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國內外會計教學的差異性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根據進一步調查和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中國大學將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出高素質的會計人才。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而在1990年發表的《會計教育的目標》中指出:會計教學的目的在培養學生未來成為一個專業人員應有的素質,而不在訓練學生畢業時已成為一個專業人員。因此美國大學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中突出了學生能力的培養。這種能力包括能夠自主學習不斷更新著的會計理論和實務知識,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能夠與人溝通和社交的技能以及具有寬廣的視野、豐富的科學人文知識。在這些能力的支撐下,會計從業人員可以在工作中不斷適應社會的需要,提高自身水平從而成為專業人員。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大學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以學生在大學期間掌握大量作為專業人員應有的知識,而美國大學則強調成為會計專業人員所具備的能力的培養。
中美大學對公共基礎課的重視程度不同。美國的大學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學生涉獵人文、科學、藝術方面的知識,在入學前兩年進行基礎課的學習,到第三年才開始專業課的學習。公共基礎課的比例達到50%左右。中國大學則較重視專業課的學習,學生在大一就開始專業課和學科基礎課的學習,公共基礎性課程所占的比重較小,在30%左右。美國大學將會計專業課分為一般會計教育課程和專門會計教育課程。一般會計課程較基礎,學生在本科階段學習。專門會計教育課程較精和專,學生在研究生階段學習。而中國的大學通常將兩者都放在本科階段進行教學。美國大學會計專業的課程中有許多分析性的課程如財務經濟分析、管理與組織分析等。通過這些課程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運用理論知識的能力。美國大學課程中選修課所占比例很大,甚至必修課都有很大的選擇余地,有利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以激發學習興趣。中國大學的課程則以必修課為主,供學生選擇的余地很小。
美國大學在教學上倡導“學生為主,老師為輔”,教學方式靈活多樣。老師常采用小組討論、案例分析、模擬操作、社會實踐等方式授課。以小組討論為例,老師會對學生進行分組,課前老師都會告訴學生下節課要上的內容要求學生自主預習并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幾個問題。學生需課后認真研習課本,翻閱大量相關資料并在組員之間討論交流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課堂上老師則充當了引導者的角色,鼓勵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發言,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要求學生自主解決問題。老師對學生的回答一般不評論對錯,但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和邏輯。相比之下中國大學中會計教學的方法比較單一死板。一般來說老師對照課本講解一下概念等知識點,學生上課過程中記一下筆記,課后則對抽象的理論一知半解,只能對照課本和筆記死記硬背。
美國大學強調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影響力較大的會計職業團體(如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計師事務所還有公司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定期發表會計理論與實務方面的研究報告,提出新形勢下對會計的新要求,各大學根據要求調整教學內容以適應實踐的需要。大學和實務界逐漸形成了一個互幫互助的關系,實務界幫助大學的教學緊扣實踐,大學又為實務界提供理論支撐并輸送實務界所需的人才。中國大學會計教學比較重視理論知識,強調完整的理論知識結構和框架,忽視實務操作和技能的培養。企業多數不愿意招聘剛畢業的大學生,認為他們會計實務能力低下。相比于剛畢業的高學歷碩士生博士生,他們更愿意招聘學歷較低但會計實務經驗豐富的本科生甚至是技校生。
教師在會計教學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對會計教學質量的影響很大。中美大學會計專業教師的差異也是比較明顯的。中國大學會計專業教師普遍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但實踐水平遠遠低于美國大學的老師。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幾點:(1)師資培養的思路不同。在中國大學會計專業的教師大多是直接從高校畢業的碩士生、博士生,他們往往一畢業就從事會計學科的研究和教學,接觸會計實務的機會很少。而在美國大學普遍硬性要求教師有一定的實務經驗。美國高等院校聯盟規定:80%以上的大學教師必須具有最近取得的相關會計實務工作經驗。(2)兼職方面存在差異。