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景觀環境設計中鄂溫克族文化元素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介紹了鄂溫克族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從符號、色彩、藝術等角度,探討了鄂溫克族的文化元素,并闡述了各種文化元素在現代裝飾與景觀設計中的運用,有利于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弘揚和傳承。
關鍵詞:鄂溫克族,文化元素,景觀設計,傳統文化
1鄂溫克族歷史文化發展脈絡
鄂溫克族,是一個有著神秘故事的民族,其悠久的歷史和民族文化充滿多種色彩,也是我國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更是我國東北部及邊疆地區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他們過著狩獵、漁獵和游牧生活。鄂溫克,是鄂溫克族的全稱,漢語譯為“居住在大山林里的人民”。鄂溫克族沒有文字,但有語言,語系屬為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鄂溫克語支。中國的鄂溫克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廣袤的土地上及嫩江流域中上游地區;蒙古呼倫貝爾草原及貝加兒湖一帶;動植物資源豐富,素有“林?!敝Q的大興安嶺,也有鄂溫克族的生活軌跡;還有一些則分布在新疆塔城等地區。鄂溫克,來自久遠的時代,根植于狩獵生產和氏族生活,以大山森林為家園,走過一個個春秋冬夏,一代代的繁衍,造就了鄂溫克這一族人具有森林狩獵文化特色的生產、生活方式。在《鄂溫克人》一書中提出,鄂溫克族的社會歷史軌跡中,有兩個“最長”,一是狩獵生產歷史最長,二是氏族生活歷史最長。鄂溫克人的祖先,狩獵生產和氏族生活,以狩獵經濟和文化發展為方向,形成了一種新的生產、生活模式。進入青銅時代,人類社會出現了馴養業,隨之傳播到貝加兒湖一帶,生活在這里的古代鄂溫克他們第一次學會了支配動物,開始訓養野生馴鹿為半馴養式馴鹿。從此馴鹿成為了鄂溫克人的主要交通工具,用以代步、乘騎和馱運貨物。更被鄂溫克人稱之為“森林之舟”“神獸”。進入到父系制后,鄂溫克人逐漸從發源地貝加兒湖一帶向外擴大。向西沿通古斯卡河,向北至北冰洋,向東到達黑龍江上游及大興安嶺腹地深處。在西伯利亞、貝加兒湖地域及黑龍江中上游的以東地區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外遷后的鄂溫克人與一些民族融合,外界不清楚這是什么族群,對此以“鄂溫克”為名稱的記載寥寥無幾,但每個朝代文獻中記載鄂溫克人都是以他們分布的地域、生活生產方式的特點來命名的。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稱鄂溫克人為“室韋人”;元代稱為“林木中的百姓”;明代則為“女真人”和“北山野人”等。17世紀,東北部女真人再次復興,強大起來,統一了東北地區白山黑水一帶。自1639年開始的三四年中,對正在發展中的“索倫部”展開殘忍的屠殺和侵略,大部分被奴役發配至沈陽、錦州一帶。其余鄂溫克人被流放到嫩江流域(現今齊齊哈爾附近)。1644年后,鄂溫克人逐漸向大興安嶺及雅魯河流域等地發展,并保持了“索倫部”之稱。清朝時期,從事農耕的達斡爾族和一部分鄂溫克族,以及居住在大興安嶺地區的索倫山居住的鄂溫克人,納入了八旗制。1677年,開始編佐,佐領制隨后取代了氏族制,統稱為“布特哈打牲部”。從此,達斡爾人、鄂倫春人和鄂溫克人成為了嫩江流域和大興安嶺地區的主要居民,也成為清朝時期征調兵源基地,戰時出征打仗,平時則過著自給自足的狩獵納貢的生活。1685年和1686年,兩次雅克薩之戰以后,中俄雙方于1689年9月7日,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以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為界限,額爾古納河北岸歸屬俄羅斯,南岸歸屬中國。