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文明街傳統建筑元素傳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1結構與肌理
Roger•Trancik在其1986年出版的《SearchingfortheLostSpace》一書中,提出了圖底關系理論,而圖底分析則是進行空間分析的基礎。傳統的歷史街區中院落和街巷是互相存在的,這樣的關系豐富了城市肌理,同時這樣的街巷肌理也成為城市的特色的標識。文明街片區現存大都是清末及民國時期重建的建筑,屬于商業居住混合功能的街巷。同時在這個片區里的建筑比較密集,可活動的場地很少,形態卻較規整,尺度變化不大,呈現出典型的“一顆印”院落形態。其建筑多朝向街道,這樣一來,建筑和街巷的聯系更加緊密,同時建筑空間也更富有節奏感,使得街巷不再單純成為交通空間,更是人們相互交流的空間。
1.2建筑的平面布局
通過對文明街片區建筑圖底關系的呈現,我們可以發現:文明街片區的建筑院落屬昆明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合院式建筑(“一顆印”“三坊一照壁”)。院落空間通過天井組織,但是卻沒有像“一顆印”一樣明確的軸線,這是因為文明街片區的建筑要結合沿街巷的商鋪進行設計,在進行空間分割的時候,為了保證每個空間都有較好的視線可達性,空間的設計比較自由,軸線不明確,房間的布置使得院落的重心感變得薄弱。
1.3建筑院落的形式
文明街歷史街區中的院落形式可分為兩種,其一是店宅式,另外一種是合院式。其中店宅式的院落形式又可以分為前店后宅式和下店上宅式。前店后宅式的院落一般都在臨街的一面設計為商鋪客的同時也可隔絕街巷的噪聲;背對街的一面為住宅的部分。受用地的影響,下店上宅式的院落只能在垂直方向上進行功能的設計,其沿街的院落一般為單開間,這樣多戶連成一條街,創造出獨有的街巷建筑界面。
1.4街檐空間一般來說,街檐空間的作用有:
1)遮風避雨;
2)攤位和進行買賣的空間;
3)屋內和屋外的過渡空間,可用于交流。而屋檐出挑的形式也有像單挑、雙挑、三挑等多種樣式,這樣大大豐富了街檐空間的層次。文明街歷史街區中的屋頂都為坡屋頂,有懸山和硬山兩種形式,屋檐出挑多是1.5m~2m,通常沿著街面的這面建筑都會設計二層的挑廊或挑檐,能為街區營造一個“灰空間”。更新后的文明街歷史街區的街檐空間感較差,首先因為街道尺度過于寬,檐道沿街長度又過窄,再者出檐的延伸不夠,挑檐僅有1.5m,這樣的出挑只是形式上的視覺效果,實際中,人們在挑檐下行走的并不多,街檐空間的作用就被削弱了。同樣由于街檐空間尺寸的限制和街區的商業化,文明街歷史街區就完全成為了一個商業街區,街檐下的空間缺乏人們日常生活的場景,同時也失去了傳統街區的時代氣息。挑檐也只起到裝飾立面的效果。因此,在進行歷史街區更新中,應該讓街檐空間符合街道寬度比列,并且有一定的連貫性,這樣才能讓街檐空間恢復其原有的作用,吸引人們在其空間中進行生活,使得文明街歷史街區的街檐在視覺效果和實用性上都有一定的提升。
1.5建筑細部
1)建筑材料。文明街歷史街區房屋建筑大多為毛石腳,土坯或夯土墻,木構架,瓦頂。但是在更新中大都使用現代的材料來代替這些傳統的材料,同樣可以達到傳統民居的視覺效果。用鋼筋混凝土做的樓地面和梁柱等;使用青色面磚和涂料來裝飾墻體的外層;屋面采用鋼筋混凝土作為承重結構,覆蓋青瓦。雖然文明街歷史街區在更新中整體采用了現代的建筑材料,和傳統民居有著一定的偏差,但是整體上還是達到和營造出了傳統民居的韻味。
2)建筑立面。文明街歷史街區的建筑多為兩層,下層空間立面構成元素基本相同,為了和街區內的建筑風貌協調,同時和正義路的環境更加協調,在沿正義路這側的建筑改造中,采用了很多傳統建筑元素,表現在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和建筑色彩上。建筑形式上如青瓦的坡屋頂、硬山形式的馬頭墻、柱礎、檐口形式。在建筑材料上,除了有法式明黃色的墻面和大量的青磚墻面外,還有部分使用了木制的墻面;壁柱的材料有黃色花崗巖和傳統青磚;門窗則是用灰色的鋼材料來達到傳統建筑的效果。在建筑色彩方面,由于文明街歷史街區經歷了長時間的洗禮,街區的色彩整體呈現出一份凝重和滄桑的感覺,青磚、青瓦、暗紅色和灰色等是街區的主要建筑色彩,反映出昆明人樸素的民俗民風和審美。
2結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在關注城市歷史街區更新的過程中,更多的關注起歷史街區的傳統建筑元素,它在新時代被賦予新的生命力,對傳統建筑元素的傳承和建筑文化的重構勢在必行。同時也推動了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延續和發展,也是對傳統建筑藝術和建造工藝的精髓的傳承。
作者:李濤 李志英 于璨寧 單位:云南大學城市建設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