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ackas"><s id="ackas"></s></strike>
  • <th id="ackas"><menu id="ackas"></menu></th>
    
    
    <bdo id="ackas"></bdo>
  • <th id="ackas"></th>
    <ul id="ackas"><pre id="ackas"></pre></ul>
    无码专区视频精品老司机,在线精品国产成人综合,日韩高清免费一码二码三码,亚洲免费人成影院,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麻豆一二三区精品蜜桃,日韩精品卡1卡2日韩在线,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經濟增長貢獻率范文

    經濟增長貢獻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增長貢獻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經濟增長貢獻率范文

    雖然11.5%的經濟增長率令人欣喜,但烏拉圭依舊難以逃脫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沖擊:由于傳統歐美大國經濟低迷,烏拉圭的出口貿易額持續萎縮。為減緩全球危機對出口的不利影響,擴大對華貿易,2009年春,烏拉圭總統塔瓦雷?巴斯克斯率領由財經部長阿爾瓦羅?加西亞和70多名企業家組成的政府代表團前往中國訪問。

    “外資在烏拉圭的投資主要集中在港口、燃料、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公共事業等領域。烏拉圭希望進一步增加與發展中國企業在以上領域的投資?!奔游鱽喸诮邮堋吨袊摵仙虉蟆酚浾邔TL時表示。

    降低債務水平

    《中國聯合商報》:金融危機讓世界經濟深陷泥沼。相比傳統歐美大國,中國、拉美國家等新興經濟體金融業雖然受沖擊較小,但由于世界市場需求量下降,這些國家的對外貿易也遭受不利影響。烏拉圭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2月,烏拉圭出口比2008年同期下降20.2%,是連續出現下降的第4個月。目前,烏拉圭實體經濟受影響的具體情況如何?

    加西亞:當前的金融危機的影響已經從金融領域延伸到實體經濟。就烏拉圭經濟來講,直接受到沖擊的是由于國際市場需求的萎縮所導致的出口產品價格的下降。一年前,烏拉圭出口產品的價格還位于歷史最高值。但是現在,烏拉圭商品的價格已經急劇萎縮。除此之外,烏拉圭還面臨著具體的市場和產業方面的問題。

    為應對不利局面,烏拉圭政府謹慎地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同時,政府更加重視和保障投資者的利益。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烏拉圭大幅降低了債務水平。就當前來看,烏拉圭國家負債并沒有出現顯著增加。目前,烏拉圭國家信用風險指數水平同其他新興國家的信用風險指數水平相當。

    《中國聯合商報》:投資烏拉圭的企業數量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呈迅速增長的趨勢。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一度達到10%。最近幾年,這一數字最高增至17%。在經濟形勢并不向好的今天,烏拉圭吸引外資的發展趨勢如何?

    加西亞: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造成了目前復雜的國際形勢。金融危機并不意味著烏拉圭就要放棄自己的權利和目標。通過全世界的共同努力,世界經濟同樣可以因禍得福。在國際投資貿易中,烏拉圭既有給予也有索取。烏拉圭向世界市場提供高質量的牛羊肉、皮革、乳制品、大米、大豆、酸性水果、木材等產品。與此同時,烏拉圭也希望得到高質量的投資――投資項目既對投資者有利,也造福烏拉圭社會。預計將來外商投資對烏拉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超過20%。

    南共市優勢

    《中國聯合商報》:在傳統發達國家經濟日益蕭條之時,新興經濟體以其富有潛力的市場、穩健的金融、經濟體系等優勢在世界市場中嶄露頭角,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的目光。在龐大的新興市場中,烏拉圭有何獨特的優勢?

    加西亞:烏拉圭是南美洲的一個小國,人口只有330萬,面積也只有17.7萬平方公里。2008年,烏拉圭的國內生產總值是304.53億美元,折算成人均GDP是9200美元,達到了11.5%的經濟增長率。在當前危機的形勢下,預計2009年烏拉圭的GDP增長率為3%。

    烏拉圭位于阿根廷和巴西之間,同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組成了南方共同市場。這一市場共有2.65億的消費者。玻利維亞、智利、墨西哥和委內瑞拉是南方共同市場的聯系國。投資者如果將烏拉圭同整個南共市聯系起來,可通過進駐烏拉圭打開通往該市場的大門。

    烏拉圭在投資方面有獨特優勢,如政府對資金回流方面沒有限制、對投資類型項目免征稅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烏拉圭還可以提供價值不菲的無形資產:人民和睦相處的生活價值、教育、工作能力和熱情,以及市場對所有參與者一視同仁的游戲規則。烏拉圭人做生意一向光明磊落。

    《中國聯合商報》: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烏拉圭實行了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在推進傳統產業的同時更加注重非傳統產業的發展,并且積極參與地區經濟一體化。從此次來華的代表團中也可以看到,參加此次洽談會的企業涉及羊毛、食品、木材、汽車、電信、礦業、皮革、工程咨詢和服務等多個行業。當前烏拉圭急需哪些領域的合作伙伴?

    加西亞:不論本國企業還是外國企業,烏拉圭政府一直對它們采取一視同仁的態度。經濟低迷的當下,烏拉圭為吸引投資者,在稅收方面對投資者進行了減免。烏拉圭企業同外國投資者的合作項目涉及基礎建設、物流和能源、汽車工業、化學、醫藥、旅游等領域。烏拉圭正在努力促進與世界各國具有高質量、創新能力的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以實現高效、透明的管理制度基礎上的專業化。這一過程將涉及農產品加工、生物技術、軟件工業等領域。

    《中國聯合商報》:一方面,提起烏拉圭,中國企業家想到的或許是遙遠的距離和難以理解的語言;另一方面,中國與烏拉圭同為發展中國家,在外交、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政策方面有許多共同點。中烏兩國企業應如何克服投資貿易的不利因素,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實現雙方的合作雙贏?

    第2篇:經濟增長貢獻率范文

    關鍵詞:土地要素;土地出讓金;經濟增長;廣州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4-0062-04

    一、背景

    土地作為生產要素以及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項活動的載體,是制約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是支撐區域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自然資源。

    土地出讓金制度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成就之一,它是通過無償劃撥獲得土地使用權的方式轉變為必須通過繳納土地出讓金才能獲得土地使用權,來實現土地資源向土地資產的轉化。這種土地使用權的市場化交易,使地方政府擴展了收入來源,也獲得了大量收益。據統計,2010年全國土地出讓金已達到29 397億元,同比增長106.2%,而2010年的財政收入為8.31萬億元,土地出讓金占35%。有些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金收入占到了財政收入的一半,有的作為預算外收入甚至超過了財政收入。我國各個城市和地區的實踐表明,土地出讓金對于城市經濟增長發揮著重要作用[1]。賈奇峰等(2006)認為,土地出讓金調動了地方政府的財政積極性,激發了地方政府的趨利行為。汪利娜(2009)指出,針對土地出讓金建立收支專戶,并將土地出讓金全額納入地方預算,從而實現透明化管理。辛波等(2010)在探討土地財政與GDP 增長的相關性研究中,將土地出讓金作為土地財政的一部分進行實證分析,認為土地財政對經濟有較強的影響,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土地財政。

    土地要素一直被認為是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因素。特別是2004年中央政府明確提出運用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以來,量化土地投入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已成為學者和政府部門關注的熱點問題。在測度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時,基于要素價值而非數量的計量模型的研究結果會更準確。而中國土地市場的出現使土地價格逐步顯化,因此,直接測度土地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變得可能。國內外學者對土地要素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已作了許多研究。黃裕婕等(2000)對福建省各市土地生產力與土地利用關系進行了檢驗[2]。王愛民等(2005)用二次函數的形式研究了深圳市土地投入總量與經濟總量之間的關系,發現深圳市土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0.166[3]。熊鷹等(2006)對湖南省城市化中的土地問題進行了數據分析,提出了城市化與土地利用協調發展的觀點[4]。李明月等(2005)研究了土地要素投入對上海市經濟增長的貢獻,得出土地對上海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74%,與資本和勞動對上海經濟增長的貢獻率4.35%和3.40%基本相當[5]。