在1972年9月1日中俄又簽訂了《布連斯奇條約》,條約中劃分了中俄的中段邊界線,與《尼布楚條約》分界線相連。從此,鄂溫克人按照自己居住的地域分別歸屬了俄國和中國兩地。成為了一個想“跨界民族”,俄國稱為“通古斯人”,中國則稱為“索倫人”。清朝末期,邊疆戰事激烈,索倫人一向驍勇善戰,多次參加平息國內民族分裂和反擊外國侵略者的戰爭,捍衛了中華邊疆和人民安寧。1820年一部分使鹿鄂溫克人遷入中國境內。在《璦琿條約》簽訂后,領土的割讓,使得很大一部分鄂溫克人被迫歸屬于俄國。清代的重徭役,導致鄂溫克人口減少,生產力下降,經濟衰退,陷入困境。辛亥年,武昌起義成功,中國歷史改朝換代,八旗制解體,鄂溫克人解除了身上兵役和勞役的枷鎖,生產力得到了解放,青壯勞動力回到了家鄉,過著休養生息的日子,鄂溫克人的生活有所改善,生產發展得到提高?!熬乓话恕笔伦兒?,日本帝國主義瘋狂侵略和東北部地區偽滿洲國的建立,讓鄂溫克人再次擔負起了保家衛國的重擔。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同年11月,中國共產黨在齊齊哈爾組建了嫩江省人民政府,同時也組建了東北民主聯軍嫩江軍區。鄂溫克族中一些年輕有為,進步人士,紛紛響應號召,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根據我國民族政策的實施,在1958年3月5日,取消了“索倫”“通古斯”“雅庫特”這三個稱謂,恢復并更名為“鄂溫克”族稱,統一了族名,從此載入史冊。鄂溫克人在這樣曲折、多變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獨特的森林文化,馴鹿文化,根據自身需要和生活需求,將自己置身大自然中,用樺樹皮制作成樺樹皮船,撮羅子和一些樺樹皮工藝品,創造了樺樹皮文化等。
2鄂溫克族文化元素
2.1從符號的角度概括鄂溫克族文化
在鄂溫克族文化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它的語言、文字、音樂、服飾、舞蹈、圖形、宗教、符號、建筑等都是鄂溫克族人們表達思想、觀念、宗教信仰以及傳達情感的重要形式。這些符號是人們在漫長的生活和實踐中一點一滴的積累、約定俗成的。在歷史的發展中,國家的分裂、統一、分裂、再統一的過程中,鄂溫克族的文化也在不斷隨著時間進程的改變而改變,有的還會豐富甚至再創造,很多都慢慢的延續到了今天。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們過上了安定的生活,最初的視覺形式符號等一些民族元素也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這些形式符號至今仍有沿用、保留。如在根河市的鄂溫克人們,夏天還是會到大山林里生活,飼養馴鹿,在撮羅子里居住,唱歌跳舞,過著原始的狩獵生活。皮毛文化是鄂溫克族生產生活的產物,冬天會把獸皮、鹿皮縫制成皮衣,用來御寒。在呼倫貝爾草原上的鄂溫克人們,形成了敖包文化,每年5月鄂溫克人會選擇吉日來祭祀敖包。他們的語言多使用蒙古語,服飾的穿著也受到蒙古族的影響,飼養牛、羊等動物,并隨著季節的更替來選擇放牧。薩滿教是北方狩獵,漁獵民族所崇拜的宗教,也是最原始的宗教之一。薩滿教的自然崇拜有日月神,雷神,火神等。圖騰崇拜有鹿、熊、天鵝、鳥、蛇、野豬、面具等。薩滿文化在不同地域的鄂溫克族中也有不同的崇拜形式和服飾打扮。
2.2從色彩的角度概括鄂溫克族文化
鄂溫克族傳統文化中的色彩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情,也很符合當下設計,更具有時代之感。白色和黑色是鄂溫克人們比較常見的。北方的冬天白雪皚皚,生活在大山林里的鄂溫克族人選用白色與黑色的搭配,一是為了與山林周圍的環境相融合,更好的貼近大自然;二是為了能夠在山林里更好的隱藏自己,保護自己,避免野獸的襲擊。撮羅子是鄂溫克族的居所,它是用樺樹皮制作而成的,樺樹皮是灰白中略帶黑色斑點。這種灰白帶黑的顏色在當下設計中較多應用,如灰白黑花紋的人造大理石磚,灰底白黑花紋的壁紙,現代簡約室內風格的家裝設計都會首選黑白灰的經典搭配?;液稚蠖嗍且恍┞蛊ず瞳F皮經過加工處理過后,所呈現出的色彩。它們大多會縫制成衣物和一些裝飾物,比如袍子帽,鹿皮手套,毛皮靴,挎包或一些裝飾物等。灰綠色和土黃色多是鄂溫克人日常衣物較多選用的。鄂溫克族是狩獵民族,經常穿梭于山林之中,綠色寓意森林的郁郁蔥蔥,土黃色則表現了大地的滋養與力量,對灰綠色和土黃色的鐘愛,體現出了鄂溫克族對自然的高度崇拜。在一些節慶等重要的日子里,鄂溫克人民會盛裝打扮,色彩靚麗豐富,都是大自然中的精華,多為寶藍色,黃色,綠色,玫紅色,褐色等。
