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個人收入證明格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特此證明。
本證明僅用于證明我公司員工的工作及在我公司的工資收入,不作為我公司對該員工任何形勢的擔保文件。
蓋 章:
日 期:______年___月___日
收入證明格式二:茲有我公司(XXXX公司)員工XXX,身份證號碼:XXXXXX,在我司工作XX年,任職XX部門XX經理(職位),年收入為人民幣XXXXX元。
特此證明!
XXXX公司(加蓋公章)
XXXX年X月X日
收入證明格式三:銀行:
茲證明 先生(女士)是我單位職工,工作年限 年,在我單位工作 年,職務為,崗位為 ,工作性質為(正式制 ;合同制 ;臨時制 ;其他 ),職稱為,該員工是否有違規違紀行為(有 ;無 )。
其身份證號碼為:
其平均月收入為人民幣(大寫) 元
填表人簽字: 證明單位(蓋公章)
單位聯系電話:
單位營業執照編號:
單位辦公地址:
本單位承諾該職工的收入證明真實。
本收入證明僅限于該職工辦理貸記卡用途,我公司并不對該職工使用貸記卡可能造成的欠款承擔任何責任。
填表日期: 年 月
個人收入證明四:茲證明_________為本單位職工,已連續在我單位工作____年,學歷為__________畢業,目前在我單位擔任________職務。近一年內該職工在我單位平均年/月收入為(稅后) _______元,(大寫:_______萬______仟______佰______拾______元整)。
特此證明
單位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個人收入證明的內涵 : 包括工資(一般指年收入總額)、養老保險繳費復印件、自有房產證明、私家車輛證明、大額定期存折復印件、外匯、債券、黃金有價證券帳戶、大額人壽養老分紅保單等。
注意事項
第一:開收入證明要注意必須的格式。
單位證明信格式說明: (1)單位證明信格式: 證明居中,二號黑色加粗字體 另起一行,姓名,性別,身份證號。在某年某月某日至某年某月某日期間,在我校任教,擔任某職,愛崗敬業,注重團隊合作精神,得到同事、家長和學生的好評。 另起一行,特此證明。 另起一行,右靠齊,校名 另起一行,右靠齊,年月日 蓋學校公章:壓年蓋月 。
(2)如何寫作證明信 證明信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標題。“證明信”,寫在第—行正中位置。 第二部分,正文。開頭頂格寫送達機關名稱;接著寫要證實的具體事實,說明材料來源等。 第三部分,結束語。一般用“特此證明”。有的開頭沒寫送達機關名稱的,可用“此致XX單位”。 第四部分,落款。證明制發機關、日期,加蓋公章。 總的說來,證明信的寫作要實事求是,簡明扼要,要有明確的結論,用詞。
(3)范文 證明信 XXX大學: XXX同志1994年3月至1999年9月在我院工作,曾任基礎部主任。該同志工作認真負責,能以身作則,團結同志,成績突出,1995年、1996年兩次被評為我院先進工作者。 特此證明。 XX學院(蓋章) 2009年8月10日
范文一:個人收入證明
個人收入證明
茲有我公司員工___________,性別______,身份證號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我司工作______年,任職______________部門_____________(職位),月收入為人民幣_________________元。
特此證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司(加蓋公章)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個人收入證明
茲證明___________是我公司員工,性別______,身份證號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部門任____________職務。月收入___________元,一年總收入約為__________元。
特此證明!
本證明僅用于證明我公司員工的工作及在我公司的工資收入,不作為我公司對該員工任何形勢的擔保文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司(加蓋公章)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范文二:銀行貸款收入證明
銀行貸款收入證明 ________________銀行:
_____________系我單位正式員工,年齡_____歲,婚姻狀況________,行政職務__________,學歷__________,職稱______________,月收入情況如下:
1、基本工資________________元;
2、獎金及福利(補貼)________________元;
3、其他收入________________元;
合計:________________元, 大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
特此證明!
出具人簽字:
出具人電話:
單位名稱(蓋章)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銀行貸款收入證明 ______________銀行_________分行____________支行:
茲證明____________先生(女士)是我單位職工,工作年限_________年,在我單位工作年限__________年,職務為_________________ ,崗位為_______________,職稱為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證號碼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均月收入為人民幣(大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
此證明僅供該職工申請_______________貸款或該職工為其他個人申請_______________貸款作第三方保證時使用。
單位(蓋章):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收入及婚姻狀況證明 ________________銀行:
茲因__________先生/女士(證件種類:________,證件號:_____________________)為我單位正式員工,現任___________職務(學歷:_________,職稱:____________)。該同志辦公聯系電話:_____________ ,家庭電話:_____________,移動電話:_________________。
該同志于______年____月____日至今在我單位工作,在我單位工作年限為_______年,現固定收入為(大寫)人民幣_________________元,其他年收入為(大寫)人民幣_________________元。
現婚姻狀況為:__________(已婚、未婚、離婚、喪偶)。
經核實上述情況真實無誤,我單位已完全知此證明所產生的法律效力,并對此證明的真實性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單位公章)
負責人:____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備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單位法人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郵編:_____________
人力資源或勞資管理部門聯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電話:_____________
范文三:法人代表證明書
法人代表證明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茲證明___________同志(性別:______,年齡:_______,國籍:_______,民族:______,身份證件號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現任我單位__________(職務) ,為我單位法定代表人。
特此證明!
法人單位蓋章: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范文四: 實習證明
實習證明
茲證明___________(性別:______,身份證號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我單位從__________年____月_____日 到 __________年____月_____日在________________崗位實習。
現已通過實習。特此證明!
此致
敬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蓋單位公章)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范文四:大學生實習證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學:
貴校__________系_________________專業_____________,于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至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在我公司____________部門實習工作,各方面表現優秀。
特此證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蓋單位公章)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范文五:解除勞動合同證明書
解除勞動合同證明
_____________ 系我單位員工,性別________ ,身份證號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_月起在我單位工作,已簽訂勞動合同。現因(請選擇如下其中一項打“√”):
1、協商一致解除(由用人單位提出) 2、協商一致解除(由個人提出)
3、勞動者單方解除
4、勞動者試用期內解除
5、用人單位裁員
6、因用人單位違法,由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法第38條規定)
7、因勞動者違法或嚴重違反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由用人單位提出解除(勞動合同法第39條規定)
8、因勞動者非過失性原因,由用人單位提出解除 (勞動合同法40條規定)
9、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我單位決定從_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起與該同志解除勞動合同。該同志解除勞動合同前十二個月平均工資為人民幣_______________元,依據有關勞動法律法規規定,我單位依法支付其經濟補償共計人民幣______________元,工資發至__________年_____月份,特此證明。
用人單位(蓋章)
員工簽名: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終止勞動合同證明書
____________系我單位員工,性別__________,身份證號碼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年_____ 月參加工作, __________年_______月起在我單位工作,已簽訂勞動合同。現因(請選擇如下其中一項打“√”):
1、勞動合同期滿;
2、勞動者開始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
3、勞動者死亡或者失蹤;
4、用人單位破產;
5、用人單位停業(用人單位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撤銷或者用人單位決定提前解散);
6、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我單位決定從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_日起與該同志終止勞動合同。該同志終止勞動合同前十二個月平均工資為 人民幣________________元,依據有關勞動法律法規規定,我單位依法支付其經濟補償共計人民幣____________元,工資發至___________年________月份,特此證明。
用人單位(蓋章)
員工簽名: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范文六:工作證明
工作證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單位名稱):
______________同志,性別________,政治面貌___________,身份證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在我公司___________部門從事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工作積極,團結同事,遵紀守法,各方面表現優秀。我單位對本證明真實性負責。
特此證明
單位名稱: (蓋章)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范文七:學歷證明
學歷證明
編號:__________
茲有我校學生____________ ,性別______,于__________年_____月以________學歷進入我校____________專業學習,學制________年,畢業時間__________年_____月,學歷___________。
證書編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證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此證明!
學校(系部)蓋章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畢業證丟失證明
編號:__________
學生 __________ 性別_______,__________年_____月至__________年_____月在本校________________專業學習,修完________科教學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成績合格。準予畢業。
證書編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證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此證明!
經辦人:
電 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院校名稱)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范文八:未婚證明
茲證明我單位______________,性別_______,_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_日出生,至_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_日止,
從未登記結婚。
離異后未再登記結婚。
喪偶后未再登記結婚。
我單位對所提供證明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單位填寫人簽章:
單位組織(人事、保衛科)章
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單位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單位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聯系電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郵政編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文十:公司證明信范文
公司證明信 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司:
茲有我單位職工___________(身份證號碼: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去貴公司領取__________________發來的貨物,請見信將貨物交給該同志帶回。
此致 敬禮!