在中國雖然學校允許教師在不影響教學的前提下可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外出兼職但外出兼職的教師很少。主要是因為政策的限制和心理因素影響,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做出規定兼職者不能作為注冊會計師從事審計業務,這將導致教師在工作中受到阻礙。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會計在企業中的地位不高,大學中的會計老師到企業中做普通的會計工作難免會有大材小用和屈尊之感。而美國的大學則大力鼓勵教師在不影響教學的前提下外出兼職,甚至一些大學對教師每年的兼職時間有硬性要求,為的就是避免教師的教學脫離實踐太遠。(3)教師對會計研究的側重點不同。目前中國大學的會計教師側重于理論的研究,撰寫的論文也大多是純理性的內容與實踐有一定的脫節。美國師資隊伍的建設也比較先進,具有一整套完善的教師競爭和激勵機制,并且重視對教師繼續教育培訓。在這種制度下有利于保證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提高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中國和美國大學的對學生考評方式有相似之處。學生的成績均由期中考試、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組成,平時成績結合了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等,但成績組成比重存在差異。中國大學普遍突出了期末考試,期末考試的成績在總成績中所占的比重達到了70%左右,學生成績基本上由這么一次考試決定。美國的大學認為考試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學生可能會因為身體原因等影響考試的發揮而且僅憑一次考試很難全面地考察學生的真實水平,則更強調平時成績。在考試的具體方面也有較大差異。中國考試的內容以考察書本的理論性的知識為主。老師會在考試前為學生劃出重點,學生在考前突擊復習記憶重點往往也能很輕松的通過考試。而在美國考試的內容很廣,考查課本上原原本本的概念等的內容很少,往往是課本知識的拓展,考試的內容也緊跟時事和實踐,這就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學習態度,在平時對課本內容有深入的理解并且在課外學習過大量的相關知識,學生僅靠突擊很難取得好的成績。在考試形式方面,中國考試的形式以客觀題為主,且主觀題答題較死板,標準答案將學生框定地很緊,限制了學生個性地培養。美國大學考試以主觀題,相比于答案的正確或錯誤更注重學生答案的邏輯性和得出結論的過程,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并且美國的大學還以答辯作為考試的一種方式,而中國這種做法很少。
中美兩國的會計教育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是由兩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歷史文化、會計準則等因素決定的。2006年新會計準則的出臺標志著我國會計進入國際化階段,提出了會計教育國際化的要求。在會計人才培養和教學中可以吸收借鑒美國大學會計教學的一些做法,促進中國大學會計教學水平的提高。從前面的比較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一)筆者認為中國大學會計教學的培養目標設定的不太符合實際。會計理論學習和會計實務操作往往有很大的不同,會計的理論學習很難完全滿足會計實務中問題的解決。大學期間學生對會計實務接觸的較少,實踐經驗較匱乏,要求學生在大學畢業時就成為會計專業人才就顯得不太切合實際。而且在知識經濟時代,隨著實踐的不斷發展,會計知識更新很快,大學期間傳授的會計知識在學生畢業時往往已經過時或將要過時,這時終身學習的觀念和較強的學習能力就顯得越發重要。我國大學應借鑒美國大學,在培養目標中加入學生能力的培養,以幫助學生形成終生學習的觀念和良好的自學能力。(二)適當提高公共基礎課比重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課程中增加一些分析性的課程,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三)轉變以往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上課方式,逐漸形成“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能力。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引進先進的教學設備,來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四)會計師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應重視實踐在教學中的作用,加強與實務界的聯系。定期了解實務界對人才的要求。邀請具有豐富實務經驗的人士來學校講課。在教學內容中增加更多與實踐有關的內容,增加案例教學的比重,使學生在案例中深入理解會計知識,了解會計知識的運用。(五)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教師競爭和激勵機制。在不影響教學的前提下鼓勵教師外出兼職,為教師創造更多接觸會計實務的機會,使他們積累實踐經驗以便更好地在理論教學中融入實踐知識。(六)可以加強與國際上會計教學先進大學合作,開設中外合作項目,引進國外教材,引進國外專家指導教學,開設雙語教學課程。(本文作者:金爽 單位:浙江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