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低碳經濟視角下的鄉村旅游發展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低碳旅游是隨著現代社會發展需求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旅游觀念,能夠確保旅游產業和環境資源保護二者同步發展。原生態旅游是鄉村旅游的核心,其以傳統生活方式作為旅游亮點的旅游模式一直都是城市游客群體的第一選擇。在旅游業發展的歷程中將這兩者相互結合,將自然環境保護和自然環境利用有機結合,能產生良好的效果。通過二者的結合,實現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保護的共贏,可以促進我國“兩型”社會的建設,更好地實現社會經濟與旅游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低碳環保;鄉村經濟;旅游發展
1.鄉村旅游的概述
我們所熟知的大自然是個很廣泛的整體,我們作為其中很微小的一部分存在著,但是當工業、科學和經濟發展到某個階段以后,自然資源就會受到嚴重的破壞,但環境惡劣到開始影響我們的生活時,人們不得不關注地球生態平衡的保護,這樣的基礎上,就產生了崇尚自然、環保以及綠色、健康且低碳的旅游方式。我國的鄉村旅游是指以農業生產活動、鄉村田園風光以及農家生活、民俗文化等等自然與人文景觀作為主要吸引物,其主要市場是久居城鎮的居民,通過充分滿足游客們的休閑放松、求知探索和回歸自然等等需求而取得一定經濟和社會效益的一種旅游方式。當前我國已經建立了鄉村旅游示范景區和景點大約兩萬多個,平均每年接待各地的游客量超過3億。根據這一數據我們可以了解到,鄉村旅游在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優化農村產業的結構以及提高剩余勞動力就業率問題、農民的文化素養的提高等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新型的低碳旅游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之路,其是指一種綠色生態、循環高效、可持續的旅游產品生產方式與消費方式。從世界范圍來分析,部分較發達的地區鄉村生態旅游已經進入高發展的階段,但是我國目前還是處于較低的發展階段,特別是一些鄉村旅游粗放式發展會引發的很多問題而阻礙了其發展,由此可見要求鄉村旅游的可持續高速的發展必須走低碳化、生態化的道路。
2.鄉村低碳經濟旅游目前存在的問題
但是近幾年來,因為管理和經營模式的缺失的問題,導致我國國內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例如在進行開發鄉村旅游資源的過程中,對部分土地資源任意占用,嚴重浪費土地資源,還有某些旅游接待服務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碳排放量很過高,這些問題對鄉村生態環境造成了日益嚴重的破壞。這些問題的出現,也致使我國鄉村旅游實現低碳、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一項迫在眉睫的發展任務。
2.1鄉村景觀、文化生態環境受損現象嚴重。在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因為風險小、投資少以及自發性明顯等特點,讓很多開發都是由農民自己進行。部分旅游經營者因為教育水平不高的緣故,自身并沒有真正意識到鄉村環境和鄉村資源的重要價值,同時鄉村旅游管理者還缺乏長遠的規劃以合理科學的管理模式,這也造成某些鄉村景觀的“淳樸”特色的缺失。在現實中的鄉村旅游消費者,多為來自城市里的游客,城市較為發達的經濟所孕育產生的強勢文化,對相對處于弱勢的鄉村文化產生了很強的影響。這些旅游經營者為了追求短期高額的經濟效益,鄉村景觀開發者就會一味的迎合某以部分消費者的需求,造成在旅游服務設施的建設中不能夠因地制宜的進行開發,更傾向于城市化的建筑與設施,這就與鄉村環境建設的原則背道相馳,不僅會造成大量的材料的浪費,還會對大自然的和諧造成嚴重的影響,破壞鄉村的生態自然美。源源不斷城市游客的進入,讓鄉村的弱勢文化逐漸向城市的強勢文化慢慢靠攏,甚至最后會被同化,導致鄉村獨有的“鄉村性”的特色逐漸消失,讓來自城市的游客沒有了強烈的新鮮感,這一類問題的持續會最終導致鄉村旅游將不復存在。第二就是城市居民會將自身在城市環境下的生活或者娛樂消費模式帶到鄉村,這會對當地鄉村居民產生某些影響,當地居民可能會為了迎合游客而模仿游客的生活方式或者裝束打扮和娛樂方式方面,盲目的模仿反而會使原有的傳統的社會文化、家庭觀念等等鄉村特征吸引力慢慢消失,鄉村旅游假如失去了鄉村的特色就不再是鄉村旅游,這樣會影響了鄉村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2鄉村經濟旅游環境基礎設施落后。我國很多的鄉村旅游主要還是以農家為主的旅游開發,這樣的旅游開發對象較為單一,也因為資金不足、開發能力有限以及開發者對生態環境價值的認識不足等等因素,導致開發不夠合理科學,反而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更嚴重的破壞。鄉村旅游開發區自我調節恢復的功能比較脆弱,鄉村資源和生態環境一旦受到破壞,將會導致整個區域的生態災害。具體表現有不少旅游區域內的噪聲、垃圾以及水質的污染現象都是十分突出的,在還沒有完善垃圾處理設施、水質處理體統等等的鄉村地區,這些問題的存在毫無疑問會對鄉村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另外還有在某些旅游開發過程中.由于論證不夠以及旅游地容量的不足,沒有合理安排游客和旅游交通工具的進入,最后無法有效的進行疏散。