    由上述可知,目前對土地出讓金制度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對其所引發的消極問題的分析,且多是定性研究,而缺少在土地出讓和土地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較分析方面的研究。因此,有必要重點研究隨著城市化進程和城市邊界的擴大,在地方政府成為利益主體的背景下,分析土地出讓金規模與土地要素投入力度對城市經濟增長的影響,探討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城市的土地出讓金和土地要素投入貢獻率的變化規律,從而為土地出讓金制度改革和土地市場化改革提供理論依據,提高實施效果。

    二、理論方法

    (一)理論與方法

    在定量分析要素投入對于經濟增長時,大多數學者都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C-D函數)構建分析模型,其基本形式為:

    Y=AeλtLαRβμ (1)

    式中,Y、L和R分別表示為t時間的為資本總產出、勞動力投入和資本投入,α和β表示為勞動力和資本投入要素的彈性產出,表示該生產要素的投入改變對于資本總產出的影響;A為非零常數,λ為科技貢獻率,μ為隨機干擾項。

    傳統的生產函數未考慮土地要素作為生產要素對于經濟的影響,根據CD函數原理,為了測算土地要素的投入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將土地要素加入生產函數,則其式可寫為:

    Y=AeλtLαRβSγμ (2)

    其中,S表示土地要素的投入量,γ表示土地要素投入彈性。對于該函數兩邊取自然對數可得:

    lnY=lnA+λt+αlnL+βlnR+γlnS (3)

    為分析單位時間了總量變化,將(3)式對于時間t求導可得:

    ■×■=λ+α×■×■+β×■×■+γ×■×■ (4)

    其中,■×■表示為單位時間t內經濟增長率,α×■×■表示為單位時間t內勞動力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β×■×■表示為單位時間t內資本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γ×■×■表示為單位時間t內土地要素投入對于資本增長的貢獻。

    (二)計算與檢驗

    根據以上理論分析,構建面板數據模型:

    lnY=lnA+λt+αlnL+βlnR+γlnS (5)

    其中,總產出 Y選用第二、三產業的GDP總和,勞動力投入量 lnL選用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口,資本投入 lnR選用第二、三產業固定Y產投資總和,而土地要素投入lnS則選用建設用地總量表示。以表1中2005―2013年廣州市統計年鑒數據,結合SPSS軟件作回歸分析得:

    lnY=+-135.977+0.404t+0.002lnL+0.138lnR+0.732lnS (6)

    R2=0.999,sig=0.000

    從式(6)可以看出,土地要素投入S對于第二、三產業總產值的彈性系數為0.732,表明城市建設用地每增加1%,對于第二、產業總產值可帶來0.732%的增長;勞動力投入L對于第二、三總產值的彈性系數為0.002,表明勞動力投入每增加1%,第二、三產業總產值增長幅度為0.002%;資金投入R對于第二、三產業總產值的彈性系數為0.138,即資金投入每增加1%,對于第二、三產業總產值可帶來0.002%的增長。其中,在資金、勞動力、土地要素三個要素中土地要素的彈性系數最大,表明增加建設用地面積對于經濟增長有明顯的作用。

    資金投入、勞動力投入和土地要素投入三者的規模報酬總系數為α+β+γ=0.872

    對于要素投入替代率■≈0.2

    生產總值(GDP)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財政收入是政府為履行其職能、實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與服務需要而籌集的一切資金的總和。兩者同為反映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指標,兩者也常常被用來比較。而兩者也具有密切的聯系性,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財政收入量;反之,財政收入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履行職能、促進消費與投資等經濟活動的基礎,對于GDP的增長至關重要。因此,為分析土地出讓金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本文將選擇2005―2013年廣州市土地出讓金與財政收入情況進行分析。

    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土地出讓金與財政收入正相關性明顯,對于財政收入,土地出讓金收益功不可沒,2005―2013年的數據顯示,土地出讓金收益所占財政總收益比重均值為26.86%,超過了財政總收入的四分之一,已成為政府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之一。

    三、結論和建議

    本文運用加入了土地要素的生產函數模型,對2005―2013年間土地要素、資本、勞動力投入對于廣州市的經濟發展貢獻程度進行了分析,通過數據統計,證實了土地出讓金對于廣州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得出以下結論。

    1.土地要素投入對于廣州市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于整體邊際報酬遞減而言,需調整建設用地規模、資金投入與勞動力投入三者的比例,在適宜的建設用地規模上調整資本與勞動力的投入,以達到效益最經濟。

    2.資金投入對于廣州市經濟發展也十分重要,需在合理利用資源的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設立發展戰略專項資金,高效拉動廣州市二三產業發展,促進經濟增長.

    3.土地出讓金依舊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其創新機制將是各級政府推進土地出讓金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必須合理高效地對之進行管理利用。另外,土地出讓收入具有不穩定與不可持續的特性,在經濟形勢發生變化時,土地出讓收入可能發生較大波動,在統籌經濟發展制定相關規劃時應考慮周全。

    參考文獻:

    [1] 張昕.土地出讓金與城市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J].城市問題,2011,(11):16-21.

    [2] 黃裕婕,趙曉麗,香寶.福建省的土地濟評價[J].資源科學,2000,(3):66-69.

    [3] 李明月,胡竹枝.土地要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以上海市為例[J].軟科學,2005,(6):21-23.

    第3篇:經濟增長貢獻率范文

    關鍵詞:高等教育;經濟增長;貢獻率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0-0139-03

    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的積累是社會經濟增長的源泉,而高等教育是人力資本最大的投資,因此發展高等教育對于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區域經濟的發展與高等教育的規模、教育質量密切相關,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同樣離不開高等教育提供的人才與智力支持。本文通過研究福建省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探討高等教育發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估算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方法

    教育既可直接通過教育消費促進經濟增長,又可以通過提高勞動者的生產率推動經濟增長,后者的衡量指標一般被稱為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目前學術界考察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主要有兩種指標衡量方法,一種為教育對新增國民收入額的貢獻比例;另一種為教育對國民收入增長速度的貢獻比例。

    教育對國民收入增長額的貢獻比例即由教育所帶來的國民收入的增量占國民收入總增量的比例。這種估算方法以20世紀20年代前蘇聯經濟學家C.T.斯特魯米林提出的勞動力質量修正法和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T.W.Schultz)創立的教育投資收益率估算法為代表。但勞動力質量修正法和教育投資收益率估算法都忽視了個體差異、家庭背景、機遇等因素,僅將教育作為影響不同教育程度勞動力的工資或生產能力差別的唯一因素,導致出現高估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結果。

    將教育作為一種生產要素,考察由教育要素投入所帶來的那部分國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占國民收入總增長速度的比例,即為教育對國民收入增長速度的貢獻比例,以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E.F.Denison)的教育量簡化指數法為代表。丹尼森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為基礎,從分析國民經濟增長因素入手揭示教育對經濟的影響。按照丹尼森的觀點,勞動有數量和質量兩方面的構成因素:人均勞動小時數和同質工人的數量可以看做是勞動的數量方面因素;而教育程度差別只是影響勞動者質量的眾多因素之一,他認為,勞動者生產能力的提高有60%的份額是由教育引起,其他40%歸因于教育程度以外的因素[1]。因此,他將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Y=AKαLβ變形為:

    Y=AtKαt(L0tEt)β

    上式中,Y表示產出量,A表示技術水平常數,K為資本投入量,原本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中勞動投入量(L)現轉化為初始勞動投入量(L0)和教育投入量(E),α表示資本產出彈性系數,β表示勞動產出彈性系數,α>0,β>0,α+β=1,t代表時間變量。將變形后的函數兩邊取自然對數,求時間t的全導數后用差分方程近似代替微分方程,可進一步得到經濟增長速度方程:

    y=a+αk+βl0+βe

    其中,y為國民經濟年增長率,a為技術進步率,k為資本投入年增長率,l為勞動投入年增長率,e為教育投入年增長率。

    因此,丹尼森得出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可用以下公式計算:

    Ce=

    Ce表示教育對國民經濟年均增長率的貢獻率。

    在實際計算中,學者一般以教育綜合指數①的年均增長率Re取代教育投入年均增長率e:

    Ce=

    由于本文要考察的是高等教育對經濟年均增長的貢獻率,公式可進一步變為:

    Ch=Eh×Ce=

    上式中,Ch表示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Eh表示高等教育在教育投入年均增長率中的份額。丹尼森的教育量簡化指數法是目前學術界較為常用的估算方法,本文也將遵循其分析思路推導1996―2007年福建省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二、1996―2007年福建省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根據《中國勞動統計年鑒1997》、《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08》有關數據,本文用從業人員代替勞動力人口計算1996―2007年福建省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1996年、2007年福建省從業人員文化程度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1996年、2007年福建省從業人員文化程度分布%