教師工作證明范本
工作證明
茲證明 滿 2 年。 虞黎明 同志現從事 市政現場技術 工作,累計
特此證明
單位名稱(公章)蓋章
經辦人:
員工工作及收入證明 :
茲證明是我公司員工,在部門任職務。至今為止,一 年以來總收入約為元。 特此證明。 本證明僅用于證明我公司員工的工作及在我公司的工資收入, 不作為我公司對該 員工任何形勢的擔保文件。 蓋 章: 日 期:年月日
收入證明 茲證明我公司 (XXXX 公司) 員工 XXX 在我司工作 XX 年, 任職 XX 部門 XX 經理 (職 位),每月總收入 XXXXX.00 元,為稅后(或稅前)薪金。
XXXX 公司
200x年 X 月 X 日
記住要蓋個公章。
收 入 證 明 銀行:
茲證明 先生(女士)是我單位職工,工作年限 年,在我單位工作 年,職務為, 崗位為 ,工作性質為(正式制 ;合同制 ;臨時制 ;其他 ),職稱為,該員工 是否有違規違紀行為(有 ;無 )。 其身份證號碼為: 其平均月收入為人民幣(大寫) 元
填表人簽字:
證明單位(蓋公章) 單位聯系電話:
單位營業執照編號:
單位辦公地址:
本單位承諾該職工的收入證明真實。
本收入證明僅限于該職工辦理貸記卡用途, 我公司并不對該職工使用貸記卡可能 造成的欠款承擔任何責任。
填表日期:
年 月
收入證明
中信信用卡中心:
茲證明書 為本單位 職工,固定月收入 ,年收入為本證明僅限用于申請中信信 用卡,且不負責員工的信用卡法律及欠款責任。
單位蓋章:
招商銀行信用卡申請個人收入證明格式
茲有我公司(XXXX 公司)員工 XXX,身份證號碼:XXXXXX,在我司工作 XX 年, 任職 XX 部門 XX 經理(職位),年收入為人民幣 XXXXX 元。 特此證明!
XXXX 公司(加蓋公章)
XXXX 年 X 月 X 日
教師工作證明范本
證明(黑體加粗三號居中)
(空兩格)茲有我校______同志,于___年___月-----____年____月在我校擔任____年級____班班主任一職。該同志任職期間,工作認真負責,熱愛學生,團結同志,曾榮獲_____年度優秀班主任、優秀班級管理工作者等榮譽。特此證明。
______學校(加蓋公章)
___年__月__日
1、服從學校領導,遵守學校規章制度,按時上班、下班、上課、下課,積極維護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
2、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和備課組制定的教學計劃,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3、“教學與管理并重” ,教書育人,管教管導,主動與班主任配合,加強對學生的教育,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4、遵循教學規律,貫徹教學原則,面向全體學生,改革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積極進行教改實驗,認真寫出經驗總結或論文。
5、按照教務處、科組的統一安排,積極組織和輔導學生開展學科課外活動,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掘學生的發展潛能。
關鍵詞:教育;健康;人力資本
中圖分類號:F830.5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6)10-0003-10
教育和健康的經濟效應,既可以從總人口角度也可以從個人角度來進行分析。教育水平和健康狀況,作為決定人力資本的兩個關鍵因素,不僅在宏觀層面的研究中被許多經濟增長理論所強調,而且在微觀層面的理論研究中被視為生產效率和勞動報酬的決定因素;與此同時,實證研究也得出了很多肯定教育和健康作用的有意義的結論。
本文介紹了被用來度量人力資本的教育指標和健康指標;并通過評述有關人力資本的理論及實證研究,梳理了教育和健康的宏觀經濟效應與微觀經濟效應,以及教育和健康兩者之間的關系。本文以下部分的安排如下:我們在第一部分介紹了度量人力資本的教育指標和健康指標;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別考察了宏觀層面的研究和微觀層面的研究;在第四部分梳理了教育和健康兩者之間的關系。
一、教育指標和健康指標
盡管人力資本存在難以測度和加總的問題,但是關于人力資本的經驗研究還是得出了很多有意義的結論。相關的文獻主要采用教育指標與(或)健康指標來度量人力資本。
教育指標包括:(1)入學率(schoolenrollmentratios);(2)成人掃盲率(adultliteracyrates);(3)受教育程度(educationalattainment)ll~。健康指標包括:(1)人體測量變量(anthropometricvariables);(2)預期壽命、存活率或死亡率(1ifeexpectancy,survivalrates,ormortality);(3)發病率(morbidity);(4)總體健康與功能狀態(generalhealthandfunctionstatus)。
入學率按教育程度可分為小學、中學和大學入學率等,在大量的經驗研究中得到應用,Tilak對這些研究有過概括的論述。入學率是指,某個給定的教育程度的入學學生總數占法定的(或社會約定俗成的)相應學齡總人口數的比例。入學率反映了當前的受教育人口增量,這種流量不斷累積構成了日后可用的人力資本存量。由于完成教育過程需要很多年,所以這種流量與存量之間的時滯是很長的。若要消除這種時滯,那么,不僅需要估計初始人力資本存量,而且期間的人口流動和人口死亡等因素都會給數據帶來誤差。因此,入學率并不是一個能夠很恰當地度量人力資本存量的指標。
與入學率不同,成人掃盲率反映的是當前的人力資本存量,而不是流量。然而,成人掃盲率只反映了當前人力資本存量的一部分,沒有把接受更高層次教育所積累的人力資本考慮進去;如果采用了成人掃盲率這一指標,就意味著基礎教育以上的更高層次教育對社會生產力的貢獻不是十分重要的,這顯然不符合事實。因此,成人掃盲率也不能夠準確地衡量可用于生產過程的人力資本。
前兩個教育指標都不能用于個人層面的研究,而受教育程度既可用于個人層面的研究,也可用于宏觀層面的研究。用于個人層面研究時,受教育程度的數值化指標為受教育年限;用于宏觀研究時,數值化指標包括(成年人)達到各級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以及(全體成年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與前兩個教育指標相比,受教育程度比較恰當地度量了人力資本存量。嘗試構建跨國受教育程度數據集的文獻包括Psacharopoulos&Ariagada、KanekolaI、UNESCO、Lau,Jamison&Louat、Kyriacou、Barro&Lee等;另外,Wang&Yao估算了中國1952―1999年的受教育程度,楊建芳、龔六堂和張慶華估算了中國大陸30個省區市1982--2003年的受教育程度。
健康指標中的人體測量變量、發病率、總體健康與功能狀態這三個指標多用于微觀層面的研究,如被用于個人健康對個人勞動生產率、個人收入等的微觀經濟效應研究。人體測量變量包括體重、身高和身體質量指數(body―mass―index)等身體特征指標,以及各種營養攝入量等健康投入指標。采用這種健康指標度量人力資本的理論認為,健康水平與身體特征之間是有內在聯系的,身體上和認知上的機能發育具有其內在的生理機制,而身體上和認知上的機能發育是個人經濟潛力的重要決定因素;另外,營養攝入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個人的體力和精力,從而會間接影響個人的經濟收入。常見的發病率指標包括醫療診斷記載的具體疾病情況和癥狀等變量。疾病使勞動生產率下降,并且使醫療費用和保健開支增加,因此疾病會影響個人收入與家庭財富,其影響程度取決于病情的嚴重程度。總體健康與功能狀態指標包括自我健康評價指標和功能障礙指標,其中前者具有主觀性,而后者則相對較少受到主觀偏見和其他社會經濟學指標的干擾。
第二種健康指標預期壽命、存活率與死亡率的測量對象為總體人口,因此不能用于個人層面的研究,通常被用于宏觀層面的研究,例如國民健康對經濟增長、人均國民收入等宏觀經濟指標影響的研究。MurrayεIopez證明較高的預期壽命跟較低的發病率和良好的總體健康狀況相關聯,Shastry&Weil發現成年男性的存活率與他們的身高線性相關,而身高是很重要的人體測量變量之一,經常被用作人力資本的度量指標。由此可知,預期壽命、存活率和死亡率指標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人口群體的健康水平。事實上,幾乎所有宏觀層面的研究都采用預期壽命、存活率或死亡率來度量健康水平,Bloom,Canning&Sevilla對這方面的文獻做了匯總,并匯報了這些研究所采用的數據、使用的估計方法以及實證結果。
二、教育和健康的宏觀經濟效應
在不同的經濟增長理論中,人力資本的重要性是不相同的;而且在那些強調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的模型中,人力資本發揮作用的方式也不完全相同。
在新古典增長模型中,人力資本沒有被賦予某種特定的作用,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Solow模型和Ramsey模型關于生產過程的一個假定就是,資本、勞動和技術以外的投人品都是相對不重要的。這些模型的生產函數包含四個變量:產出、物質資本、勞動和技術水平,其中技術進步率為外生給定的。人力資本在這些模型中既不是一種投入要素,也不會促進技術進步。
與在新古典增長模型中不同,人力資本在內生增長理論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UzawaL93]與Lucaslss]認為僅有物質資本還不足以全面反映資本的重要性,并對資本的概念予以擴展,使其包含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由于人力資本的積累速度為正,致使單個資本積累就可以保證經濟的持續增長。在
