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著重闡述了現行《會計基礎工作規范》面臨的法律法規、外部環境、現實狀況,分析了會計基礎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有關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會計基礎工作 規范 思考
一、《規范》面臨的新要求
(一)新法律環境對會計基礎工作提出
新要求1999年10月31日修訂的《會計法》對會計基礎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與1996年制訂的《規范》并不盡相同;2017年11月4日,《會計法》再次修訂,加之財政改革、會計改革的不斷推進,《規范》中的部分內容已經不能適應現行會計基礎工作的規范要求。與此同時,一系列企業會計準則、《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政府會計制度》及相關準則等制度的出臺或修訂,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環境已發生很大變化,原有的《規范》的許多內容與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相抵觸,要求《規范》也應作出相應的調整。
(二)新經濟環境對會計基礎工作提出新要求
我國與世界經濟的聯動日益緊密,帶動會計工作與國際形勢全方位趨同。我國已經加入了世貿組織、亞太經合組織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設立了亞投行、上海合作組織、若干自貿區,“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推進,與世界其他國家在資源、貿易、投資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頻繁和深入。新經濟環境的變化導致大量新的會計問題不斷涌現,中國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快,要求我國的會計準則必須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然而作為會計基本環節的會計基礎工作如何體現國際化的問題,需要對相應的會計處理程序進行規范,對會計工作中的確認、計量、核算及披露等會計基礎工作的規范擺在了面前。市場經濟與結構多元化發展,必將導致會計核算模式轉變。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入市場經濟體制,資源配置中市場已經起決定作用,經濟總量排名已上升至全球第二,體制轉變和經濟發展對會計基礎工作產生了較大影響。首先,在國有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同時,投資主體多元化趨勢越來越顯著。其次,經濟發展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許多特有的經濟業務不斷涌現。三是非營利組織等其他組織數量急劇增加。四是資本市場的擴大化和復雜化,以及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權結構,導致企業之間關聯交易占比越來越大,情況越來越復雜等,對會計核算、計量等會計基礎工作的規范產生較大的影響。經濟發展也促使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執行標準應當協調,比如會計工作組織標準多元化、會計人員的素質標準專業化、會計人員職業判斷標準合理化、會計核算標準多樣化(手工核算標準、一般電算化標準和大型網絡電算化標準等)、會計監督標準法制化、內部控制系統化等。
(三)信息化發展對會計基礎工作提出新要求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會計與現代信息化技術相互融合,會計基礎工作所涵蓋的范圍與具體內容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比如會計機構趨于扁平化,會計服務實現集中化;會計崗位與業務崗位實現集成,會計人員綜合素質要求高;會計憑證數量和類型增多,會計憑證的附件內容和審核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借助于信息技術,會計核算實現自動化和實時化;內部會計控制固化到會計信息系統中;會計檔案保管成本增加,電子檔案管理問題亟待解決。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等新興技術,也改變了人們利用信息資源的方式和能力,改變了會計領域的手工模式、組織分工、處理流程、管理模式,會計人員的角色也更多偏向管理會計,需要分析和管理業務風險,對業務進行成本效益預測;參與到單位信息系統的建設中,并與單位的其他人員一道完成對信息系統的管理,為單位的經營管理提供信息支撐,并逐漸成為組織的綜合管理者。可以看到,與1996年《規范》出臺時國內會計核算以純手工記賬為主、會計電算化為輔的情況相比,現在大部分的單位實現了會計信息化,甚至部分單位已經實現業務與財務信息一體化。但是,現行《規范》缺乏相關條款指導新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會計實務工作。