    數據來源:中國勞動統計年鑒1997,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08。

    (一)1996年、2007年福建省從業人員人均受各級教育的年數

    可由從業人員文化程度分布情況進一步計算出1996年、2007年福建省從業人員人均受各級教育的年數。

    1996年福建省從業人員受各級教育年數如下。

    小學以六年制為標準,可計算出人均受小學教育年數為:(2.1%+9.7%+28.9%+44.4%)×6=5.106年

    人均受初中教育年數為:(2.1%+9.7%+28.9%)×3 =1.221年

    人均受高中教育年數為:(2.1%+9.7%)×3=0.354年

    人均受大學教育年數為:2.1%×4=0.084年

    同理可計算出2007年福建省從業人員人均受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教育的年數分別為5.596年、1.742年、0.584年、0.29年。

    (二)計算1996―2007年福建省從業人員的教育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Re

    教育綜合指數的計算需要確定不同受教育程度勞動力的勞動簡化率,將各級受教育年限乘以勞動簡化率求和。丹尼森是以工資作為勞動簡化率,并且他只把工資差別的60%作為教育程度差異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在考察丹尼森勞動簡化率的基礎上,本文按李洪天(2001)的研究成果,根據不同受教育程度勞動者的收入情況,以人均受小學教育的年數為計算起點,依次將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文化程度勞動力的勞動簡化率定為1、1.2、1.4和2[2]。

    依據前面所推算出的1996年福建省從業人員人均受教育年數和所確定的勞動簡化率,可以求出福建省1996年從業人員的教育綜合指數為:

    5.106×1+1.221×1.2+0.354×1.4+0.084×2=7.235

    同理,可以求出福建省2007年從業人員的教育綜合指數為:

    5.596×1+1.742×1.2+0.584×1.4+0.29×2=9.084

    根據教育綜合指數,可以算出1996―2007年間福建省從業人員教育綜合指數的年均增長率為:

    Re=-1×100%=2.09%

    同時可以推算出福建省1996―2007年間人均受高等教育年數的年均增長率為:

    Rh=-1×100%=11.92%

    依據相同的計算方法,可以算出在排除高等教育之后,1996―2007年間福建省教育綜合指數的年均增長率為1.7%。即在福建省教育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2.09%中,高等教育的貢獻率為2.09%-1.7%=0.39%。

    可見,1996―2007年間福建省高等教育在教育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中所占比重為:

    Eh=0.39%÷2.09%×100%=18.66%

    (三)計算1996―2007年福建省GDP的年均增長率y

    國民經濟年均增長率y以GDP實際年均增長率表示。根據表2數據,計算出1996―2007年福建省GDP年均實際增長率為:

    y=yi=11.43%

    (四)計算1996―2007年福建省教育及高等教育對GDP年均增長率的貢獻

    20世紀60年代丹尼森根據美國當時的情況所采用的數值――勞動者的工資總額占國民收入總額的73%,將β值確定為0.73。同時考慮國內大多數學者的使用情況,本文也將β值定為0.73。福建省教育對GDP年均增長率的貢獻率為:

    Ce===11.35%

    同期高等教育對GDP年均增長率的貢獻率為:

    Ch= CeEh=2.49%

    三、對福建省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計算結果的思考

    1996―2007年福建省人均受各級教育程度都有所提高,人均受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教育年數分別由5.106年、1.221年、0.354年、0.084年提高至5.596年、1.742年、0.584年、0.29年,文盲率由15%下降至6.8%。這些數據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九年義務教育制度推行和大學擴招的影響。1996―2007年福建省GDP實際年均增長率為11.43%,其中8.34%是教育實現的,占實際GDP年均增長率的13.35%,高等教育的貢獻只占2.49%,由此可見,福建省還未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巨大推動作用。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在此期間,中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依靠投資規模的擴大來拉動經濟的快速增長,而非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實現的。中國整體經濟的增長方式還屬于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對勞動力質量的提高和科技進步的重視程度不足,高等教育與社會生產的聯系則更加薄弱,導致其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低,可以認為這是中國各省市普遍存在的問題。

    同樣引用中國勞動統計年鑒資料,使用相同的計算方法,可將福建省與其周邊浙江、廣東、江西三省及全國的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行比較(見表3):

    由表3可以看出,福建省及周邊三省教育、高等教育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福建、浙江、廣東三省均屬沿海省份,由于擁有較好的經濟發展基礎,吸引了大批中西部人才,加速了高等教育在社會生產中的成果轉化,從而促進了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作為中部地區的江西省,其高等教育對GDP增長率具有較高的貢獻主要來自于較高的人均受高等教育年數的年均增長率。

    從橫向區域比較來看,以GDP實際年均增長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為廣東省、浙江省、福建省和江西省,福建省人均受高等教育年數的年均增長率指標居于四省末位;福建省教育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低于江西省,與廣東省相同,其高等教育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僅高于廣東省。從一定程度上說明福建省與周邊省份相較,尤其與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江西省對比,高等教育的發展相對滯后。

    2005年福建省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19.17%,已邁入大眾化階段,但高等教育競爭力低。根據趙宏斌(2008)從教育資源和效率角度對中國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所作分析可以看出,福建省在31個省級區域中僅排名第十八位[3],屬中下水平。主要在于兩個方面原因:第一,高等教育經費投入不足。2002年福建省部屬高校和地方高校的教育經費支出分別為81 243.6萬元、234 573.9萬元,僅居全國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第十七位 [4]。第二,高等教育地區發展不均衡。目前福建省共有普通高等學校83所,但多數集中在福州、廈門、泉州三地,其他地區高校數量少。要解決上述問題,福建省應積極利用社會力量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大力發展民辦高?;蛑型夂献鬓k學,并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應改善省內高等教育布局,縮小地區間差異,在內陸地市積極發展高等教育,促進經濟快速增長;此外,還可以利用地理優勢,加強與臺灣、東南亞的高等教育合作。

    總而言之,福建省應將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重視人力資本在區域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使海峽西岸經濟區成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參考文獻:

    [1]Denison E.F.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lternatives before Us.New York: Committee for E- conomic Development,1962:33.

    [2]李洪天.20世紀90年代中國教育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研究[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1,(6):100-104.

    [3]趙宏斌.中國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8):25-64.

    [4]米紅,韓娟.福建高等教育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1):3-8.

    Research on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Higher Education to Economic Growth in Fujian Province

    CHEN Ying

    (Financial Services Institute,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第4篇:經濟增長貢獻率范文

    關鍵詞:健康人力資本;教育人力資本;經濟增長;時間趨勢

    一、文獻回顧

    國內外很多學者們通過分析認為,經濟增長離不開人力資本積累,而人力資本包含兩個方面:教育與健康,但在具體分析時只分析了其中一個方面,且方法不盡相同。

    學者們研究證明:教育對經濟增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教育是增加人力資本的主要渠道,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因而增加教育投資具有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如: Schultz(1961)采用投資增量法,分析了1929-1957年美國教育提高帶來的收益約占美國同期國民收入總增長額的33%。Denison(1962)采用增長因素法,通過教育程度在勞動投入中的比例,分析教育對美國國民收入增長的貢獻在1929-1948年間為37%。20世紀80年代,教育與經濟增長的探討進入新階段,將人力資本作為內生因素納入模型。如:莊志軍(2006)通過對比日、英、美高等教育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指出經濟增長離不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王萍(2008)用回歸分析法,研究1990-2005年甘肅省通過高等教育培養出的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產出彈性及促進作用大。這些學者使用不同方法從不同角度得出結果,但都只分析教育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作為人力資本另一個重要方面――健康卻只有少量文獻研究,結果表明健康對經濟增長有正的影響作用。Rivera與Currais(2004)用西班牙17個地區(1973-1993年)每名工人GDP增長率的對數對衛生費用占GDP比例的對數回歸得出,衛生投人每增加1%,會使人均GDP增長0.16%。劉國恩與傅正泓(2004)將人口健康作為人力資本,認為個人健康是決定中國家庭人均收入的重要因素;且農村人口比城市人口的健康經濟回報更大,女性比男性的健康經濟回報更大。王一兵與張東輝(2007)用中國健康營養調查1997-2004年的數據,用GLS、FE、HT幾種模型分析了健康人力資本對收入的影響。研究發現:HT模型是比傳統的FE模型更為有效的模型,且健康對收入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些學者使用不同方法和變量從不同角度得出結果,但都只分析健康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以上分析大都是單獨從教育或健康一方面來分析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而忽略了另一方面也會對經濟增長有影響,沒有將教育與健康結合在一起考慮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實際上,良好的教育對健康有正的影響并推動經濟增長;良好的健康才能保證教育的效果并促進經濟的增長。只分析人力資本其中一方面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必然具片面性,會減少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大小和可靠性。因此,本文以此為突破口,將人力資本教育與健康兩方面同時考慮,從投入角度來分析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并解釋結果,得出結論。