Romer的研究與開發模型中,人力資本是研發部門的一種投入要素。研發部門利用人力資本與現有知識(或技術)來創造新知識(或技術),因而人力資本存量高低將會影響研發部門的創新能力,影響技術進步率,進而影響經濟增長率。強調入力資本是經濟增長重要源泉的文獻還有Becker,Murphy&Tamura、Tamura、Mulligan&SMa-i-Martin、Lucas以及Goodffiend&McDerott等。
Aghion&Howitt指出,在內生增長模型中人力資本影響經濟增長的作用方式可以被劃分為兩類:第一類認為經濟增長源于人力資本的積累,不相同的積累速度導致了不相同的經濟增長率,如Uzawa和Lucas都屬于此類研究。①這類理論把人力資本作為一種生產投入要素放人生產函數,人力資本的增長將推動經濟增長;如果沒有人力資本的增長便不會有經濟的增長,經濟持續增長的真正原因在于人力資本能夠持續地增長。第二類模型把經濟增長歸功于可用的人力資本存量,而不是人力資本積累。認為即使沒有人力資本積累,也是會有經濟增長的。在這一類模型中,人力資本存量是技術進步率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例如,Romert認為人力資本存量的多寡會影響創新能力,Nelson&Phelps(1966)認為人力資本存量高低會影響模仿、吸收新技術的能力,因此,人力資本存量水平將影響技術進步速度,進而影響經濟增長速度。
關于人力資本影響經濟增長的作用方式的問題,我們還要提到楊立巖和王新麗。楊立巖他們把Lucas的人力資本開發部門引人Romert的研究與開發模型,發現人力資本積累和研發活動在經濟增長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經濟的長期增長率最終依賴于人力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兩個因素。需要指出的是,楊立巖和王新麗的研究目標為同時內生化人力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并強調人力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兩者都對經濟增長有重要作用;其研究目的不是分析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方式,但是,客觀上他們的模型和研究結論意味著人力資本積累和人力資本存量兩者都對經濟增長有重要影響。
那么,人力資本究竟以何種方式影響經濟增長呢?已有實證研究使用教育指標――平均受教育年限――度量人力資本來驗證過這個問題。Benhabib&Spiegel利用Kyriacou和Barro&Leet的受教育程度跨國數據,檢驗人力資本積累與人力資本存量對增長的經濟效應。他們發現人力資本積累的回歸結果不顯著,甚至回歸系數的符號也不正確,而人力資本存量則存在顯著的正的影響;所得結論為,影響經濟增長的是人力資本存量而不是人力資本積累。然而,Krueger&LindahlL認為,Benhabib他們之所以得出人力資本積累不顯著的結果,是因為他們所采用的跨國受教育程度數據誤差比較大引起的。(pritcheul已經注意到教育數據的測量誤差可能造成的一些問題。)由于估算過程比較粗糙,導致跨國的受教育程度數據測量誤差大且可靠性低。KydacouL和Barro&LeeLlOj所測算的68個國家1985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相關系數為0.86,然而,從1965―1985年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長量的相關程度卻僅有0.34。Krueger&Lindahl指出,這些教育數據的測量誤差嚴重削弱了對人力資本積累的GDP增長效應的估計,并且在控制了其他變量(尤其是物質資本積累)的情況下,人力資本積累最終變得不顯著了。他們使用Benhabib&Spiegel所用的教育數據重新做了回歸分析,發現在不包含控制變量――物質資本積累――的情況下人力資本積累是顯著的;他們還發現初始人力資本存量與經濟增長正相關。為了檢查初始人力資本存量與GDP增長之間的這種正相關性是否因教育數據的測量誤差引起的,他們證明在控制了人力資本積累的情況下,人力資本數據的測量誤差,不會引起初始人力資本存量與GDP增長之間產生一種虛假的正相關關系。最終結論為:人力資本積累與初始人力資本存量兩者都會影響經濟增長。
楊建芳、龔六堂和張慶華利用1982--2003年中國分省受教育程度數據,分析了人力資本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方式。他們發現,人力資本積累與可用于生產過程的人力資本存量都對中國經濟增長存在正面影響,而且前者的影響力可能比后者的更大;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人力資本積累與人力資本存量之間是一種相互促進、相互增強的關系。
此外,大量的實證研究采用了教育指標來度量人力資本,發現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對經濟增長有著重要影響。Senguptatsa指出人力資本積累在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快速發展中扮演者重要角色。Chen&Feng采用中國29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大學入學率作為人力資本積累率的測量指標,研究了催動中國省際經濟增長的原因,結果發現高等教育對所在省區市的經濟增長有重要影響。Wang&Yao發現中國的人力資本積累速度相當快,教育投資對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福利的貢獻是巨大的;并且指出,中國應該對當前教育投資力度下降的趨勢予以關注。Barro以受教育年限度量人力資本存量,以國際間可比較的測驗分數衡量人力資本質量,對大約100個國家做了實證分析。Barro發現經濟增長跟具有中學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成年男性的初始人力資本存量正相關,由于這部分人員承擔著新技術的創造、傳播和模仿的重任,所以這個結論表明了技術擴散的重要性;經濟增長跟具有中學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成年女性的初始人力資本存量之間的相關性不顯著,這說明在許多國家的勞動力市場上受教育程度較高的成年女性未能人盡其才;人力資本存量和質量都對經濟增長有影響,相比而言,人力資本質量的作用顯得更重要一些。
越來越多的經驗研究采用健康指標來度量人力資本,或者兼用教育指標和健康指標來度量,發現健康對經濟增長有著重要影響。Bhargavaetal.研究了成年人存活率(即年齡達到15歲的人能夠存活到60歲的概率)與GDP增長之間的關系。基于多個國家間的面板數據,他們發現低收入國家的成年人存活率對其所在國家的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影響。例如,在那些最貧窮的國家,成年人存活率上升1%,相應的GDP增長率將上升大約0.05%;而投資占GDP的比例上升1%,相應的GDP增長率的上升幅度僅為0.014%。Bloom,Canning&Sevilla把人力資本作為一種投入要素引入生產函數,采用預期壽命、平均受教育年限以及工作經驗等指標度量人力資本,研究了健康、教育及工作經驗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他們發現健康對經濟增長有著顯著的正面影響,預期壽命增加1年能夠促使產出增長4%;預期壽命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差異能夠解釋各國間收入差異的相當大一部分,而工作經驗在解釋收入差異方面作用不大。
除了我們在上文中所談到的旨在驗證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方式的實證研究,以及在不做理論模型設定的情況下所做的有關教育和健康的實證分析之外,還有一些實證研究針對某些刻畫人力資本影響的經濟增長理論進行了驗證。Mankiw,Romer&WeilL把人力資本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加入到
Solow模型中去,利用跨國數據檢驗了原Solow模型與加人人力資本之后的Solow模型,發現加入人力資本之后的Solow模型可以很好的描述跨國經濟增長。這個經過改造的Solow模型依然是一個外生增長模型,這就是說,Mankiw,Romer&Weil的研究結果表明外生經濟增長理論也能夠很好地刻畫人力資本的影響;不過,他們在度量人力資本的時候,僅使用了教育指標,未采用健康指標。只采用教育指標來度量人力資本的做法,如同把人力資本狹義地等同于教育,這就有可能低估了人力資本的作用,甚至有可能得出錯誤的研究結論。楊建芳、龔六堂和張慶華利用1985--2000年中國29個省區市的經驗數據分析了人力資本及其各形成要素的影響。他們首先檢驗了加人人力資本的Solow增長模型,發現在僅采用教育指標而忽略健康指標的情況下不能拒絕加入人力資本的Solow模型,但是在兼用教育指標與健康指標的情況下,實證結果表明人力資本的作用太大了,以致于推測出的參數值已經不能滿足新古典生產函數的假定,這就表明加入人力資本的Solow增長模型不能夠恰當地刻畫中國自改革以來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在加人人力資本的Solow增長模型中,人力資本僅作為一種生產要素進入生產函數,并不影響技術進步,技術進步率依然是外生的。這樣的模型設定雖然重視了人力資本對產出的影響,但是卻會把人力資本積累和人力資本存量對產出的影響全部歸功于人力資本積累。然而,根據內生增長理論的論述以及相關的實證研究結果,人力資本存量對經濟增長存在正的影響;如果設定的模型把人力資本的作用都歸功于人力資本積累,必然會過高估計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從而導致錯誤的參數估計。楊建芳、龔六堂和張慶華構建了一個內生增長模型,把人力資本積累和人力資本存量的作用都考慮進去,人力資本既作為一種生產要素進入生產函數,又是技術進步的一個主要決定因素;這樣的模型設定既體現了人力資本積累速度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又體現了人力資本存量在經濟增長中的功勞。他們在此模型基礎上做實證分析,估計了生產函數的參數,并且分析了人力資本積累和人力資本存量以及教育和健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許多實證研究兼用了教育指標和健康指標來度量人力資本,但是直到楊建芳、龔六堂和張慶華才給出教育、健康與人力資本之間的具體構成形式。楊建芳、龔六堂和張慶華在分析教育和健康的微觀經濟效應和宏觀經濟效應以及健康與教育兩者之間相互影。向的關系基礎上,認為教育和健康既非完全替代關系,又非完全互補關系,并設定了人力資本的具體構成形式:教育和健康按照Cobb―Douslas生產技術組合生成人力資本。