二、會計基礎規范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會計制度執行不到位
2019年以前,有些行政事業單位未按單位性質執行相應的會計制度,如事業單位執行企業準則、行政單位執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等,2019年以后未執行政府會計制度及準則,還有些行政事業單位雖然執行制度和準則,但執行很不到位,如不計提折舊、不對無形資產攤銷、不計提壞賬準備、不按權益法核算長期股權投資等等。一些企業不嚴格執行企業相應準則,甚至一些上市的公眾公司也存在制度執行不到位、會計信息失真、數據造假等情況。
(二)會計核算不規范
一些單位會計憑證填寫不規范,如存在會計摘要不規范不清晰,原始發票品目、規格、型號、數量填寫不全或填寫不規范、報銷所需原始單據及附件不齊全、原始憑證無簽字等問題,不利于會計憑證后續的審核和調閱。一些單位會計核算過程不規范,如存在同一經濟業務事項前后核算口徑不同或不同單位核算口徑不同、計提壞賬準備標準不一、折舊方法隨意變更等等。一些行政事業單位存在基本支出與項目支出之間界限不清晰等問題,個別單位還存在超范圍列支項目經費、專項經費支出賬表不符、人員經費擠占專項業務費、基建項目資金相互擠占等問題,個別單位還存在部分資產出租收入確認不規范、部分支出形成的資產未納入資產核算等問題。個別單位賬表不符、賬實不符,財務報告缺乏有深度的分析和公信力。
(三)會計信息系統綜合管理水平不高
一些單位會計信息化頂層設計不足,實現程度差異大。一些單位財務核算系統自身的功能不完善,輔助決策能力不強,核算過程中主要關注日常賬務核算處理,缺少數據對比、內部控制等功能,未能很好發揮財務管理的參謀和助手工作。一些單位有關財務核算系統與單位建立的預算管理、項目財務管理、財務審批等其他會計管理系統之間無接口、數據未對接。一些單位有關會計管理系統與單位業務管理系統之間脫節,未能與其他業務管理系統進行數據共享共通。總體來看,很多單位會計管理信息系統管理水平不高。
(四)會計人員業務能力不足
一些單位會計人員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日常的記賬、報賬上,缺乏對會計信息的深入分析和充分利用,會計人員未能掌握業務知識,致使會計工作與業務工作脫節;一些單位具備高級會計師資格的人員寥寥無幾;個別單位會計人員所學非財務專業,不具備會計從業能力等等。
三、解決會計基礎規范工作的思路
(一)對《規范》及時進行修訂
國家有關政府部門應按職責分工,對《規范》進行修訂和完善,財政部應結合新形勢、新要求,站在建立現代財政制度、與國際接軌、引領國際標準的高度修訂《規范》,對與現行法律法規矛盾或沖突的條款進行相應修訂,對與現實情況不相適應的條款作出修訂。各行業政府主管部門的財會部門應依據各自職責,并結合本行業實際制定具體實施辦法或指導意見。
(二)會計基礎工作標準化
各行業政府主管部門、各單位可依據自身情況,出臺或制定會計基礎工作標準化操作指南,統一規范會計基礎工作,包括統一會計科目的設置,統一規范記賬憑證的填制,明確會計核算的內容和要求,強化會計報表的編制和分析,加強內部會計制度的建立,規范會計檔案的收集、裝訂、保管和銷毀以及會計工作交接的程序和責任等等。
(三)會計系統管理信息化
利用信息化手段,強化單位會計管理工作,建立會計業務管理系統。以系統為基礎,圍繞會計管理相關工作,建立會計核算基礎工作系統、會計監督和分析系統、預算執行管理系統、決算管理系統、項目財務管理系統、銀行賬戶監督系統、內部控制管理系統,強化會計管理相關子系統之間的相互關聯、會計業務管理與財務管理系統銜接功能,更為重要的是要使財務業務系統與單位業務系統融合,實現業財一體化,即可提高會計管理信息化水平,也可支持保障單位業務發展。
(四)會計培訓工作常態化
加大對會計人員的培訓力度,力爭會計培訓工作常態化,不僅要培訓包括會計基礎工作在內的財務知識,還要培訓業務知識,真正做到財務和業務融合,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政策解讀能力和專業勝任能力,進一步提升會計人員的會計實務操作能力,減少會計基礎工作的不規范行為。
作者:王敏 單位:中國交通報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