2.3低碳化旅游理念較差。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我國建設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觀念已經逐漸深入每個公民的思想中,但是還是有很多游客在旅途中的衣食住行以及購物娛樂等方面并沒有真正的用實際行動去實現對低碳減排的作用,在旅途中的低碳行為的表現和實施,仍然需要加強提高的力度。很多游客出行總是會第一選擇自己自駕出游的方式,一個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大,但是成千上萬的私家車所形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字了,還有不少游客在旅游的過程中,大量的使用一次性餐具、塑料制品包裝袋等,這些物品都是破壞環境的主要元兇。
2.4低碳型生態旅游產品缺乏。旅游過程中提供的衣食住行方面,沒有合理的應用到現代高新的環保技術,例如未合理利用沼氣工程將固體廢棄物進行有效循環和再利用,還是主要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為主的生產模式進行旅游產品的供給。鄉村生態旅游企業不能充分的提供和生產低碳的生態旅游產品項目,旅途中的衣食住行和娛樂購物的接待服務中也沒有很好的體現低碳化的觀念,目前我國國內鄉村旅游產品包括鄉村休閑園、生態觀光農田、生態采摘果園以及生態產品加工、農家樂等等項目,但是這些項目的根本目標并不是進行生態化、綠色化觀賞景區項目的開發,在建設過程中較為盲目,出現濫砍亂伐的現象,嚴重的破壞了鄉村生態環境,阻礙了鄉村經濟旅游的建設。
3.低碳經濟旅游理念優化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新路徑
3.1加強政府的引導作用。首先,在完善低碳經濟旅游的過程中,農村旅游業的發展需要政府部門的統一領導指揮,政府應該加強自身的領導作用,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低碳經濟旅游發展的主要內容,同時合理的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科學的制定適應當地發展的低碳型鄉村旅游發展規劃。首先可以基于低碳型產業為核心這一發展原則,有效地去規劃鄉村旅游具體項目,建立起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同時為鄉村生態旅游發展道路指明正確的發展方向。其次政府要結合當地發展的實際情況,推出能夠有效促進低碳型發展的優惠政策,通過實施獎勵政策鼓勵旅游產業,積極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時也充分調動旅游相關產業的積極性。最后是加強關于低碳旅游觀念的宣傳力度,政府可以利用廣播、電視、微博、報紙等現代媒體平臺大力去宣傳低碳旅游的積極意義與影響,從思想上提高旅游群眾的低碳環保意識,讓游客能夠自覺主動的維護當地生態環境,將鄉村旅游作為核心內容,低碳旅游模式為亮點的核心鄉村經濟發展模式。
3.2積極支持生態旅游低碳技術的研發。積極支持生態旅游關于各項低碳技術的創新和研發。低碳旅游業的發展最終依靠的主要還是低碳技術,但是目前我國國內的低碳技術研究還是處于相對初級階段,研究成果和低碳技術成果之間的轉化率并不高。國際上相對成型的低碳技術的引進難度比較大,而且引進的成本花費較多,這造成了我國科研機構迫切的需要大力培養低碳研究人才,還應該積極的與國際研究組織合作交流,提高自身的低碳技術,重視研究成果與技術成果之間的轉化率問題。
3.3強化鄉村旅游低碳化觀念。最近幾年的發展中,由于我國鄉村旅游人數日益劇增,隨之產生了生態環境的壓力的增加,以及環境承受能力超過荷載最大值等問題的出現。我國應該大力普及旅游者旅游低碳化觀念,積極倡導低碳消費、健康環保的新觀念。應該積極利用社會效應去宣傳低碳旅游觀念,提高人們保護環境、節約能源以及低碳消費的思想意識。為了能夠更好的去改變這種局面,我們就應該從自身做起,自覺抵制一次性物品,以及盡量減少自駕游的次數,不能亂扔廢棄物品,或者愛護鄉村野生動物和植物等等我們力所能及的行為,全民只有正確的了解低碳環保的重要性,才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我國才能更好的實現旅游行業的可持續健康的性發展。
3.4促進開發低碳型旅游產品。應該積極推動鄉村經濟旅游開發低碳型的旅游產品,包括對衣食住行、購物娛樂方面低碳化、生態化的推廣。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不能夠作為鄉村旅游企業在開發低碳型生態產品旅游產品時的最終目標,在實際的開發過程中應該做到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經濟效益一視同仁的原則,同時承擔起企業對社會應有的責任,重視低碳可能會帶來的潛在商機,通過旅游產品項目和服務方式呈現的低碳化生態化轉型為旅游者提供服務。
4.結束語
從整體上來說,低碳旅游是隨著現代社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旅游觀念,能確保旅游業發展和環境資源保護二者同步。原生態旅游是鄉村旅游的核心,其以傳統生活方式作為旅游亮點的旅游模式一直都是城市游客群體的第一選擇。在旅游業發展的歷程中將這兩者相互結合,將自然環境保護和自然環境利用完美結合,能產生良好的效果。通過這二者的結合,實現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保護的共同進步,促進我國“兩型”社會建設,更好地實現社會經濟與旅游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屠玉蓉.鄉村生態旅游經營管理探析[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6(03).
[2]周菲菲.互聯網+時代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策略探析[J].農業經濟.2016(08).
[3]阮慧娟,吳雪飛.浙江省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模式與路徑探討[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2).
[4]張珺,黃佳寧.鄉村生態旅游發展與模式研究[J].長江叢刊.2016(16)
作者:吳子豪 單位:湖北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