提煉出來,則會導致觀眾對民族舞蹈作品難以形成深刻的印象和見解。民族舞蹈創作如果希望從動作語匯突出整個作品新意,又要保證舞蹈實際沒有脫離民族特色和風格韻律,那么這中間就需要編舞技法的協調。編舞技法的運用可以使得動作語匯的銜接更加通順、順暢,整個作品的完成度和協調度更高。創作者可以借助節奏的變化、力量幅度的改變等,來表達民族舞蹈作品中的情感。為了契合舞蹈的民族性,創作者可利用反復出現的主題語匯來提升民族舞蹈作品的觀賞力。
(三)有利于增加舞蹈畫面感、可視性判斷
一個民族舞蹈的原創作品成功與否,需要從舞蹈蘊含的民族特色以及觀眾的吸引力來辨別。好的作品不僅具有高辨識度的民族特色,還要有豐富、出彩的舞蹈畫面以能夠抓住觀眾的眼球。舞蹈畫面的變換,不僅是對民族舞蹈創作來說重要,在其他舞蹈種類的創作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并且我國的民族舞蹈是民族審美心理的體現,所以一般的民族舞蹈作品大多源于山間田野,是人們在勞作之后和閑暇時的自娛自樂,所以民族舞蹈的活動場地較大、形體動作收到的拘束、局限較小。而在專業舞臺演繹的民族舞蹈作品,通常都會有舞蹈藝術家對其進行加工處理,舞臺的場地空間會對民族舞蹈存在一定的影響。這種情況下,編舞技法則可以有效擴大觀眾的視覺空間,為舞蹈增色。創作者可以基于形式和結構,通過重復、對比、平衡、變換、復合、比擬、連接、延伸、模進、修飾等手法增強民族舞蹈的畫面感和可視性,再利用舞蹈隊形和舞臺燈光促進整個作品演繹的協調統一,從而刻畫出相匹配的意境來擴大舞蹈作品內涵。
三、編舞技法在民族舞蹈創作中的運用現狀
(一)舞蹈創作過程緊扣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形成是需要一個民族經歷長期的發展與沉淀,才能從中凝練出來的。民族精神包含了民族的文化、地方風俗、人文思想觀念眾多方面的內容,所以在民族舞蹈的創作中,一直都在強調要充分融入民族精神并加以體現。在民族舞蹈創作過程中,創作者一般需要設立具體的創作對象,再針對民族精神和主題展開調研。通過深入了解和分析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與本質,將主題與民族精神進行有機結合,將一些具有代表性、特色鮮明的素材融入民族舞蹈作品創作中,從而實現民族舞蹈的升華。這種在民族舞蹈編舞技法中屬于比較基礎、普通的組合方法,但也是要求較高的手法之一。創作者不僅要通過直觀的肢體動作將民族情感充分表達出來,也要在民族舞蹈作品的精神層面上強調民族特色。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一般的舞者在進行民族舞蹈創作時,不是過于注重肢體形態的美觀而忽視了主題情感,就是過于強調精神內涵而導致舞蹈表達重復累贅、缺乏新意。
(二)創作者要豐富自身文化內涵
在文化多元化發展的推動下,編舞技法也更加多樣化。而創作者能否合理運用編舞技法,與其自身的專業能力、水平、素質、文化素養與內涵具有較大關系。其中,文化內涵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民族舞蹈創作需要創作者不斷提高自身文化學識與涵養,如此,才能創作出富有觀賞性、別有深意且被觀眾所接受的舞蹈作品。同時,創作者的文化內涵也是其深入分析民族文化、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必要基礎,是創作者運用編舞技法實現“一加一大于二”效果的保障。然而,由于地域性較強的影響,所以不同的民族舞蹈之間缺乏緊密聯系,創作者針對不同的民族舞蹈進行創作時,需要針對特定的民族文化和風俗,額外花時間去培養與之相關的文化內涵。并且在探索不同的民族文化時,一些創作者會由于自身文化基礎素養較薄弱,民族舞蹈作品出現民族文化、特色不明顯或過于淺層化的問題。或者由于創作者對民族文化深層內涵認識、感知力不足,在創作過程中對舞蹈編排素材的挖掘力不足,民族舞蹈作品本身脫離民族精神。
(三)靈活運用不同的編舞技法創作
