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兒科臨床藥物不良反應及合理用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分析兒科臨床常用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以及合理用藥措施。方法回顧性分析本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間兒科接收接受藥物治療患兒100例為研究對象,分析患兒用藥情況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應探討兒科常見藥物合理用藥措施。結果所有患兒中共13例患兒出現用藥后不良反應,其中惡心嘔吐1例,肝功能損害3例,皮疹6例,腎臟損傷患兒3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其中造成患兒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主要因素與患兒用藥途徑不同、用藥劑量過高以及抗菌藥物使用不良具有較大聯系。結論臨床兒科患兒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率與用藥途徑不同、用藥劑量過高以及抗菌藥物使用有關,針對性分析并采取相應措施,可有效降低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患兒用藥效果。
【關鍵詞】兒科治療;常見藥物;不良反應
目前臨床針對患兒疾病,常采用藥物治療方式,可有效改善患兒臨床癥狀,提高患兒生活質量。但是由于患兒體質以及臨床用藥方式不同,造成患兒疾病常見用藥出現不良反應,加重患兒病癥[1]。因此準確分析患兒臨床常見藥物不良反應,并采取合理用藥措施,對于提高患兒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價值。本研究深入分析兒科臨床中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以及患兒不良反應發生因素,相應的提出合理用藥方式,具體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本研究選擇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間,在本院兒科接受診斷與治療的患兒10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兒59例,女性患兒41例,患兒平均年齡(9.31±3.28)歲。排除其他因素造成患兒出現不良反應,所有患兒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含義(P>0.05)。其中患兒疾病主要以感染類疾病為主,主要包括急性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等。所有患兒家屬均對該研究知情,并自愿加入到本研究中。
1.2方法:
回顧性分析本院接收兒科臨床常見藥物治療患兒病歷資料,統計分析患兒用藥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以及各類藥物使用方式以及用藥劑量。1.3觀察指標:回顧性分析患兒臨床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主要包括惡心嘔吐、皮疹、肝功能損害、腎功能損傷。在這一基礎上分析患兒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因素,并提出相應的針對性合理用藥措施。
2結果
所有患兒均接受臨床診斷,并相應使用針對性治療藥物后,能夠有效治療患者臨床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其中100例患兒出現用藥不良反應13例,惡心嘔吐1例,肝功能損害3例,皮疹6例,腎臟損傷患兒3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
3結論
3.1患兒用藥不良反應發生因素:
具體分析患兒臨床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因素,主要以患兒用藥方式、患兒用藥劑量以及抗感染等藥物使用不正確有直接聯系[2-3]。首先患兒用藥方式主要包括口服用藥以及靜脈滴注用藥兩種方式,在實際患兒常見藥物治療過程中,靜脈滴注用藥方式造成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居較高水平。主要原因在于患兒用藥后,藥物成分自其血液直接發揮藥效,不存在肝臟首過效應,藥理性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同時患兒實際使用靜脈滴注類藥物具有較高生產標準,而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出現程度不一雜質,對于患兒藥物治療效果造成較大影響。而口服用藥方式需要經過患兒消化系統,從而發揮藥效,在患兒實際治療過程中,該類藥物通常增加了患兒出現胃腸不適、惡心嘔吐等癥狀。其次患兒用藥劑量是直接影響其不良反應發生的主要因素。一般來說患兒身體功能發育未完全,使用藥物治療需要依據患兒身體素質以及疾病嚴重程度進行調整,以便于提高藥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而在實際藥物治療過程中,部分患兒藥物治療劑量超過其承受水平,從而加重患兒藥物療效與不良反應。同時部分患兒出現疾病臨床癥狀后,其家長自行購買非處方類藥物,從而造成患兒臨床藥物劑量掌握程度差,致使藥物劑量過高或不足,影響患兒疾病治療的同時,增加了患兒用藥不良反應發生概率。最后,抗感染類藥物使用不合理,是造成患兒出現用藥不合理的另一因素。具體來說當前醫院兒科患兒通常是由于致病菌感染造成其出現程度不一臨床疾病,例如急性扁桃體炎等,對于患兒生活質量造成影響。針對該類感染性疾病,通常需要相應采用抗感染類藥物。而兒科患兒疾病治療過程中,采用抗感染類藥物,增加了其出現不良反應的概率,主要在于抗感染類藥物存在較大藥物不良反應,而患兒機體耐受力差,從而加重了不良反應發生的概率。
3.2合理用藥措施:
醫院兒科患兒采用常用藥物治療過程中,為避免患兒出現不良反應,提高藥物治療效果,需要調整患兒用藥方式,嚴格控制患兒用藥劑量,盡量避免使用抗感染類藥物3個方面開展。首先醫師需要準確分析患兒疾病嚴重程度,相應的為患兒疾病治療用藥方式進行選擇,對于可采用口服用藥患兒,需告知患兒家屬用藥時間以及用藥劑量,并相應告知其該類藥物常見不良反應。針對采用靜脈滴注等非口服用藥患兒,醫師需要嚴格控制患兒用藥滴注速度以及滴注劑量,避免藥物過量造成患兒不良反應發生。其次,患兒用藥劑量需要依據患兒臨床癥狀開展選擇,具體而言,患兒用藥治療期間,醫師需要依據患兒疾病改善程度以及患兒體質,相應的調整用藥劑量。而在這一過程中,患兒家屬需要積極提高非處方用藥方式以及劑量選擇知識,相應的避免患兒接受治療后,藥物劑量過高造成不良反應發生。最后,醫院臨床兒科醫師需要提高抗感染類藥物使用措施效果,盡量避免患兒使用抗生素類藥物,盡量選擇藥效穩定,不良反應低藥物開展患兒疾病治療。
參考文獻
[1]林婷.兒科臨床中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79):15614-15614.
[2]黃建華.兒科藥品的不良反應分析及其臨床合理用藥[J].中外醫療,2017,36(33):145-147.
[3]李曉敏.探討兒科臨床中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及兒科臨床合理用藥[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7,11(6):174-175.
作者:關玉芳 單位:遼寧省健康產業集團本鋼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