三、教育和健康的微觀經濟效應
人力資本的微觀經濟效應是研究個人所擁有的人力資本與個人的勞動生產率、勞動報酬等方面之間的關系。我們在第一部分已經介紹過用于度量人力資本的教育指標和健康指標,其中在微觀層面研究中通常使用的教育指標為受教育年限,健康指標包括人體測量變量、發病率、總體健康與功能狀態等。
個人教育收益率反映了個人進行教育投資所獲得的回報,被廣泛采用的個人教育收益率估計方法是Mincer收入函數。Mincer認為在一個完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上,人力資本是決定個人收入的關鍵因素。因為人力資本決定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人力資本擁有量越高的勞動者其勞動生產率一般來說也越高,所以獲得的勞動報酬也就越高。Mincer考慮的人力資本度量指標包括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經驗。他證明,如果接受學校教育惟一的成本是接受教育期間的機會成本,如果增加受教育年限導致收入增加的比例在其一生中保持不變,那么,勞動者收入的自然對數與其個人的受教育年限線性相關,這種線性關系的斜率可以理解為教育投資的個人收益率。持有類似觀點的研究還有Becker與Becker&Chiswick等。
勞動者參加工作以后,其勞動生產率會隨著工作經驗的豐富而提高;但是,隨著個人年齡增大,體能和接受新知識的能力都會下降,勞動者的知識結構不能隨著社會技術進步而及時更新,于是勞動生產率就開始下降了。因此,Mincer在個人收入函數中加入了工作經驗的一次項和平方項,來反映工作經驗對勞動報酬的影響。
Psacharopoulos基于Mincer收入函數,采用OLS回歸方法估計了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教育回報率,發現Mincer收入函數對各國數據都有很高的擬合度,雖然這些國家的教育制度和經濟制度存在著巨大差異;各國的個人教育收益率在0.05---0.15這個范圍內,而女性的教育收益率要稍高于男性。中國從改革開放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個人教育收益率一直都很低,如Maurer―Fazio采用1988年中國城鎮居民收入調查數據,發現中國城鎮職工的個人教育收益率只有2.9%。然而,一些研究發現中國的個人教育收益率在90年代以后有上升的趨勢。岳昌君在Mincer收入函數的基礎上,對中國城鎮職工的收入影響因素進行了回歸分析,結果表明:中國城鎮職工的個人教育收益率從1991年的2。76%上升至2000年的8.21%;教育對個人收入的直接影響是顯著的;在目前的學費水平下,高等教育投資的直接教育凈收益是正的,如果再考慮高等教育的間接受益,那么高等教育的總回報可以達到非常高的水平。有關中國個人教育收益率的文獻還有Byron&Manaloto、Zhang&Zhao、Li、陳曉宇等、李實和丁賽等。
個人教育收益率屬于教育的微觀經濟效應,考慮的是個人從教育投資中獲得的貨幣回報;全社會從教育投資中獲得的回報屬于教育的宏觀經濟效應,被稱為社會教育收益率。社會教育收益率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個人教育收益率。如果教育存在正的外部性,那么個人教育收益率就不能涵蓋教育投資帶來的全部利益,在這種情況下社會教育收益率將高于個人教育收益率。Machlup與Spence注意到,接受教育有可能除了獲得一紙文憑之外,并沒有提高個人的勞動生產率,在這種情況下社會教育收益率就會低于個人教育收益率。另外,社會經濟制度也會造成社會教育收益率和個人教育收益率之間的巨大懸殊。Heckman指出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前,中國的工資制度以及許多針對工資設置的限制政策,造成中國勞動力市場扭曲程度很嚴重,致使勞動者的工資反映不出他們所受過的教育對經濟的邊際貢獻,因此,那些基于Mincer收入函數得到的很低的個人教育收益率反映不出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前教育的真正貢獻。Fleisher&Wangt估計中國的社會教育收益率可高達30%或40%,這意味著在90年代初個人教育收益率只反映了教育對社會經濟所做貢獻的1/10。
健康使勞動者工作精力充沛,而疾病卻會導致缺勤率上升。擁有健康不但是勞動者正常工作的保證,而且健康的勞動者工作效率更高。許多微觀經濟研究采用人體測量變量、發病率、總體健康與功能狀態等健康指標,證明健康會影響勞動者的生產率和個人收入。如采用身體特征、營養狀況指標的文獻
有Imminck&Viteri、Wolgemuth,Latham&Hall、Sahn&Alderman、Strauss&Thomas、KnaultSlj、Hass&Brownlietn、Thomas&Frankenberg、與Case,Lubotsky&Paxsontnj等;采用發病率指標的文獻有Sehuhz&Tanselkslj、SmithL、Bradley et al與WU等;采用總體健康與功能狀態的指標的文獻有Strauss et al.、Gruber&Hanratty、Mete&Schultz與劉國恩等等。Strauss&Thomas采用美國男性的身體特征指標,發現身高越高的男性和(給定身高)體重越重的男性,他們的薪水也越高。Wu采用發病率指標,發現嚴重疾病會對家庭財富產生負面影響,而且已婚女性病情發作的影響大于已婚男性。Mete&Schultz同時使用自我健康評價指標和功能障礙指標,發現在中國臺灣地區的老年人中,這兩個指標越高的人(即越健康的人),其勞動力市場參與率也越高。
從上文的敘述可以看出,教育水平和健康狀況,作為決定人力資本的兩個關鍵因素,在微觀層面上影響個人勞動生產率和個人收入水平,在宏觀層面上影響技術進步速度和經濟增長率。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和健康所帶來的好處,不僅包括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報酬的增加、勞動參與率的提高和DGP增長等直接經濟利益,還包括認知能力、家庭生產和撫育健康孩子等許多家庭福利指標的提高。例如,Glewwet發現(尤其在發展中國家)婦女的受教育程度跟嬰兒的健康水平正相關,跟生育率負相關。如果只將注意力集中于經濟效益上,就會低估教育和健康所帶來的整體效益。
四、教育和健康之間的關系
雖然有研究發現醫療保健費用,甚至收入水平對健康狀況幾乎沒有什么影響,但是大量的實證研究卻發現教育和各種健康指標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即使在控制了收入、種族、職業及其他的個人特征之后,教育和健康之間的這種正相關性依然顯著,并且是高度相關的。Grossman&Kaestner與Grossman有關于這方面的綜述。Kitagawa&Hauser發現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受教育水平不同的群體之間的死亡率都存在顯著差異。此后,很多研究有類似的發現,如Elo&Prestont在控制了很多影響死亡率的因素之后,如收入、種族、婚姻狀況、居住地及出生地等因素,Rogers et al在進一步控制了保健服務、保險、吸煙、身體鍛煉、職業及其他因素之后,證明了受教育水平和死亡率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教育和健康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是很普遍的,并且相關程度很高。一些研究甚至指出在上個世紀中,美國、英國與歐洲大陸受教育水平不同的群體之間健康狀況差距擴大了。例如,美國在1960―1986年之間,受過高等教育的白人男性的標準化死亡率從5.7%降至2.8%,而同期那些未受過高等教育的白人男性死亡率僅從9%降至7.66%。
已有的文獻對教育和健康之間的這種高度相關關系有著不同的解釋。一種觀點認為教育能夠促進健康。Grossman為教育和健康之間的關系建立了一個理論模型,認為受過教育的人會更好地保證和維持健康。①這可能是因為受過教育的人能夠制定較好的保健決策,并且(或者)受過教育的人能夠得到較多關于健康維護的信息,并能夠更好地利用這些信息。認為教育和健康之間存在這種因果聯系的研究還有Berger&Leigh、Sander、LeiSh&Dhir、Goldman&Lakdawalla、Lleras―Muney與Grossman等。
另外一種觀點是反方向的,認為較差的健康狀況導致了較低的受教育水平。一方面,健康的人認知能力更強,并且能夠維持更長時間的腦力勞動,因而學習效率也就更高;另一方面,健康狀況會影響人們在教育上的投資行為。人們能夠從教育投資中獲得多少回報,跟個人的健康狀況及壽命長短有很大關系。健康狀況越好,壽命越長,從教育中獲利就越大。因此,存活概率和壽命預期勢必會影響人們在教育上的投資行為;父母在決定對子女進行教育投資的時候,子女的健康狀況也是他們的考慮因素之一。一些研究發現健康含有很大的外生成分,這些外生成分跟科學知識與技術進步無關。Fries指出基因決定的壽命上限為歲;Preston對預期壽命的變化與收入、卡路里消費量、疾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發現預期壽命變化的大約50%歸因于跟經濟發展無關的“結構性因素”;Soares證明近年來各國死亡率的下降與經濟條件的改善是相互獨立的。因此,可能是健康狀況決定了教育水平和經濟發展,而不是反過來。