2.3從藝術的角度概括鄂溫克族文化
鄂溫克族不僅是狩獵民族,還是能歌善舞、多才多藝的民族。他們的歌曲、舞蹈、音樂、故事、謎語、繪畫、巖畫刺繡、諺語、謎語等豐富多彩,展現出了鄂溫克人民的智慧與才能。鄂溫克人舞蹈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大都來源于對自然界的崇拜,舞蹈動作多是模仿動物來創造的,貼近生活,高于生活。歌曲展現的既是歌也是詩,有一些傳說或是故事表現出曲調悠長、豪邁,富有濃郁的森林氣息和原始味道,優美動聽,引人入勝。在體育競技方面,鄂溫克人更是絕技滿身,項目有賽馬、摔跤、射箭、奪寶、比勁力、搶銀碗等。這些形式表達了鄂溫克人多面的藝術文化,也在不同的方面展示了鄂溫克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3文化元素在景觀中的運用
3.1在裝飾中的運用方式
在現代裝飾設計中,對于傳統文化元素或者是民族文化元素的借用已經是一種潮流。但是借鑒任何題材的設計都不應該是“拿來主義”,這樣不僅不能將傳統文化的精髓發揚出來,而且還會影響整個設計的表達,裝飾便失去了意義。鄂溫克族文化元素在現代裝飾設計中運用還不是很廣泛,在景觀設計中也寥寥無幾。鄂溫克族常年生活在山林中,很多文化隨著歷史的發展淡出人們的生活范疇,我們可以將這些“冷卻”的文化元素經過打散、重組、設計、再加工等現代審美手法,重新展現在人們視野中,得到人們的新的解讀和新的認識。鄂溫克族的生活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在自然題材的選用中,可以選取自然的花草樹木,大山河流。在動物的主題的選擇中,有馴鹿,鷹,熊,天鵝等動物形象都可選擇運用。在裝飾設計中,以馴鹿為設計元素來裝飾運用,可以將馴鹿角的造型為一個單元,做一些簡單的裝飾設計,也可以直接用原始形態。例如將鹿角的花紋元素運用到公園路燈的裝飾上或是地面的鋪裝上或是花墻隔墻的造型上等。也可將鹿的形態,組成一些連續圖案,運用到廣場四周作為裝飾,或是做成鐵藝柵欄來作為空間的阻隔形式。也可將鹿的各種形態,做成所需的雕塑或一些景觀小品,放置在空間中做點綴來突出主題。鄂溫克族是一個信奉薩滿教的民族,所以薩滿教在裝飾中也有很多的體現,比如對神話、傳說的引用,祭祀中的禮儀,或是薩滿手工藝品等圖案的借用與創新。這些題材中的文化元素都可以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手段運用到設計中進行裝飾,因為這些文化元素本身就具有奇特的裝飾性與可塑性。即便單獨拿出來借用也會起到不錯的裝飾效果。鄂溫克族擁有的馴鹿文化、服飾藝術、音樂與舞蹈、樺樹皮工藝品等眾多文化元素,這些文化的直接或間接引用給人以森林的感覺和大自然的氣息,有一種獨特的裝飾性效果。隨著時代的發展與國際的理性接軌,要從傳統的鄂溫克族文化元素中挖掘出有利于景觀環境設計的題材,并能夠與國際景觀設計手法方式相融合,從而讓鄂溫克族文化元素的運用與現代新技術、新理念結合在一起。從環境的可持續角度出發,讓景觀設計更好的體現出深厚的歷史感、文化感以及具有新穎的時代感。更重要的是這種文化元素運用的再設計還可以向世界推廣鄂溫克族文化,更好的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通過不斷的對鄂溫克族文化元素進行時代性調整,最終達到環境景觀設計中的最優化效果。
3.2景觀設計手法的運用
