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國綠色經濟發展機制政策創新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背后,環境資源的不堪重負已經成為了社會所關注的重點。綠色經濟模式的實施對我國當前的尷尬境況的改善具有一定作用。但是我國綠色經濟的發展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去改進和創新,所以筆者根據我國目前綠色經濟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為我國的未來發展提供助力。
關鍵詞: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創新研究
改革開放以后,國內許多企業都如雨后春筍般飛速發展了起來,經濟和科技的進步不僅使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使我國綜合國力得到提升,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制約我國進一步發展的問題。而綠色經濟的提出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弱對這些問題對我國未來發展造成的不良影響。而綠色經濟在我國的發展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接下來筆者將對綠色經濟進行進一步的介紹,同時針對中國綠色經濟發展和機制政策進行分析和創新性的研究。
一、綠色經濟的相關介紹
顧名思義,綠色經濟使根據我國社會、環境資源、經濟水平等情況提出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綠色經濟是針對我國經濟、環境、社會不能協調發展而提出的,其核心目標是效率、發展、可持續,首次提出者是英國的經濟學家皮爾斯。在我國,綠色經濟被這樣定義——綠色經濟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發展目標,以生態農業、循環工業和持續服務產業為基本內容的經濟結構、增長方式和社會形態。可以說,綠色經濟打破了我國發展過程中經濟與資源環境不協調的尷尬境況,要知道,如果經濟的發展是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那么這種經濟無異于“割肉補瘡”,是十分不明智的。我國目前仍然屬于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和資源的協調上應該十分重視,正所謂發展是一種長遠的計劃,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所以,在我國綠色經濟的發展方面應該著重進行研究。
二、當前國內綠色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環境資源壓力過大
要知道,在綠色經濟模式在我國被提出之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大多都是以損害環境、消耗資源為代價進行的。雖然之前的經濟發展是大勢所趨,但同樣今后的綠色經濟也是時展的必然。我國是人口大國,總體來看資源并不匱乏,但是人均資源卻很少,所以我國的環境資源壓力是很大的。尤其是在經過多年耗損以后,我國的各方面資源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減少,并不允許我們繼續拿資源和未來去換取經濟的暫時發展。同時,在綠色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環境和資源壓力過重也給綠色經濟的實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二)機制弊端制約綠色經濟發展
我國的官員考核機制存在一定的弊端,單純以GDP為考核標準會促使地方官員以環境和資源為代價著重發展經濟,忽略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問題,從而導致可持續發展的難以施行。中央與地方財政分權的體系導致了目前地方大多重點發展土地財政,提高房價,從中獲取利潤,發展經濟。但是對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方面的資金投入力度又不夠,這就導致了體制制約經濟這種狀況的發生。可以說我國的機制是存在弊端的,這種弊端制約著我國的各方面發展。下圖為一個簡單的結構圖,希望可以便于讀者理解。
(三)相關法律政策對綠色經濟發展的支撐不足
從長遠角度來看,環境資源的保護重于短期的經濟發展,但是在我國綠色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相關的法律政策一直不是很完善,使綠色經濟難以施行。例如環境資源的問責就一直沒有明確的方向。
三、對于綠色經濟發展提出的建議
(一)完善相關體制機制來推動綠色經濟發展
在我國綠色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相關體制機制的完善是重中之重,只有從根本上解決了體制機制中存在的弊端,才能夠是環境和資源得到切實的保護,才能夠使我國的環境、經濟、社會完美的融合,達到真正意義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相對不完善的體制機制一直是催化階級矛盾的關鍵點,只有完善體制機制才能夠真正遇到對環境的保護,進而達到全面實行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
(二)從國家到人民都要樹立綠色觀念
我國人民的思想觀念是否正確是綠色發展能否實施的關鍵。應該從國家到人民都樹立綠色觀念,深刻認識到綠色經濟的重要性,大力發展綠色工業、循環工業。只有我國人民從思想上認同了綠色經濟,不再執著于短期內的經濟發展,才能夠使綠色經濟在我國真正的施行。
(三)轉換政府角色
自古以來,中國都是一個人情社會,在政策法律和企業之間的溝通與銜接上需要考慮的因素過多,導致相關政策不能夠全面的貫徹落實,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我國綠色經濟的發展。所以這就需要政府轉換角色,做到有法必依,依法辦事。例如在環境維護上做到及時問責、有效問責,并采取相關措施進行對環境的保護。在環境和資源的保護問題上應該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完善保護機制,定期進行對企業檢測和教育。
四、總結
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我國目前各個方面的境況來看是必然實行的,本文首先對綠色經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和介紹,從而引出了我國綠色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我國綠色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存在于三個方面——環境資源于經濟發展存在沖突的不良基礎、機制弊端制約綠色發展、相關法律對綠色經濟發展的支撐不足。同時筆者也針對綠色經濟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議,對我國的相關體制機制和政策進行了創新研究,希望能夠對我國綠色經濟發展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OttheinHERZOG,BernhardMUELLER,WUZhiqiang.Ad⁃vancedManufacturingandSustainableUrbanDevelopment先進制造與可持續城市發展[J].南方建筑,2016,(05):1-12.
[2]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扶貧研究中心課題組,張琦,許凌筠,宋濤,施發啟.中國綠色減貧指數研究中國綠色減貧指數構建[J].經濟研究參考,2015,(10):32-40.
[3]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扶貧研究中心課題組,張琦,封惠子,陳偉偉,徐曉君.中國綠色減貧指數研究羅霄山片區綠色減貧指數分析[J].經濟研究參考,2015,(10):59-72.
[4]曾賢剛,李琪,孫瑛,魏東.可持續發展新里程:問題與探索——參加“里約+20”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之思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08):41-47.
作者:王錦安 單位:江西省宜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