    二、投入模型設定

    在經濟增長的理論研究時,主要是從消費者與廠商的最優化均衡來進行推理論證,其中廠商的生產函數是極為重要的。一般說來,生產函數中與人力資本直接相關且實際應用最多的是Cobb-Douglas生產函數,通過兩邊取對數后可以化為線性關系模型。

    從前面研究文獻中知,教育和健康都對經濟增長有正的促進作用,且已有學者分析教育或健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因此,在模型設定時,本文將教育人力資本與健康人力資本都納入模型,用彈性表示,設定模型為:

    lnY=αlnK+βlnL1+γlnL2+u

    為了與單獨分析時的結果作比較,本文先模擬出只使用教育人力資本或健康人力資本時的方程做回歸分析;然后同時加入這兩種人力資本,模擬出結果,從結果的不同給出解釋。考慮到教育與健康之間的相關性與影響,本文還考慮用時間趨勢來緩和二者的共線性問題及滯后影響。

    三、數據來源與變量說明

    本文以我國1978-2007年相關指標為研究對象,直接采用從《2008年中國統計年鑒》選取的數據,不足則從1991-2007年年鑒補全。由于不同人對各指標有不同理解,會采用不同的指標和數據處理方法?,F在就本文幾個重要數據分別解釋其來源和處理方法。

    經濟增長與物質資本的度量:本文選擇GDP作為我國經濟增長指標;物質資本用固定資產投資表示。指標可以從統計年鑒上找到,從建國后到近期的所有時間序列數據,便于分析。

    人力資本的度量:人力資本指標可以從投入方面去采集。投入即成本,是培養人力資本所需要投入的費用。從投入看,國家教育投入經費是教育投入中的主體部分,可以用國家教育投入經費作為教育人力資本投入指標。健康人力資本投入的直接成本是指衛生、醫療、保健服務等支出,可以對應地采用統計年鑒上的衛生教育總費用來表示。

    四、模型結果分析

    為估算分析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本文以我國1978-2007年的經濟發展數據為依據,采用第二部分設定的模型,認為經濟增長對物質資本、教育資本及健康資本的彈性變化都是線性的,可以直接用線性模型分析物質資本投入與人力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本文是從投入角度出發,模型為:

    lnGDP=αlnK+βlnEDU+γlnHTH +u

    此方程是本文采用的投入模型,其中GDP表示國內生產總值,K表示物質資本投入,人力資本投入L,在此模型中分別用教育資本投入EDU、健康資本投入HTH表示。單獨考慮EDU或HTH及同時考慮EDU與HTH的結果對應于結果表1的(1)、(2)、(3)列。數據分析得EDU與HTH之間相關性達0.9以上,為了去掉這種共線性影響,加入時間趨勢。t表示時間趨勢,u表示影響經濟增長的其他因素,為擾動項。增加時間趨勢后對應于結果表1中的(4)列。

    下面將對模型進行估計與分析:

    從表1中可知:

    當只用物質資本K與教育資本EDU來估計對經濟增長GDP的影響時,物質資本貢獻率為0.498,統計很顯著;而教育資本的貢獻率為0.363,統計比較顯著,此時R2為0.9952。從數據分析上來看,物質資本比教育資本的貢獻率大。

    當只用物質資本K與健康資本HTH來估計對經濟增長GDP的影響時,物質資本貢獻率為0.274,而健康資本的貢獻率為0.607,統計都非常顯著,此時R2為0.9990。從分析結果來看,健康資本比物質資本的貢獻率大。

    當同時用物質資本K、教育資本EDU和健康資本HTH來估計對經濟增長GDP的影響時,物質資本貢獻率為0.307,健康資本的貢獻率為0.640,統計都非常顯著。此時R2為0.9991,比單獨用教育資本或健康資本變量時要稍高。而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資本的貢獻率為-0.069,不僅統計不顯著,而且系數符號改變為負,這與理論現實相背。

    為了找到使教育資本變量從0.363變為-0.069的原因,在分析過程中結合理論做了更深入的分析。實際上,健康是人們擁有的一種財富,一種本質上和知識、金錢具有同樣價值的財富,沒有一定程度的健康,人們不會有機會獲得教育,成為高素質勞動力。教育和健康間有極大的相關性。考慮到教育投資的滯后性及經濟變量間的共線性,在變量中加入一個時間趨勢變量更有助于分析經濟問題。

    加入時間趨勢變量t,從表1中列4可知:物質資本貢獻率為0.345,健康資本的貢獻率為0.739,t的系數為-0.059,統計都非常顯著。此時,教育資本的貢獻率為0.133,統計比較顯著,擾動項u更小。R2為0.99966,擬合度更高。

    可見,經驗分析與國內外很多學者的研究一致,用教育資本和健康資本來共同分析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更具解釋性更可靠。教育資本與健康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共同影響是顯著的,且從數據上來看,以往被人們忽視的健康資本彈性更大,更值得國家社會關注。

    五、結論與建議

    以上分析用1978-2007年的統計數據,以設定的線性回歸模型從投入方面揭示了教育人力資本、健康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

    教育人力資本和健康人力資本都是引起GDP增長的重要原因,能促進經濟增長。只考慮一種人力資本時,健康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0.607,而教育僅為0.363。

    同時考慮教育人力資本與健康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要大于只使用其中一個方面時的影響,與實際情況更相符。但要注意兩種人力資本相關性大,存在相互影響。

    投入模型結果表明,我國教育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0.133,健康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0.739,二者都對經濟增長有推動作用,特別是健康人力資本推動作用更大;而物質資本的貢獻率為0.345,不如健康投入大。這說明教育的部分影響通過影響健康進而影響GDP,也說明了教育與健康之間的相關性。

    鑒于以上分析,為了促進經濟增長,有必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加大人力資本投入,特別是健康人力資本。教育人力資本和健康人力資本是引起我國GDP變化的重要原因,應加強投入。物質資本固然重要,但其貢獻比不上健康人力資本,且近年來國家物質水平已有很大改善,而人力資本水平相對較低,一方面教育水平與國際水平有較大差距,另一方面健康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影響日益增大,但卻未受重視。

    加強素質教育與衛生設施投入,提高人力資本質量。我國教育體制中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素質教育缺乏。國家應改變教育體制,注重知識與素質教育并重,提高教育質量和教育資本投入的貢獻率。因健康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率更大,國家在資金投入時要更重視健康投入。但不少地區特別是農村,衛生設施不完善,醫療費用高昂,健康水平受影響。因此,要適當加大政府衛生設施投入,完善公共衛生體系,提高人們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Schultz,Theodore.Invest in Human Capita1[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

    2、Denison,Edward F.How to Raise the High-Employment Growth Rate by One Percentage Point[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2.

    3、莊志軍.美日英高等教育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模式比較[J].商場現代化,2006(6Z).

    4、王萍.基于人力資本視角的甘肅省高等教育與經濟增長關系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8(2).