此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教育和健康之間的這種聯系不是一種因果關系,而是因為存在一種既影響教育又影響健康的不可觀測的因素,如基因特征或父母的背景等。Fuchs與Farrel&Fuchs發現能力強或貼現率低等這些不可觀測的特征使當事人更傾向于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如較有耐心的人對教育和健康的投資也較多,耐心較小的人對教育和健康的投資也會較少。
當然,這些解釋教育和健康之間的高度相關關系的各種觀點之間不一定是相互排斥的,有可能是共存的。
為深入貫徹落實《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我局主管領導和路政大隊負責人就關于加強交通行政執法行為自查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以構建和諧、高效、便民的交通執法環境為主線,以“奉獻人民,服務社會”的工作宗旨為出發點,圍繞交通行政執法監查工作,在全隊范圍內開展了交通執法行為自查活動,并就檢查內容及要求進行了逐條對照檢查,并對基本情況進行了自查總結,現將自查情況匯報如下:
一、建章立制,加強職工隊伍建設。
為了加強路政管理,規范路政執法行為,提高路政辦事質量和效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并結合實踐經驗,我隊制訂了各種管理制度。每月組織全體路政執法人員進行兩次以上的政治學習和業務知識學習,每年組織1-2次執法人員綜合素質培訓及軍訓1次,要求執法人員熟悉相關業務及有關法律、法規,掌握各種技能,同時為了檢查學習培訓內容,我隊要求必須經過考試,考試合格后方能上崗,如考試不合格者予以停職學習,直至合格后方能上崗。至今為止,全隊無一起執法犯法和違法違紀行為發生。
二、依法行政,規范行政執法程序。
路政中隊在執法過程中嚴格遵守《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做到依法辦事、依法行政,在處理路政案件時遵守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公開原則,即行政執法人員通過出示證明自己身份的證件,使當事人了解身份;
告知當事人所享有的權利,被處罰的事實、理由和依據;充分聽取當事人的陳述、申辯和對相關證據進行詳細的質問,使處罰決定建立在合法、公正的基礎上。
二是程序合法原則,在處理事實的過程中嚴格遵守《行政處罰法》規定的程序執行,特別是一般程序,即立案調查取證決定送達執行,并依法制作規范的執法文書。
三是執法人員合法原則,只有持有執法證件的人員才能執法,每宗案件必須指派2人以上執法人員執行。
四是注重證據的真實性及完備性原則。
五是辦理案件遵守時效性原則,合理適用法律。為了維護路產路權,在執法活動中,從未出現過越權行政,吃、拿、卡、要,路政賠償罰款不開票,下達路政賠償罰款指標及個人收入與完成經濟指標掛鉤等不良執法行為。做到亮證執法、秉公執法、文明執法、依法執法,準確執法,到目前為止,全區無一件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案件。
三、執法主體合法,規范案卷管理。
我隊執法主體合法,具備執法資格,并在法定職權內或委托執法范圍內執法。無一起超越法定職權或受委托范圍外的執法現象發生。我隊還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的規定,杜絕了截留、挪用等違法違紀行為的發生。所有行政收費項目和數額嚴格按照贛價費[]100號執行。各類執法案卷檔案按照統一格式制作,制作規范,一案一檔,整理歸檔及時,案卷裝訂整齊。
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在實施交通行政執法、全面推行依法行政過程中,有很多時候得不到政府和群眾的支持和理解,使我們的路政執法顯得十分被動,希望今后政府相關部門能給予路政執法更多的支持,使我們的路政執法工作能夠更加有序的開展。
為深入貫徹落實《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我局主管領導和路政大隊負責人就關于加強交通行政執法行為自查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以構建和諧、高效、便民的交通執法環境為主線,以“奉獻人民,服務社會”的工作宗旨為出發點,圍繞交通行政執法監查工作,在全隊范圍內開展了交通執法行為自查活動...
五、下一步工作目標
2007年1―9月的稅收收入為37261億元,同比增長30-8%,已接近2006年全年收入總額,增收額超過8700億元,增幅是1994年以來同期最高水平。①2007年上半年個人所得稅完成1678億元,增長28-5%,其間工薪所得完成926億元,增長35-4%。②2006年全國稅收收入37636億元,③財政收入3937-2億元,④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例達到了95-5%。另一方面 “看病難、看病貴”、“”、“養老保障”、“教育收費”、“社會治安”、“社會風氣”、“環境污染”卻位居十大社會問題的行列。⑤這些信息既表明改革開放不僅改變了我國原有的經濟模式與經濟結構,也改變了國家的“收入生產模式”――逐漸從“自產國家”向“稅收國家”過渡(Ma&Hou,2001);同時,還表明可能是受“分配關系論”的長期影響,我國的稅收實踐往往過多地強調公權力,忽視私權力;過分地彰顯稅收的“強制性”與“無償性”,忽視納稅人的利益;強調政府的主體或主導地位,把政府凌駕于納稅人之上,忽視了政府的征稅權源于納稅人的“同意”與“授權”,尤其是我國稅收立法往往強調的是納稅人的法定義務與法律責任,對政府應當如何使用稅收和如何防止政府濫用征稅權等則缺乏嚴密的制度安排,從而使處于這個巨變過程中的政府預算編制與執行仍具有凱頓所說的“前預算時代”的特征――既缺乏政府內部的行政控制,又缺乏政府外部的政治控制。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只重視以稅收收入為主要內容的財政收入,忽視了對真正的公共需求的嚴密定義,在使用財政收入時帶有較大的隨意性;納稅人的自利動機與行為則導致他們在公共產品(含公共服務)供給消極預期的前提下,容易選擇偷稅、漏稅、逃稅,甚至抗稅等行為。加強政府內外控制,實現政府轉型,優化政府行為,激勵納稅人自愿納稅便成為隨之而來的話題。眾所周知,稅收國家的政府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納稅人所繳納的稅收,納稅人的服從對于政府實現收入最大化來說就是一個關鍵性問題,如果納稅人自愿服從政府的稅收政策,那么政府如何設計稅收體系和政治體系都是無關緊要的。然而,由于納稅對于納稅人來說是一種負效用,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的納稅人選擇自愿服從的可能性非常低,因此,本文的宗旨便在于探索構建和諧稅收關系的價值基礎。
一、和諧稅收關系的本質特征
眾所周知,政府要實現社會公眾政治支持最大化與收入最大化的重要前提是充分尊重并保護納稅人的權力與利益,確保公共產品的供給水平和質量。我們認為,和諧的稅收關系應當呈現如下狀態:政府通過稅收的征收與使用既要持續“生產”自己賴以存在與運行的物質條件,又要持續“生產”社會成員共同需要的公共產品,以獲得社會公眾的持續授權與政治支持;納稅人向政府納稅換取政府長期、穩定地供給公共產品,比如換取政府長期對國家的維護和對社會成員人身安全與財產安全的保護,以及其他由政府供給的物質形態的公共產品與非物質形態的服務。顯而易見,和諧的稅收關系雖然不如一般的商品交換關系那樣直接與顯形,但包含著政府與納稅人之間的有關尊重、保護對方權力與利益的相互承諾,因此,我們認為稅收關系是一種與交換關系類似的 “生產性政治關系”,⑥互惠是這種關系的本質特征。“互惠不是一系列間斷的交換,而是更像一段時間內連續的‘交換’,是人與人之間以相互預期的行為為基礎的持續關系。在互惠關系中,每個人都為他人的福利做貢獻,并期望他人也如此,但不能是完全有條件的補償。”⑥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建立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基礎上的市場經濟,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實行人民本位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國政府作為國家的惟一合法代表所行使的權力(包括征稅權)來自于廣大人民的同意與授權。我國政府與納稅人也是相互區別的利益主體,也有各自的目標效用函數。政府征稅服務于自己的目標效用函數,即通過提供公共產品,滿足人們的公共需要,最終維護自己的存在與發展,即獲得持續的政治支持與經濟支撐;人們向政府納稅也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效用。換言之,政府要正常運轉并向社會提供各種無法從市場中獲得的公共產品,客觀上需要公共產品的消費者向政府支付公共產品的 “生產費用”――公共產品的“價格”,以便對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勞動耗費進行必需的價值補償;人們一旦支付了“稅收-價格”自然會要求獲得與其所付價格等值的公共產品。
二、互惠的實現條件
假定社會由兩個人(集團)A和B組成,分擔公共產品G的全部成本:如果A承擔較多的成本,B承擔的成本就比較少。A和B“等量地”消費公共產品G,因此,不存在任何機制能夠排除其中一人享受公共產品的利益。這里“消費者-納稅人”將顯示其對公共產品的偏好。
A和B的效用函數分別為:
XA和XB分別表示A、B兩人消費的私人產品,公共產品G成為A和B效用函數的變量,假定A、B的效用函數都是連續兩次可微的凹函數,屬于風險規避的類型,其面臨的共同預算約束是Y=PX+T,Y代表其收入,P代表私人產品的價格,T代表為獲得公共產品而必須繳納的稅收總量。再假設政府是公共產品的供給者,它是在線性的可變成本函數下提供公共產品,即以“消費者-納稅人”支付的稅收價格作為其成本依據。其效用函數的變量為預算收入,作為理性的政府,仍然是連續兩次可微的凹函數,定義為:UY= UY (TA+TB)