通過對鄂溫克族文化中的圖案、建筑、色彩、生活器具等文化元素進行結構重組的形式,提取圖形如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等圖案樣式。將這些解構的元素進行打散、組合等方式,運用在不同的環境景觀設計中,比如廣場空間的地磚紋樣,長廊扶手的花式圖樣,以及林蔭小路地磚與綠植錯綜復雜的設計紋樣等一些地方都可運用。將鄂溫克族常用的褐色、黃色、綠色、藍色、黑色等主要色彩合理搭配運用在景觀設計中,使得環境景觀中處處是美景,景景都扣人心弦。更要通過現代的設計手法和科學技術來展現傳統文化。在規劃中充分考慮到人的需求需要,設計中要以人為本,堅持可持續設計,使得民族文化元素在景觀環境中生生不息。在景觀環境中也要充分考慮到經濟性、再生性和節能性這三方面的可持續性發展的要求。不能過度浪費,盡量變廢為寶,根據實際地形和環境特征以及人群流向對環境進行有機劃分。根據地域特征、氣候特征等實際情況,對植被進行合理劃分栽種,不僅使得合理空間劃分,還保持土壤的再生能力,凈化空氣,實現可持續發展理念。在設計中從空間、尺度、功能、感覺、色彩等幾個方面闡述設計的人性化。在景觀環境設計中,功能區的合理劃分十分重要,鄂溫克族文化在設計中可以體現在區域布局的劃分,功能區的劃分,動靜態的劃分,還會運用在綠植的配置造景上,水景的設計中。每個區域所體現出的功能,在滿足對周圍環境和人文環境所需求的功能之外,還體現出在整個大自然環境下景觀設計所表現出的美化城市功能和綠化環境功能等生態功能。多個功能區的景觀布局合理,人群在景觀中的流動去向才會井井有條,充分利用空間組織,展現不同的鄂溫克文化主題,達到景觀環境中情景交融的目的。
4結語
當今對民族傳統文化大力弘揚和傳承保護,使得民族文化特色在設計中得以廣泛運用,中國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它的傳統與特色。鄂溫克族歷史悠久,其文化發展很是多樣廣泛,多是在對自然的崇拜,對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體現。現今的環境景觀設計中鄂溫克族文化的運用不多,為了傳統文化更好的保護,將鄂溫克族文化元素提取再構,重新運用在現今的環境景觀設計中,使景觀環境設計創新別致,也使得鄂溫克族文化成為很好的裝飾語言。鄂溫克族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有一些傳統現今仍有沿用,能很好的運用在景觀環境的設計中,使文化的歷史感與時代感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劉沛林,劉春臘,李伯華,等.中國少數民族傳統聚落景觀特征及基因分析[J].地理科學,2010(6):89-90.
[2]檀文迪,霍艷虹,廉文山.園林景觀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3]約翰•奧姆斯特•西蒙茲.大地景觀—環境規劃設計手冊[M].北京:中國水利出版社,2009.
[4]《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書》修訂編輯委員會.鄂溫克族社會歷史調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5]吳守貴.鄂溫克人[M].海拉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
[6]駱中釗,張野平,徐婷?。〕擎倛@林景觀設計[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7]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8]白麗民.鄂溫克民族傳統社會與文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9]阿本千.鄂溫克歷史文化發展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作者:王超 馬本和 單位:齊齊哈爾大學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