    第5篇:經濟增長貢獻率范文

    自1986年Romer提出了內生化經濟增長理論[2](EndogenousGrowthTheory)以來,人們開始把技術進步、政府支出、研究與開發(R&D)和人力資本(包括教育投入)當作內生變量,納入經濟增長模型中,這不同于以Solow(1956)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內生化經濟增長理論為研究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提供了新的方法論基礎。但是,教育投入是否可以作為內生變量,納入生產函數中,值得討論。一國的教育發展水平、教育供求狀況受該國資本量、人口數量、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承受能力的制約,但更主要的是受國家的公共政策和人民的教育需求所左右。從教育產生發展的歷史過程上看,它不是內生于經濟系統之中,不能在經濟領域得到充分解釋,但是它又對經濟系統產生較大的促進作用。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通過提高勞動力的素質和勞動生產率而間接實現的,勞動者教育水平的提高是促使勞動力質量提高的源泉。各國學者用于表示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尺度有多種,其中計算教育對國民收入增長速度的貢獻比例,即計算由教育這個要素投入所帶來的那部分國民產值的增長速度(Ye)占國民產值總增長速度(Y)的比例(Ye/Y),是比較受歡迎的方法,丹尼森、麥迪遜等美國學者所采用的方法,主要從這個方面入手來衡量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計算中國教育對經濟增長率貢獻的基本模型如下所述:假設土地數量沒有變化,導致經濟增長的因素抽象為資本(K)、勞動(L)和技術進步率(A),K、L可以相互替代,且能以可變的比例組合。又假設經濟發展處于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都以其邊際產品作為報酬,規模報酬保持不變。那么,在時間t范圍內變化的中性技術進步的產出增長模型可以被構造為:Yt=Atf(Kt,Lt)同時,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Cobb-Douglasproductionfunction)為:Yt=AtKαtLβt考慮到教育因素對勞動力質量的作用,教育的作用相當于使初始勞動力投入成倍地增加,因此,可以把Lt分解為初始勞動力(Lot)與教育投入(Et)的乘積,這樣,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可以表示為:Yt=AtKαt(LotEt)β,對該式兩邊取自然對數之后,再求時間t的全導數,然后用差分方程近似代替微分方程,于是得:y=a+αk+βlo+βe,這里y代表年經濟增長率,α為產出的資本投入彈性,k為資本投入的年增長率,β為產出的勞動投入彈性,α+β=1,l0為初始勞動力投入的年增長率,e為教育投入年增長率。那么,教育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可以表示為:Re=βe/y。本文y為GNP的年增長率,e為根據從業人員人均受教育年限計算出的教育綜合指數的年增長率。在假設條件成立的情況下,β為勞動所得在總產出中所占的比重,α為資本所得在總產出中所占的比重,α、β系數值在不同國家的不同時期是不同的。美國數學家C.W.Cobb和P.H.Douglas根據美國20世紀初期20多年的數據推算出,α為0•25,β為0•75。

    我國學者周天勇[3]分析了1953—1990年間我國國民收入的產出結果,得出α為0•8178,β為0•1093,α+β<1,說明這期間我國勞動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比較小的,我國還處于資本消耗為主的外延擴大式的經濟增長,并且規模收益呈遞減趨勢。目前,β系數的確定方法有三種:一是在市場經濟充分競爭、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前提下,勞動力的工資率等于其邊際產品,工資總額與國民收入之比就是勞動對產出的彈性。這是西方學者普遍采用的方法。二是投入量比例法。用勞動投入量占總投入量的比例作為勞動的產出彈性的“替代物”,這種方法容易做到,但缺乏科學性。因為勞動的產出彈性是指一定時期內產出的變動率與勞動量投入的變動率的比率。勞動投入量占總投入量的比例畢竟不是邊際量之間的對比。三是時間序列回歸法。在科布—道格拉斯函數基礎上,構造回歸模型:lnY=lnA+αlnK+βlnL,分別求出α和β的數值。麥迪遜采用第一種算法,得出β系數值為0•7。為了增加計算結果的可比性,本文采用麥迪遜的β系數值[4],即β=0•7,也就是認為勞動對產出的彈性為0•7,即認為勞動投入每增加1%,產出增加量為0•7%。在我國,實際β值可能低于0•7。

    二、計算我國高等教育的貢獻率

    由于最近幾年我國從業人員人均各級教育年限的準確數據無法得到,所以,只能依靠我國1982年、1990年兩次人口普查的數據,根據上述模型,計算出我國1982年—1990年間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率。第一步,分別計算1982年、1990年從業人員人均教育綜合指數。用教育綜合指數代表由于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帶來的勞動投入量。根據1982—1990年間接受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從業人員的平均收入差別,推斷出中等教育畢業生勞動生產率是初等的1•4倍,高等教育畢業生的勞動生產率是初等的2倍。這里也可以把1、1•4、2看作是接受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所提高的勞動力質量折算為勞動力數量的系數,而把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看作是權數,據此計算出勞動力人均教育綜合指數。參見,根據我國1982年和1990年兩次人口普查的數據整理計算得出,1982年我國從業人員人均初等、中等和高等受教育年限分別為:4•308,1•81,0•035①;1990年我國從業人員人均初等、中等和高等受教育年限分別為:4•98,2•13,0.075。1982年平均教育綜合指數為E0=4•308+1•4×1•81+2×0•035=6•912。1990年平均教育綜合指數為E1=4•98+1•4×2•13+2×0.075=8.112。第二步,計算起止年間人均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指數年增長率和教育綜合指數平均年增長率(e)。采用幾何平均法,公式為:e=(E1/E0)(1/n)-1,其中,n為終止年與起始年之間的間隔年限。

    按上述公式計算,我國1982—1990年間初等教育指數年平均增長率為1•828%,中等為2•056%,高等為9•995%,可見,高等教育指數增長速度最快,它對教育綜合指數年平均增長率的貢獻應該最大,但是由于高等教育人均教育年限在數量上很小,采用麥迪遜的算法,我國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速度的貢獻不會大。我國1982—1990年間教育綜合指數年平均增長率e=(8•112/6•912)(1/8)-1=2•02%。由于工資的差別,進而勞動生產率的差別,是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個人的天賦素質、家庭背景、勤奮努力程度等都會導致工資或個人收入的差別,只有一部分差別可以歸因于所受正規教育的不同,而且,勞動力質量、素質、技能的提高也不能完全歸因于正規教育,因此,按照丹尼森等西方學者通行的算法,對于依據工資差別而計算出的教育綜合指數的增長率(即由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帶來的勞動量的增長率)用0•6做折算,于是,e=2•02%×0•6=1•21%。第三步,計算高等教育占年均總教育指數增長率的百分比②。高等教育所占的百分比為:Eh=5•45%。第四步,計算起止年間GNP的實際年平均增長率(y)。以本國貨幣不變價格計算的增長率習慣上稱之為實際增長率。設我國1978年GNP值為100,則1982年GNP指數為131•8,1990年GNP指數為274•0[5],1982—1990年間GNP實際年平均增長率為:y=(274•0/131•8)(1/8)-1=9•58%。第五步,計算教育對產出增長率的貢獻(Re)。Re=βe/y=0.7*1.21%÷9.58%×100%=8.84%。第六步,計算高等教育對產出增長率的貢獻(Rh)。Rh=Eh*Re=5.45%×8.84%=0.48%。由上述計算結果可知,我國1982—1990年間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9•58個百分點中,有0•847個百分點是由教育帶來的,所占份額為8•84%,即這期間教育對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的貢獻率為8•84%,其中高等教育的貢獻率為0•48%。可見,我國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速度的貢獻是非常低的。

    三、國際比較

    1•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高教對經濟增長速度的貢獻率為什么如此低?這是因為盡管高等教育的發展速度最快,但是勞動力人均受高等教育的年限非常小,因而三級教育比較而言,它對GNP年增長速度的貢獻也非常小。另一位美國學者利用AngusMaddison(1987)提供的數據(如),采用相同的計算方法,對西方六國1913年至1984年間教育及高等教育對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的貢獻作出估算[6],結果如所示。由于所采用的計算模型、方法、指標與本文的相同,因而計算結果具有可比性。從可以看出,我國80年代教育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只相當于除美國之外其它五國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的水平,只高于德國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的水平(5•9%)。而高等教育的貢獻率比美國40年代的水平還要低。在所列六國中,美國在1913—1984年間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速度的貢獻率一直處于領先地位,這與美國重視高等教育發展,加速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的政策分不開。早在1940年美國高校在校學生數占同齡人口數的比例就達到了16%,是世界上率先進入高教大眾化的國家。我國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速度的貢獻率非常低的原因,主要在于社會勞動力人均高等教育年限太低。從中可以發現,至1984年15—64歲人口中,人均受正規高等教育年限美國為1•62、英國0•42、日本0•59、德國0•31、法國0•90、荷蘭0•58,而中國1982年為0•035、1990年為0•075,相差達到了10倍左右。與六國的GDP年均增長率相比,中國的GNP年均增長速度在80年代要遠遠高于它們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的水平,但是許多經濟研究都表明,中國80年代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擴大投資規模,而不是依靠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實現,因而還屬于粗放式、以資本消耗為主的外延擴大式的增長模式。由于制度和結構的因素以及高教脫離社會經濟生活等多方面原因,科技知識和勞動力質量提高所發揮的經濟作用十分有限,這是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率貢獻低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可見,在整個80年代,我國高教發展嚴重滯后于國內外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失去了與國內經濟、與世界高教同步發展的良好機遇。