這里,TA、TB分別表示消費者A和B的納稅總量,即對政府而言,稅收總量多多益善。在圖1中,橫軸表示公共產品的數量,縱軸表示“單位”公共產品的“稅收-價格”。曲線AA′和BB′分別表示A和B在不同的“價格”上對公共產品的“需求”。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社會對公共產品的最佳供給量等于對公共產品需求更大的消費者,如本文中討論的消費者B;這時,只要滿足了消費者B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則由于非排他性的存在,消費者A對公共產品的需求自然得到滿足。曲線SS′代表公共產品的“供給”,是政府在不同“價格”下提供的公共產品數量。問題的關鍵在此,對社會來講,最優的公共產品供給量為OG′,公共產品的價格為PB,這時,政府為供給OG′的公共產品,所需要的稅收總量為T=PB*OG′。
如上圖所示,小于OG′的任何數量都表明,公共產品至少沒有滿足B的需求(也有可能連A的需求也沒有滿足),公共產品供給不足,這時,要最大化納稅人和政府的目標效用,就要增加公共產品的供給,以使消費者-納稅人持續穩定地納稅。相反,大于OG′的任何數量都表明,公共產品供給過度,雖然A和B的效用獲得滿足,但政府預算卻無法支撐,政府會減少公共產品的供給。結果,如同競爭性市場一樣,這一過程逐漸趨于“最優”數量OG′。我們由此可以得到結論:在一定的條件約束下,政府和納稅人的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將在E點達成一致并相等。這個條件就是公共產品供給必須獲得納稅人認可并愿為之付出價格,或稱之為互惠的條件。換句話說,政府與納稅人之間實現互惠的條件是政府向納稅人提供了等值的公共產品。由于政府供給公共產品的規模與納稅人集團的政治影響力密切相關,因此納稅人的集體行動對政府的公共產品供給規模至關重要,這便需要進一步討論第二個層次上的互惠――納稅人之間的互惠。Mancer Olson曾細致地描述過集體行動的前提,即人們對所屬集團的一貫行動預期是穩定的。他提到,當外部激勵缺失的時候,最大化財富的個人會覺得他們做出的貢獻很少對作為一個整體的集團有益,于是還不如在其他成員做出貢獻的時候采取“搭便車”行為。結果,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會做出足夠的貢獻,這會影響整個集團的福利。這些假設主宰著公共政策分析與公共政策本身,從稅收征管、環境保護到街區警力、互聯網安全等各個領域。但是大量的社會實踐證明,Mancer Olson的邏輯是錯誤的。在集體行動的背景下,個人并不是斤斤計較地采取某種行動,而會采用更豐富、更注重相互之間利益和感受的行動。當他們在行動中發現其他人的合作行為時,會被榮譽、利他和其他類似的情緒所感染,即使在沒有物質激勵的情況下也會為公共產品貢獻力量。相反,當察覺其他人在逃避責任和利用他們的時候,他們會感到怨恨并拒絕合作,甚至花費高昂成本對此進行報復。
這個動態的過程就是“互惠的邏輯”,它不僅對集體行動中出現的問題提供了一個可供選擇的解釋,也暗示了通過法律的介入可以解決這類問題。在集體行動的傳統邏輯中,通過法律可以創造適當的外部誘因,而互惠的邏輯則強調促進信任的重要性。那些為公共消費自愿貢獻自己收入的一部分的人,會對他人產生影響。這種自發的合作行為不僅引來更多的追隨者,還會使人們意識到在公共產品的消費中自己是受惠者。在這種自給自足、相互信任的氛圍中,各種激勵方案反而顯得不重要了。事實上,種種外部激勵不僅會破壞集體行動中相互信任的條件,還會削弱個人在公益貢獻上的承諾。而且, 獎懲計劃的施行往往會掩蓋個人傾向于自愿公益貢獻的程度,降低與其他人互惠合作的可能性。因此單純地實施物質獎勵將使監管策略產生低效率,還有可能對政府自身產生不良的后果。上表說明傳統的集體行動理論與互惠的集體行動理論的差異。
從上述兩種方法的簡單對比中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在傳統集體行為理論中,個人被假定為財富最大化者,他們拒絕貢獻公共產品而希望通過搭便車獲得公共產品的消費;而在互惠理論中,把對情感和道德的回報作為目標函數,人們希望被理解并值得信任,這會促使他們將個人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公共用途。出于同樣的原因,大多數人不喜歡被人利用,一旦發現其他人在逃避責任時,他們可能會退縮以避免被剝削的感覺出現。(2)在傳統集體行動理論中,將背信和搭便車作為制定政策的指導思想,以這種前提得出理論上的均衡點只有一個:普遍不合作。在互惠理論中,沒有“主導性”的個別策略,如果某個人相信別人都傾向于為公共產品提供資金,主動繳稅,他也會主動地貢獻一部分收入;但如果他們相信別人傾向于搭便車,那么他也會采取搭便車的行為。(3)傳統理論將激勵作為集體行動出現問題的解決方案,是因為在假設中,財富最大化者是不會主動繳稅以獲得公共產品。只有通過獎勵和懲罰的手段,才能使個人利益于集體利益一致。互惠理論提出可供選擇的政策是促進信任,如果人們發現其他人都是傾向于主動繳稅,同時預期能獲得滿意的公共產品,他們也會自發地采取這一行動。(4)在傳統理論下,對于搭便車的懲罰獲得了一致的認可。相反,互惠理論的各種證據則表明了集團之間的合作基礎出現了變化。在公共產品的供給過程中會出現多個均衡點,普遍的合作和普遍的背叛都可能是最后的結點。
三、構建和諧稅收關系的基本思路
首先,在納稅人之間建立信任關系。政府可以制定一項政策,以提醒廣大納稅人存在這一實事。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稅收管理局的一項調查中,管理當局通過直接信件傳遞的方式告知各位納稅人的納稅遵從遠遠高于市民的民意調查所顯示的納稅遵從。這正是互惠條件所預言的:當納稅人得知其他人主動納稅時,他們也會實現納稅遵從。其次,政府要為在其與納稅人之間建立互信機制做貢獻。一是政府要誠信。依據哲學家高德(Gauthier)提出的“有約束的最大化假說”,人們在交易中會不會采取合作態度,一定會先考慮交易的對方是不是一個誠實的、值得合作的人,如果人們從以往與對方交易的經驗、或從對方所顯示的信息獲得積極的判斷,那么他很有可能選擇合作而非不合作。這與互惠的條件不謀而合,納稅人在進行稅收決策時,決定是否采取與政府合作的態度,往往也會考慮政府的誠信、效率以及政府工作人員的態度。因此,政府在構建和諧稅收關系中的核心作用是兌現自己征稅時的承諾――最大限度地供給公共產品,努力滿足社會成員的公共需求。二是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核心是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健全政府職責體系,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行電子政務,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其中最重要的自我完善措施便是推進財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完善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增強財政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通過多渠道建立與納稅人的雙向溝通,讓納稅人及時了解公共預算決策情況,并能廣泛參與公共支出決策,確保政府將稅收收入使用到社會成員最需要的地方,以提高納稅人的主體意識,增強雙方的信任。三是政府要強化公共預算執行過程的管理,提高用稅效率。強化公共預算執行過程中管理的核心是完善統一支付制度、集中采購制度、公共項目的招投標制度和公共支出的后評價制度。如果政府沒有提供讓納稅人滿意的公共產品,就破壞了互惠的條件――信任,構建和諧稅收關系便將無從談起。最后,進一步完善互惠的保障體系。一是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社會信用體系包括信用紀錄、信用評價、信用運用,通過網絡與工商、稅務、銀行、海關、質檢、公安、保險、交通等部門的聯系與溝通,采集納稅人的各種信用信息,建立永久的信用檔案。納稅行為畢竟只是人們言行中的很小部分,只有社會信用系統很完善,全社會都崇尚誠信行為,納稅遵從才有可能實現。二是要切實提高納稅人不納稅的風險成本。通過完善各項財務制度,和對納稅人的財務監督和審計,使納稅人回避納稅的風險高于納稅的收益,進而壓迫納稅人收斂回避納稅的行為。
注 釋:
① 數據來源:國家稅務總局官方網站
② 參見《證券日報》2007年7月12日
③ 數據來源:國家稅務總局官方網站
④ 數據來源:中國經濟信息網
⑤ 參見汝信、陸學藝、李培林:《2007年中國社會形勢與預測,社會藍皮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12月。
⑥ V.奧斯特羅姆,D.菲尼,H.皮希特編 :《制度分析與發展的反思――問題與抉擇》,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110頁。
Construct the Value Base of Harmonious Taxation Relationship
Ma Xiao Zhang Xiaofeng2Abstract: The taxation relationship is basic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government in modern states. Harmonious taxation relationship is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force for a nation’s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value base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taxation relationship, upon which we put forward the basic countermeasures to establish such relationship.