民族舞蹈的呈現方式并不是固定、單一的,而是需要結合場地、形成背景、參演角色等多種因素進行綜合考慮的,這也是民族舞蹈中民族特色色彩鮮明的基本條件。其中,民族風俗習慣與自然環境對民族舞蹈和民族特色的影響較大,作用較明顯。因此,創作者在進行民族舞蹈創作時需要深入了解各個民族的實際情況,結合民族風俗、文化、特色的發展綜合運用多種編舞技法,爭取做到形體動作、時間、空間各方面的協調與配合。但是在實際創作過程中,舞蹈角色的情感、表情、燈光、空間背景之間的協調性是創作者需要解決的難題,有的創作者會由于對編舞技法掌握的不完全,不能適時適用與外在因素相匹配的編舞技法,導致民族舞蹈創作歷程更加艱難。例如,對不同的動作,創作者沒有結合人物情感與思想設計相應的表情,以至于民族舞蹈的表達太過平淡,舞蹈敘述沒有起伏。或者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狀態下,創作者沒有對舞蹈動作的細節做出調整,時間線不明,導致觀眾對舞蹈表達缺乏對比與想象。
四、編舞技法在民族舞蹈創作中運用的難題
(一)過于注重形體表現影響舞蹈創新
隨著我國群眾生活質量與水平的不斷提高,且互聯網向各個領域的延伸發展促進了各行業的生產創新,群眾對生活的追求已經不滿足于簡單的物質基礎,同樣重視精神層面的需求。因此,觀眾對舞蹈作品和演繹不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國民族舞蹈的創編應該不斷推陳出新,為群眾帶來符合其審美需求且具有一定文化內涵的民族舞蹈作品。但是就實際情況來看,很多民族舞蹈作品大多千篇一律,沒有做到實質性的創新革新。一些“創新后”的民族舞蹈作品,只是在原本基礎上的舞蹈動作、比擬手法等方面進行調整,或者融入一些其他的元素。這種“創新”只是換湯不換藥,較少能出現讓人耳目一新的民族舞蹈作品。這種情況與創作者沒有結合專業理論對編舞技法進行深入研究有關,民族舞蹈理論是該舞種創作的基礎。創作者沒有充分利用專業理論對民族舞蹈創編的指導作用,在民族舞創作中對編舞技法的運用也不夠合理,導致最后創作的作品難以達到理想效果。
(二)民族舞特征突出難以形成統一的文化體系
我國的民族數量較多,并且每個民族的特色都較為鮮明,部分民族還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每個民族既保留了原民族的特色,又在發展道路中將漢族的主要民族特色適時融入其中。所以,漢族特色對民族舞蹈創編的影響較大,創作者對民族舞蹈的創編容易出現民族特色混亂、原民族特色效果弱化的問題。并且,由于民族舞特征過于突出,創作者在創編民族舞時難以將民族文化與漢族文化實現有機銜接,所以往往容易產生民族舞蹈銜接不合理、作品畫面不和諧、編舞技法運用錯誤的問題。民族舞蹈不僅要體現出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色與精神風貌,還要凸顯出民族的氣魄所在。創作者要創編出高質量、高水平、有深度的民族舞蹈作品,需要具備較高水平的文化素養與能力素質。但是從現階段我國民族舞蹈的發展環境來看,只有少數高尖人才達到了一定的水準。一些創作者的能力和素質雖然不低,但是存在文化素養一般、文化內涵不夠豐富等問題,導致創作者在進行民族舞蹈創編時不能做到充分理解民族文化內涵,無法實現編舞技法與民族文化的最優搭配。
(三)編舞技法運用單一缺乏演出效果
民族舞蹈的創編需要綜合運用到多種編舞技法,才能實現民族舞蹈作品的系統優化,從而實現舞臺演繹的部分大于整體的效果。然而,據有關學者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我國民族舞蹈的創作者中,存在局限思維的不在少數。部分創作者習慣于運用同一種編舞技法進行民族舞蹈創編,導致最后的作品顯得比較單調,整體演出效果讓人覺得索然無味。還有一些創作者只根據編舞技法提供的框架創作民族舞蹈,使得整個舞蹈的演出效果缺乏靈動性和感染力,不能深入人心。對民族舞蹈創編,創作者存在編舞技法運用單一的情況,主要是創作者本身的創新意識較薄弱而導致的。或許是創作者對生活素材的提取能力尚有不足,所以難以將編舞技法正確運用到民族舞創編當中。單一的運用手法會使得編舞技法的作用力達不到點上,致使民族舞蹈演繹與既定的演出效果具有明顯的區別,無法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編舞技法在民族舞蹈創作中運用的具體策略