    第6篇:經濟增長貢獻率范文

    作為中國唯一的熱帶濱海度假旅游城市,旅游業是三亞的傳統產業,也是三亞市的支柱產業,“旅游興市”不是一句空話,有著實實在在的內容。三亞治旅工作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旅游管理體制的創新。領導對旅游工作的高度重視,在全國其他省市比較少見,如:早在2014年11月,三亞市就成立了書記掛帥的12301旅游調度指揮中心領導小組;還成立了市長任組長的旅游市場和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整合全市各區及35個涉旅部門的力量,將分散的旅游管理力量握指成拳;做強做實旅游發展委員會……

    還有,在市領導的工作分工中,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岳進分管旅游工作。這種工作分工,也頗有“三亞特色”。近日,《小康》雜志就三亞市旅游業的最新發展情況,旅游業對三亞整體經濟的貢獻等相關話題對岳進進行了專訪。以下是專訪主要內容:

    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近八成

    《小康》:旅游業是三亞的支柱產業和龍頭產業,2016年上半年發展情況如何?

    岳進:我先介紹一下2016年上半年三亞市旅游經濟運行基本情況:全市接待過夜游客781.73萬人次,同比增長8.92%(全年預計接待過夜游客增長值10%),其中:接待過夜國內游客762.53萬人次,同比增長8.81%;接待入境過夜游客19.20萬人次,同比增長13.63%。全市旅游總收入145.39億元,同比增長15.25%(全年預計旅游總收入增長值13.6%),超出預計增長1.65個百分點:國內旅游收入139.41億元,同比增長15.21%;旅游外匯收入9686.17萬美元,同比增長16.21%。

    2016年上半年,三亞游客接待量穩步增長,旅游總收入增幅持續保持超過游客接待量增幅,游客滿意度為82.59%,旅游市場質效齊增,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特別是入境旅游市場高位回升,入境游客19.20萬人次,同比增長13.63%,占全省接待入境游客量的58.11%。新開通的境外航線,帶動全市航空運輸旅客周轉量增長32.2%,帶動全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9.89億元。

    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54.62億元,同比增長11.3%,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為62.4%,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79.1%。2016年上半年,三亞地級稅收收入34.18億元。旅游服務業稅收收入9.85億元,占全市地級稅收收入的28.82%。2016年上半年,三亞市GDP247.85億元,增長8.9%,旅游總收入145.39億元,增長15.3%,旅游增加值72.70億元,增長10.9%,占GDP比重29.3%。

    三亞旅游業需要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小康》: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看三亞的旅游業,面臨哪些機遇?

    岳進:中國旅游業正迎來黃金發展期,大眾旅游進入中高級階段,然而,三亞現有的很多“吃、住、行、游、購、娛”旅游要素產品和旅游業態,未發展先老化、單一、落后,未能體現三亞旅游度假目的地特色。這既是三亞旅游發展的瓶頸之一,也是破題的關鍵所在。從推動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手,淘汰一批落后的旅游經營模式、陳舊的旅游業態、同質化的旅游產品,打造一批精品產品、精品企業、旅游綜合全要素度假產品,促進三亞旅游提質增效、轉型升級,這就是三亞旅游業要迎來的機遇。

    加快全域旅游創建。以“旅游+”“互聯網+”為推動力,推進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全域“旅游+”產業格局;搶抓“一帶一路”戰略機遇。三亞要立足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戰略支點城市的地位,用好國際旅游島、海南省旅游特區等利惠政策;旅游全產業鏈改造升級。以“雙修”“雙城”為抓手,推進創建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城市,對“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全產業鏈進行改造,開發旅游新業態和新產品;構建“旅游+”多元化產業格局;營造公平誠信環境。進一步健全旅游市場治理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12345和12301熱線作用,推動以“123”開頭的多號合一,暢通旅游投訴舉報渠道,第一時間應對旅游輿情,以三亞市民游客中心為核心,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加強微信、數字平臺、新媒體等綜合運用,堅持市民游客中心區(局)長24小時值守制度,強化旅游警察等“四位一體”旅游長效監管機制作用。

    通過結對幫扶實現旅游扶貧

    《小康》:請談談三亞市的美麗鄉村建設與全域旅游的關系,目前二者結合的情況怎么樣?有哪些成果?

    岳進:三亞市一直將全市作為一個全域旅游區域來打造,美麗鄉村建設是落實全域旅游的重要載體之一。今年以來,三亞市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契機,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展,將美麗鄉村建設融入全域旅游,培育鄉村旅游業態,完善全域旅游接待設施和公共服務,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促進美麗鄉村的長足發展。

    根據《海南省美麗鄉村建設標準》及《三亞市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2016-2020年)》,三亞市美麗鄉村確定為基礎型、提升型、宜居型三種標準。在規劃設計階段,通過將休閑農業、林業、漁業等產業與旅游業相融合的思路進行產業規劃,策劃旅游業態及旅游精品線路,規劃配套旅游接待設施,為將來全域旅游發展做好鋪墊;在實施階段,通過產業主體的引入、對業態的培育,實現一二三產的融合疊加效應,通過旅游企業的產業結對幫扶,實現旅游扶貧。

    目前,三亞市美麗鄉村建設與旅游結合較好的村莊有吉陽區中廖村,該村結合生態環境、資源特色、區位優勢、基礎產業等,發展生態觀光、休閑農業、民俗文化體驗游等旅游業態,已具備一定的旅游接待條件。

    爭取開通三亞至西沙低空旅游

    《小康》:“一帶一路”是國家發展戰略,三亞如何利用“海上絲綢之路”重要位置的優勢,發展國際性旅游業?

    岳進:三亞主要是從以下五個方面推進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一)郵輪旅游方面。一是依托三亞旅游目的地的輻射力,發展“環南海與東盟國家”的郵輪游。二是依托南海旅游資源,發展環球郵輪旅游,實現郵輪旅游全球化。加大與境外郵輪公司、國際郵輪組織建立廣泛的業務聯系,發展“一程多站式”郵輪游,使三亞成為國際郵輪掛靠港。

    (二)低空旅游方面。目前三亞開展低空旅游業務,有三亞美亞旅游航空有限公司和三亞亞龍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兩家公司。鑒于目前郵輪至西沙的航程約13小時,且容易導致暈船,三亞至西沙開展低空旅游,單程約為1.5小時,有往返時間短、舒適度較高的優勢。若國家政策放開,三亞旅游市場前景看好,旺季可天天有航班,還可減輕三沙旅游的游客承載量。

    (三)帆船運動方面。依托南海海域優勢,打造帆船賽事品牌,發展帆船運動旅游。

    (四)依據TPO平臺,深化與亞太地區旅游合作。2015年5月28日,第七屆亞太城市旅游振興機構(TPO)總會首度放在三亞舉行。依托TPO平臺,三亞與亞太地區深入探討旅游營銷發展政策、進行經驗分享,深化合作交流,共享發展機遇,實現互利共贏。

    (五)爭取有利的出入境政策,開拓旅游發展前景。三亞的地理區位優越,我國越來越多的城市正在享有國際航班過72小時免簽證入境政策,如能仿照越南、印尼巴厘島、泰國普吉島和韓國濟州島等地做法,海南(三亞)對外國游客實行30天免簽證政策,將為外國游客自由進出提供極大方便,同時將有力提升入境旅游市場份額。三亞要大力發揮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門戶機場的中轉作用,盡快成為國內游客出境游的轉口地,將國內游與國際游有機地結合起來。

    新機場將成為內地第一個海上機場

    《小康》:請介紹一下三亞新機場的最新進展。新機場與鳳凰機場將來如何分工合作?