Key words: Harmony; Mutual Beneficial; Taxation Relationship; Value Base
【關鍵詞】 校園一卡通;財務管理;影響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推廣,高等學校的管理模式也向著信息化方向改變。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工具建設數字化校園,把教育、科研、管理、技術服務等校園信息進行收集、處理、整合、存儲、傳輸和應用。校園一卡通作為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切入點,為校園管理提供了具有開放性、靈活性的服務管理平臺,是促進高校管理改革、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的重要途徑,是促進高校財務管理信息建設,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的重要舉措。
一、校園一卡通的系統功能概述
校園一卡通信息管理系統是針對學校的綜合管理而設計開發的。該系統綜合采用的IC卡技術及網絡通訊技術,將銀行卡金融功能與校園卡校務管理功能融合在一起,由銀行與學校聯合發行校園卡,在學校范圍內憑此卡就可以完成各種消費支付和身份識別,真正體現 “一卡在手,走遍校園”。
校園一卡通的主要功能如下:
(一)具有電子錢包的功能
校園卡,以卡代幣、以卡代票、刷卡消費有機結合,通過校園卡內的電子錢包,持卡人可以在校園內任意消費網點以卡結算,滿足師生員工的校內消費和費用繳納需要。
(二)多證合一的身份識別功能
校園卡將學生證表面印有持卡人身份標識,如學號或職工號、姓名、班級和照片,實現視覺身份識別。校園卡的IC芯片和數據庫系統中存有持卡人的身份信息,實現校園內的電子身份識別,從而可以取代各種證件(如學生證、工作證、圖書證、醫療證等)。
(三)與其他系統互通功能
對于數字化校園建設中的其他MIS系統、OA系統,可以通過平臺預留的擴展接口實現與校園一卡通系統的數據共享。例如,與財務收費管理系統對接實現學費收取和各有關部門和學生本人對繳費情況查詢;與報賬系統對接,實現各項內部管理控制的經費、科研經費使用情況查詢;與財務工資管理系統、公積金管理系統、個人收入系統對接,實現教職工對自己工資發放、公積金的繳納結余、當月收入、所得稅扣繳情況;與圖書館管理系統、電子閱覽室等系統的對接連通,實現圖書借閱、罰款的扣除情況等;與教務管理系統的對接,實現學生學籍注冊管理、教學資源使用控制;與后勤管理系統的對接,實現宿舍樓、學生公寓的用水、用電、洗浴等生活設施的控制管理等。
(四)銀行賬戶與電子錢包一機互通并實現財務統管
通過自助圈存、自動批量等多種方式實現持卡人與校園卡實時自助轉賬功能。支持學校對學生發放各種補貼,利用卡收取學生學雜費等。通過設立學校結算中心,對所有校區、商戶實現統一結算和管理,為學校財務管理提供更加科學、有效、安全、便捷的理財服務,實現各校區的財務統管。
二、校園一卡通對高校財務管理的影響
學校財務管理涉及全校日常活動的各個環節,與廣大教職員工和學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校園一卡通的使用,給高校財務管理帶來新的變化,使得高校財務管理手段得到擴展和延伸。
(一)規范信息資源,提高財務管理水平
以往由于學校規模大,機構復雜,存在數據來源渠道多,各部門統計口徑不一致,信息傳遞靠手工等原因,提供給財務的信息質量影響財務核算與分析。校園一卡通在校園卡系統的基礎上,把校內各部門的業務管理子系統的信息統一管理,各部門信息共享,統一分配系統管理權限,可以在校園網上直接收集分散于各部門的基礎業務信息。由于實現了信息互聯和共享,提高了會計原始數據采集的及時性、準確性。一卡通工程通過基礎信息收集的分散化管理,數據處理的集中化管理,避免了財務管理中的重復性勞動,節省會計原始數據收集的成本,加快了學校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學校財務管理水平。
(二)規范了校內收費管理,堵塞了財務漏洞
校園卡的電子支付功能,使學校內的現金流量大大減少,校內的各種經營機構不再收取現金,所有的收入均應通過校園卡中心結算賬戶,直接轉入相應的賬戶。這樣一來,在規范學校內收費管理的同時,還杜絕了收款不上交、坐收坐支、私自挪用、私設小金庫等現象,堵塞了財務漏洞,規范了校內經濟秩序,促進了黨風廉政建設。
(三)改進了財務管理方式,提高財務管理效率
校園一卡通包括金融卡部分,每個校園卡的用戶都將擁有自己的個人銀行賬戶,學費的收繳可以方便地由傳統的學生交現金方式轉變為銀行代扣方式,提高了學費收取的效率。學宿費難以收回是學校目前面臨的問題之一,由于實現了系統之間信息對接,還可通過校園一卡通工程中的教務管理、后勤管理等子系統,對于無正當理由惡意欠費的學生,無法進行學籍注冊、成績登錄及其他活動等,通過“被動方式”提高學生交費的主動性,確保學校及時收回資金,緩解惡意拖欠學雜費的問題,減輕了高校經費緊張的壓力。教職工工資、課酬、各種補助的發放、學生獎、助學金、勤工助學金、貸款以及各種補貼的發放也可以直接劃入一卡通賬戶,免除了發放現金的煩瑣。
(四)靈活的繳費方式,改善了財務服務的質量
校園一卡通平臺因為借助了強大的計算機網絡技術,把繁雜的財務數據交由計算機處理,使財務管理實現了從事后到實時的轉變,繳費的方式也靈活多樣。以學生收費管理為例,借助校園一卡通平臺,極大地簡化了繳費流程,財務處利用網上銀行發送收費信息和指令,實現代扣代繳,并且實時將學生的繳費、欠費信息通過網絡平臺實時反饋,實現了學生繳費的實時管理;校園一卡通平臺提供了24小時不間斷的自助繳費服務,欠費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到校園內的自助繳費終端上繳納欠費,還可以在學校、家里或任何一個可以連上校園一卡通服務器的地方,方便地查詢到欠費和學費繳納信息,打破了學生收費管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同時,校園卡的身份認證和在校園卡中保存的相關財務信息,可以為用戶提供一種可靠的身份、權限范圍的認證,從而大大提高財務信息查詢系統的安全性,為 “財務信息綜合查詢系統”提供了新的安全保障,大大改善財務服務的質量。
(五)實現全員財務管理,降低辦學成本
長期以來,各部門控制的各項經費、課題組的科研經費的使用情況,都到財務處查詢,人員多、頻次高,給財務處增加很大的工作量。實施一卡通工程后,管理者通過校園一卡通平臺提供的24小時不間斷的自助服務,在學校、家里或任何一個可以連上校園一卡通服務器的地方,方便地查詢到相關的財務信息,極大地方便了廣大教職工,調動了全員理財的積極性,減輕了財務人員的工作量。另外學生宿舍水電費支出的控制與管理存在難度,實施一卡通工程后,學生用電用水實行刷卡消費,實踐證明,電和水得到行之有效控制。一卡通工程實施后人人參與了管理,對學校的增收節支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大大降低辦學成本。
三、 進一步完善一卡通條件下的高校財務管理工作
一卡通是信息時代高校的必然產物,這種有著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電子信息產品,必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為規避風險、趨利避害,進一步發揮一卡通在財務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一)與現有的財務管理系統對接,需加強財務信息化建設
校園一卡通的使用對財務信息化建設影響較大,為滿足校園卡應用的要求,需要對原有的財務數據格式進行修改,一方面滿足一卡通系統數據交換的需要;另一方面,方便與學校其他部門管理系統的數據交換。
(二)應高度重視網絡安全和財務的安全控制
校園一卡通高頻次的消費,雖然現在網絡技術比較成熟,但在校園一卡通的建設過程中,由于設計、財力、系統管理等因素影響,大規模的系統、分布式應用和廣泛的網絡接點,對校園一卡通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提出嚴峻挑戰,如計算機病毒的防治,黑客攻擊等。使用一卡通加強財務管理時,要對傳統的財務內部控制做相應補充,權限設置要合理。財務部門要加強系統管理人員的管理,安全管理崗位定期輪換、培訓,建立健全校園卡的各項規章制度等。
(三)對圈存資金的加強管理和監督