(一)把握民族舞蹈動律特點進行創作
民族舞蹈的律動特點在舞蹈創編中是一項重要的內容,也是創作者需要掌握的一項基礎的編舞技法。民族舞蹈所傳達的精神是支撐整個舞蹈作品的創作原點,以朝鮮族舞蹈為例,朝鮮族舞蹈的律動特點與原本內容的特點就是“頓、伸、抻”三個基本動作。其中,朝鮮族舞蹈的“頓”是舞者呼吸的起始點,并不是指代節奏律動的停頓,具體指舞蹈運動中呼吸過程的一個節點,強調舞者應該將演繹的步調與舞蹈情緒的變化形成一致性。“頓”能夠隨著時間的流淌而對情感、神態進行傳遞,能夠達到行靜而神形的效果。而“抻”的動作幅度比“頓”更大,動作力度也更加強勁,一般設置在舞蹈情緒的轉折點和迸發點。“抻”“頓”連接在同一處使用時,常用于鋪墊下一段的舞蹈動作或敘述故事性。“伸”則代表呼吸的結束點,但是這種結束是緩慢、柔和、平靜的。創作者抓住了民族舞蹈的律動特點,則可以進一步提高民族舞蹈作品的協調性、舒展性,將舞蹈效果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二)利用民族舞蹈的風格語言展現藝術性
結合編舞技法從民族舞蹈創編所設定的表演風格和特征層面來看,民族舞蹈的審美與藝術性離不開“定式美”,這主要體現在民族舞蹈能夠將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性直觀且有深度地展現出來。并且不論是從民族舞蹈作品本身來看,還是從觀眾的角度來看,都具有十分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對任何一種舞蹈來說,舞蹈的個性表現直接反映了舞蹈的時代性,所以民族舞蹈創編與舞蹈演員,都必須遵循與時俱進的原則,民族舞蹈創編要使用審美元素來展現其藝術性。當前階段,許多民族舞蹈作品會使用個性化的舞蹈動作來設計、展現舞蹈的風格語言,這種編舞技法可以增強民族舞蹈的藝術色彩。例如,朝鮮舞《煞爾普利》中,舞蹈編排人員就選擇將民族風格化的語言作為基礎框架,增強其個性化的語言,將民族舞蹈中時代化的內容突顯出來。不僅保留了原有的民族風格,還創造出了極具個性化的內容,在舞蹈演繹中多層次地展現民族內涵。
(三)辯證的運用編舞技法升華舞蹈
民族舞蹈的編舞技法在技術方式層面,與許多元素存在緊密關聯。從編舞技法的產生來看,編舞技法是舞蹈藝術在時代發展、變遷過程中的產物,不同編舞技法對民族舞蹈的呈現效果不同。而編舞技法在舞蹈創編中的運用,是為了切實滿足和服務于觀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各時代背景下不斷變化、更替的審美觀念。民族舞蹈的創編人員要基于編舞技法的指導作用,立足于民族舞蹈編排能夠實現舞蹈作品與當代人的精神觀念的契合,激發觀眾在欣賞民族舞蹈的同時能夠產生靈魂的共鳴。同時,民族舞蹈的創編人員要注意不要受到部分觀眾的影響,受其突出的個性或者變革的現代化意識的沖擊,而創編出與時代精神不相符的民族舞蹈作品。另外,創編人員還需要注意在編排舞蹈中使用恰當、符合大眾審美需要的民族舞蹈,在使用編舞技法時滲透積極向上的民族舞蹈創新與發展特點,從而升華民族舞蹈作品,帶給人積極和正能量,真正能夠給予大眾心靈的釋放。
六、結語
綜上所述,民族民間舞蹈作為我國幾千年來非常悠久和寶貴的藝術財富,不僅要立足于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之上,還需要編排人員能夠站在時代的前沿,將現代審美融入民族舞蹈中,從而創作出更加多元化的民族舞蹈作品。
參考文獻:
[1]張又兮.民族舞編排技法問題與對策解析[J].戲劇之家,2021(19):124-125.
[2]趙蕾.民族舞蹈創作中編舞技法的合理運用[J].尚舞,2021(13):120-121.
[3]師冠楠.高校編舞技法在民族舞蹈創作中的作用及利弊分析[J].藝術評鑒,2020(23):117-119+130.
[4]卓瑪草.民族舞蹈創作中編舞技法的合理運用[J].鴨綠江,2020(21):90.
[5]郝梓含.舞蹈編導的民族情感在民族舞蹈編創中的主導作用分析[J].中國文藝家,2020(6):145-146.
作者:鄒鵬 單位:宜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