    岳進:新機場設計年吞吐量6000萬人次,將建設成為面向東盟乃至亞太、非洲等地區的區域性國際樞紐航空港和自由貿易及合作發展平臺。航空條件改善后,將在很大程度上帶動當地商業和旅游市場從而提升整個區域經濟。

    國務院目前已經批復了該項目提交的《海南省海洋功能區劃(紅塘灣海域)修改方案》,而項目選址紅塘灣的報告,預計于今年8月31日獲民航局批復,如選址敲定,三亞新機場將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個海上機場。

    旅游服務業稅收占總稅收兩成多

    《小康》:國家旅游局有關負責人說過,旅游完全可以成為中國新的“房地產”,三亞作為房地產發展的熱點城市,如何看待旅游業新一輪發展熱潮?

    岳進:當前,我國旅游業步入黃金發展期、結構調整期和矛盾凸現期,大眾旅游向中高級階段演化,某些階段,一些旅游目的地房產“火熱”,是投資者“攪熱”了市場。

    三亞是我國唯一的熱帶濱海旅游城市,也是一座專業化的旅游城市,自80年代以來,堅持旅游立市的發展戰略,從一個南海邊陲的小漁村發展成知名旅游度假城市。三亞面臨南海、地處南疆、坐擁南繁,被國家列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支點城市,陸地面積1919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58.6公里,擁有陽光、海水、沙灘、森林、溫泉等多種優質旅游資源。三亞坐擁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旅游業是三亞的支柱產業。

    三亞以建設國際化熱帶濱海旅游精品城市為目標,決心抓住新一輪發展機遇,積極實施以旅游業為龍頭產業的發展戰略,以創新思維引領產業發展,完善旅游產業體系,挖掘旅游市場潛力,在推動“互聯網+旅游”、全域旅游創建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貢獻。

    自2014年以來,三亞旅游收入增幅持續超過旅游接待人數的增幅,連續實現質效齊增。2015年全市接待過夜游客1495.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302.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57 %和12.08%。旅游服務業稅收占全市財政稅收的22.51%;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增加值285.84億元,增加值占全市GDP的65.71%。

    上半年GDP增長高于預期1.4個百分點

    《小康》:受國際國內形勢影響,當前的經濟發展整體表現疲乏。三亞市2016年的增長目標為7%-7.5%,現在時間已過半,全年能否實現這一目標?

    岳進:2016年上半年,面對國際國內復雜嚴峻的經濟環境,三亞市貫徹落實中央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經濟工作方針,全市經濟總體平穩增長,上半年全市生產總值247.85億元,增長8.9%。2016年的增長目標為7%-7.5%,2016年上半年GDP增長高于預期目標上幅1.4個百分點。經濟社會發展亮點頻呈:

    一是房地產去庫存成效顯著。國家“去庫存”推出一系列優惠政策,以及海南實施的“兩個暫停”政策,刺激潛在購房需求。上半年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87.96萬平方米,增長75.5%。上半年全市房地產業增加值38.64億元,增長24.9%,拉動GDP增長3.5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39.2%。

    二是金融業經濟快速增長。政府出臺《三亞市支持金融業發展若干政策實施辦法相關細則》等多項支持金融業發展優惠政策,吸引各類金融業總部機構、分支機構進入。上半年全市保險企業實現原保費收入9.04億元,同比增長32.2%;全市金融業增加值24.93億元,增長14.7%,拉動GDP增長1.4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16.0%。

    第7篇:經濟增長貢獻率范文

    >> 旅游產業結構優化對區域旅游經濟增長貢獻的演變分析 淺談旅游產業結構優化對區域旅游經濟增長貢獻的演變 簡述旅游產業結構優化對區域旅游經濟增長的貢獻 區域旅游經濟增長受到旅游產業結構優化的影響觀察 旅游產業結構變遷對旅游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 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 區域旅游業發展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效應實證分析 張家界旅游業發展\區域經濟增長及產業結構升級 產業結構變動對區域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研究 江蘇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區域差異研究 淺談我國旅游產業結構變遷對旅游經濟增長的影響 中國旅游產業結構變遷對旅游經濟增長的影響 FDI對山東省經濟增長及產業結構升級的貢獻分析 江蘇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 基于R語言的湖南產業結構對其經濟增長貢獻分析 體育旅游業的發展對區域經濟和產業結構的影響 青島旅游產業結構分析與優化對策研究 對中國區域旅游產業結構變化的空間差異分析 區域金融結構優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分析 產業結構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fromTitle=%E6%97%85%E6%B8%B8%E4%BA%A7%E4%B8%9A%E7%BB%93%E6%9E%84

    [3]謝五屆,孫麗麗.華東地區旅游產業結構變動對旅游經濟增長貢獻實證研究[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15,02:56-60.

    [4]]劉春濟,馮學鋼,高靜.中國旅游產業結構變遷對旅游經濟增長的影響[J].旅游學刊,2014,08:37-49.

    第8篇:經濟增長貢獻率范文

    【關鍵詞】居民消費 經濟增長貢獻率

    一、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測度的計算方法

    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百分比=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經濟增長率 (1)

    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消費增長額/GDP增長額

    (2)

    城鎮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城鎮居民消費增長額/GDP增長額 (3)

    農村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農村居民消費增長額/GDP增長額 (4)

    二、居民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貢獻率分析

    根據公式(1)(2)(3)(4)分別計算出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百分比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城鎮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農村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計算結果如下:

    2001-2010年GDP增長率分別為9.72%、9.00%、12.17%、17.02%、14.99%、16.32%、22.24%、17.55%、8.01%、17.12%。

    2001-2010年城鎮居民消費率分別為54.97 %、53.87 %、53.76%、59.53 %、53.65 %、57.32%、53.26 %、60.36%、74.00%、30.02%。

    2001-2010年農村居民消費率分別為14.27%、11.98%、3.58%、12.04%、14.06%、12.48%、11.58%、14.18%、11.89%、9.90%。

    2001-2010年城鎮居民消費率分別為40.71%、41.88%、50.17%、47.49%、39.59% 、44.84%、41.67%、46.17%、62.11%、20.12%。

    2001-2010年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百分比5.34%、4.85%、6.54%、10.13%、8.04%、9.35%、11.85%、10.59%、5.93%、5.14%。

    由計算結果可以看出,2000-2010年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整體呈上升趨勢,居民消費(城鎮和農村)都在逐漸下降,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低于GDP的增長。就長期來看我國居民總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雖然一直不斷增強,但是消費貢獻率偏低,不利于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雖然我國的最終消費率偏低,但是在經濟增長的三大需求中,消費需求始終占據主導地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份額最大的需求。

    從消費率的國際比較來看,我國2000-2010年的平均居民消費率為55.07%,世界低收入國家為80%,中等收入國家為71.9%,顯然,我國目前消費率不僅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明顯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2000–2010年居民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平均為55.07%,其中,城鎮居民消費的貢獻率為43.47%,占居民消費對GDP貢獻率的78.94%,農村居民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平均為11.60%,占居民消費對GDP貢獻率的21.06%,這10年間城鎮居民消費對GDP貢獻率都高于農村居民消費貢獻率,即城鎮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要高于農村居民,同時農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在逐步提高,這說明近年來國家采取一系列刺激農村消費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農村消費的快速增長。

    消費需求不僅是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以上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消費需求的波動總是小于GDP的波動,從長期來看,消費支出和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波動應該大致相同,我國目前消費相對平緩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我國經濟增長,沒有充分發揮貢獻作用。

    三、拓寬國內消費需求對策

    (一)采取有效的收入分配調節措施,抑制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提高整體消費傾向

    根據我國當前收入分配中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第一:逐步打破壟斷,盡可能讓各行業公平競爭,并加強對壟斷行業收入分配的調節力度。第二:強化稅收對個人收入分配的調控功能,逐步確立以個人所得稅為主體,以其他稅種為補充的個人收入稅收調控體系。第三:通過稅收和轉移支付手段,扶持和鼓勵再就業,從而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二)加快發展更加開放、流動性高的勞動力市場

    數據標明,農村居民收入中越來愈多的本分來自于工字形收入,農業收入占比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從其他國家的經驗來看,提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加快發展更加開放的、流動性高的勞動力市場,通過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來平抑區域之間的工資率差異。

    (三)優惠財政支出結構

    國家財政用于行政管理的支出過多,而在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支出過少,導致在很多年份擠出了居民消費,因而在財政政策方面,應關注以下二個方面。(1)調整優惠財政支出結構,加強資金保障,向明顯偏低的農業支出、公共衛生服務、基礎教育、社會保障等項目傾斜。(2)加稅收征管,嚴格控制減免稅,嚴厲打擊各種偷騙稅等違法活動,同時嚴格控制行政經費支出,避免行政管理支出上漲過快的局面。

    (四)中長期優惠消費結構體系

    增加居民收入是消費穩定增長的關鍵。只有居民收入穩定,才能從根本上增加消費,確保居民消費事實上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深化改革是消費穩定增長的必要條件,形成一種正常的消費實現機制,減少消費環境不好對消費的制約。對城市和農村實行不同的消費政策,消費方式多樣化。大力擴展信貸消費、網絡信息消費、租賃消費等方式,改變傳統消費觀念,促進消費便利化。

    參考文獻

    第9篇:經濟增長貢獻率范文

    關鍵詞:經濟增長;金融貢獻;貢獻率

    一、引言

    金融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表現為動員儲蓄、促進資本形成、增加就業以及提高生產技術和效率等方面。該貢獻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衡量,即貢獻度和貢獻率。貢獻度是指某一指標某一組成要素增加值在該指標基期總值中所占比重。貢獻率是指某組成要素的貢獻度在該指標總增長中所占比重。金融業的直接貢獻,是將金融服務業作為一個獨立的產業,核算其創造的增加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和份額。金融業的間接貢獻,是從金融服務功能的角度考察金融業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及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二、青島市金融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

    從生產角度分析,GDP等于各產業部門增加值之和。產業部門貢獻是指產業部門增加值的增長所引起的經濟增長率的增加額;產業部門貢獻度即在經濟增長率中各產業部門的貢獻所占的份額。用公式表示為:

    金融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金融業可比價新增加值/國內生產總值可比價新增加額*100%

    金融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拉動百分點)=金融業貢獻率*國內生產總值可比價增長百分點

    金融業的貢獻率和貢獻度兩個指標從不同角度反映了金融業增加值對GDP產生的直接影響及貢獻能力。本文以上一年為基年計算各年的金融可比價格產值和GDP可比價格產值,進而計算出青島市金融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貢獻度。青島市金融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貢獻度在2000-2003年期間,不存在十分明顯的變動趨勢,波動性較高,甚至大部分年份的貢獻為負值。但自2003年以來,二者呈現逐年上升之勢,2004年二者均轉化為正值,2006年發生了飛躍,金融業對GDP的貢獻率開始突破5.0%,至2008年已經達到了7.93%。通過青島市金融業對GDP貢獻率和貢獻度的走勢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金融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逐年增強(見表1)。

    表1青島市金融業對GDP的貢獻

    三、青島市金融業對經濟增長的間接貢獻

    資本形成、勞動投入、技術實現是經濟增長的三個重要因素。各個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會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而有相應的變化,金融業通過上述三個要素的傳遞對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間接推動作用。

    為了研究青島市金融體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引入兩個參數ρ1,ρ2,其中ρ1的經濟含義為資本形成投資資金來源中金融性資金供應總量與資本形成投資價值總額之比,ρ2的經濟含義為技術實現投資資金來源中金融性資金供應總量與技術實現投資價值總額之比,由于數據來源的限制,本文無法對其進行具體的衡量,而是根據相關的資料取其近似值來表示。

    (一)青島市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間接貢獻的度量

    1、青島市金融-資本相對形成量。為計量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金融業發展對資本形成的作用,引入金融-資本形成相對增量(d),同時引入儲蓄率相對增量(s)、儲蓄―投資轉化率(β)、金融中介費用率(Φ)、投資-資本形成率(χ)和資本產出系數(К),資本形成投資資金來源中金融性資金供應總量與資本形成投資價值總額之比(ρ)。金融業與資本形成之間的公式可以表示為:d=ρ*

    其中d表示金融-資本相對增量;儲蓄率相對增量(s)=儲蓄增加額/國內生產總值;儲蓄-投資轉化率(β)=投資增長額/儲蓄增長額;投資-資本形成率(χ)=生產能力增長額/投資增長額;金融中介費用率用金融機構的法定存貸款利率差額如表2所示。

    近10年來青島市金融―資本形成相對量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2000-2002年其值基本在1%左右,2003-2005年其值基本在3.5%左右,2005年達到最高值3.828%,但是2006年又下降到1.291%,隨后連續兩年上升,至2008年其值已經達到2.634%,資本對于促進經濟增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金融-資本形成相對量的變化體現了金融業通過資本形成途徑而間接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資本形成對于青島市經濟增長的作用逐步遞增。

    2、青島市金融-就業相對增量。勞動力追隨貨幣與實質資本,引入金融-就業相對增量(m)來表示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金融業發展對勞動力就業的促進作用,將其定義為金融體系就業相對增量(e)與產業部門就業相對增量(n)之和。其中金融體系就業相對增量(e)等于金融體系就業相對增量除以總就業量(L),產業部門就業相對增量(n)等于產業基本就業相對增量(h)與由資本形成增長而引起的就業相對增量(j*g)之和。經驗表明,金融體系就業相對增量與金融發展規模呈正向相關關系,產業部門就業相對增量在超過基本就業率以后與產業部門資本形成規模呈正向相關關系。在經濟增長時期,產業部門資本形成與金融業發展呈正相關關系。從長期來看,金融-就業相對增量反映了金融與就業的基本聯系。其公式表達式為:m=e+j*g

    青島市金融-就業相對增量,如表3所示。

    青島市金融-就業相對增量的波動性較強,2000-2008年的9年間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0-2001年,這兩年青島市金融-就業相對增量都是負值,表明在這兩年中金融業對就業的影響并不明顯;第二階段為2002-2004年,青島市金融―就業相對增量自2002年開始呈現正值,并且連續三年上升,2004年達到最大值8.657%;第三階段為2005年以后,青島市金融―就業相對增量開始逐年下降,到2008年僅為0.244%,這一過程體現了就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正隨著經濟的增長逐步趨于穩定。

    3、青島市金融-技術實現相對量。由于數據來源的限制,本文無法對其進行比較準確的衡量,根據相關數據假設其歷年值為0.12%。

    (二)青島市金融業發展對經濟增長間接貢獻的衡量

    1、經濟增長要素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度量。金融業發展通過資本形成、就業與技術實現來實現對經濟增長的間接貢獻,主要是通過加速資本形成,并利用先進技術,吸收就業,將觀念上的生產力變成現實的生產力來實現的。因此,要研究金融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間接貢獻,首先需要衡量經濟增長要素與經濟增長之間的依存關系。根據青島市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研究可知,青島市科技進步貢獻率、資本貢獻率和勞動貢獻率分別為46.7%、42.4%和10.9%。

    2、青島市金融業發展對經濟增長間接貢獻。采集青島市經濟自2000到2008年的有關統計數據結合青島市經濟增長要素與經濟增長之間的依存關系對其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間接貢獻進行計算,具體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

    四、青島市金融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的綜合評價

    金融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為直接貢獻和間接貢獻兩部分,將二者進行加總便可得到青島市金融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2000-2008年青島市金融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如表5所示。

    青島市金融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波動性比較大,在2003年以前,金融業貢獻率較低,2000年和2002年甚至出現了負值,2004年以后青島市金融貢獻率比較理想,基本都在7%左右,只有2005年降到了3.35%,但2006年馬上又開始上升,2006年和2008年青島市金融業的貢獻率都達到8%以上。青島市金融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雖然波動性比較大,但在整體上青島市的金融貢獻率是在提高的。

    參考文獻:

    1、王廣謙.現代經濟發展中的金融因素及金融貢獻度[J].經濟研究,1996(5).

    2、聞岳春.金融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及貢獻度測量研究[J].金融管理與研究,1999(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级三级三级A级全黄| 人妻aⅴ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av无码| 欧美黑人巨大videos精品| 国产999久久高清免费观看| 视频专区熟女人妻第二页|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亚| 日本在线a一区视频|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国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丝袜|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导航|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久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少妇精品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五月综合激情婷婷六月色窝| 亚洲黄色成人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乱子伦高| 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熟妇国产熟妇肥婆| aⅴ一区二区三区无卡无码| 夜夜爽夜夜叫夜夜高潮|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 | 天天摸夜夜摸夜夜狠狠添| 亚洲理论在线A中文字幕| 国产萌白酱喷水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 九九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无片在线观看3D|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高清| 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夜先锋av资源网站| 永久免费av无码网站在线|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五月| 超碰人人超碰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