圈存資金就是一卡通持卡人通過指定的圈存方式,將現金和存款轉移并歸集到一卡通結算賬戶內,用于進行一卡通消費與結算的資金。本系統采用的是先充值后消費的形式,因此形成一筆數目龐大的校園卡圈存資金。校園卡的圈存資金主要源自高校教職工和學生,因此,應由學校的資金管理委員會定期對圈存資金管理情況進行檢查;對大筆資金需專款專用,使用進行討論審批,使用情況跟蹤、調查。
總之,校園一卡通是信息時代高校的必然產物,尤其是在網絡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這種有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電子信息產品必將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應當相信,隨著我國電子科技的迅猛發展,電子信息系統日趨健全,校園一卡通所面臨的問題會迎刃而解,安全性能也必然會逐步增強。高校率先使用校園一卡通則是理順財務關系,強化財務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強管理水平的最佳選擇。
關鍵詞:職業教育;預期收入;機會成本;勞動力市場分割
中圖分類號:F323.6;G40-0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6260(2008)04-0030-06
一、問題的提出
中等職業教育主要是指高中階段的職業教育,它主要由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和職業高中組成,是中國職業教育的主體,在培養各級各類中、初級應用型人才方面發揮著主導作用。職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人力資本投資方式。在我國,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勞動力就業和技工荒問題,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加強勞動力培訓的扶持政策,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的資助力度逐年加大,例如職業中學每學生平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以較大的幅度逐年增多,且2000年以來都高于同期普通高中的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如表1所示。
是,在國家不斷加大資助力度的同時,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意愿仍不強,許多沒有考上高中的學生堅持上復習班或者直接出外打工,而不愿進入職業學校學習。根據統計,2004年,我國初中畢業生共有2200萬,其中820萬人升入了普通高中,550萬人升入了中等職業學校,另外800萬人則直接進入了勞動力市場,中等職業教育在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中的比例僅占40%,有些地方不足30%。初中畢業即進入勞動力市場,不具備應有的職業技能,就業競爭力不強。而整個社會隨著勞動密集型產業升級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需要各種具有專業技能的工人和高級技工。更重要的是目前中等職業學校有80%以上的學生來自農村,2006年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達到750萬人,其中招收農村學生超過500萬人 (黃堯,2007)。可見,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關鍵是提高農村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意愿。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分析是什么原因促使農村學生做出上職業學校的決策,政府應如何創設條件,引導不能上高中的農村初中畢業生積極接受職業教育,使已出臺的政策發揮更好的作用,以達到預期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長期成本收益分析
一般而言,收入與人力資本存量是正相關的,受教育越多和接受培訓越多的人越能適應變化,他們能夠從中獲益,創造出有利于自己的新機會,有效地增加個人收入。教育和收入的關系反映了受教育者比不受教育者具有更高的市場價值(Mincer, 1974)。也正是收入提高的預期激勵人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Schultz, 1962)。因此,人們在研究人力資本投資決策時,往往考察預期收益和成本的關系。本文利用Becker(1962)的人力資本投資成本收益分析框架,來分析人們是否接受職業教育同樣受預期收益、機會成本和直接成本的影響。
一般來說,學生初中畢業后有三個去向,一是升入高中,二是到職業學校學習,三是就業。對于上職業學校來說,考慮上高中所產生的機會成本比較復雜,原因有二:一是我國各地都有“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思想,很多用人單位和個人都盲目吹捧和信奉高學歷,造成非經濟行為選擇;二是上高中還有分數限制,并不是想上就能上,而近幾年上職業學校不再有中招成績限制。因此我們只分析考不上高中的那部分學生,他們在選擇上職業學校還是就業時的影響因素。首先,計算一個學生選擇上職業學校帶來的凈收益。假設人們的預期收入總是根據當前各種崗位的實際收入進行預測的,職業學校畢業后成為技術工人,年收入為W2,直接就業成為非技術工人,年收入為W1,上職業學校每年的學費為C,15歲初中畢業,職業學校三年,60歲退休。則一個學生上職業學校一生的凈收益為:
可見,不上高中的初中畢業生,選擇上職業中學的概率隨著技術工人和非技術工人的收入差異(W2-W1)的增大而增大;隨著直接成本學費C的減少而增大,特別是當前對農村學生來說,學費仍是較重的負擔,國家加大對職業學校學生的資助力度,無疑是最有效的快速發展職業教育的辦法。但從長期來看,切實提高職業學校畢業生的收入,才是發展職業教育的長久之計。下面著重分析預期收入和機會成本對選擇上職業學校的影響。
在分析預期收入時,必須考慮到中國勞動力市場的扭曲現象,在我國,很多時候工資并不能正確反映受教育的勞動力對經濟所做出的真實邊際貢獻。低回報率降低了個人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積極性(海克曼,2003)。勞動力市場的扭曲源于經濟社會的二元性(Bibb,et al, 1997)。因此,在分析我國的人力資本投資意愿時,必須考慮我國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的特殊情況。蔡等(2001)分析了我國勞動力分割得以形成和維持的制度原因,認為戶籍制度是阻礙勞動力流動的主要因素。戶籍歧視帶來的勞動力市場分割造成持久性收入差異,據鄧曲恒(2007)的研究,城鎮居民和流動人口收入差異的60%應歸結于歧視。在職業學校中占絕大多數的農村學生的預期收入,也會受到勞動力市場分割程度的影響,降低了接受職業教育的意愿。因此,在下面的實證分析中,我們考慮到了勞動力市場分割對人們預期收入的影響。
(二)預期收入調整方法
中國經濟的城鄉二元結構使得中國的勞資關系問題更趨復雜化(姚先國、賴普清,2004)。工人的工資水平和福利待遇的差別主要不是基于工人們的生產力的差別,而是基于工人們身份的差別,即城市和農村的戶籍差別。
運用Blinder-Oaxaca方法(Blinder,1973; Oaxaca,1973)可以將這兩種不同的工資差異甄別出來。他們的工資差異分解模型為:
在這里,Y是工資的水平形式或對數形式均值,X是解釋變量均值向量,β是Mincer(1974)收益率方程OLS估計參數,上標H表示高工資組,上標L表示低工資組。方程右邊的第二項歸因于人力資本或其它生產率特征的工資差異,第一項和第三項之和則歸因于歧視的工資差異。
本文采用李芝倩(2007)提出的工資的“戶籍折扣系數”概念,反映非城鎮戶籍的勞動力在獲得城鎮部門工資時所面臨的戶籍分割狀況。它表示工資的一種折扣率,是由于戶籍原因而使勞動力工資出現的折扣額與未折扣的收入總額的比率。勞動力市場的戶籍型分割程度越高,戶籍折扣系數越大。
利用1997年、2000年和2004年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CHNS)數據計算和估計上面各變量,分析他們的小時工資差別能被教育年限和經驗、性別解釋的部分,不能被解釋的比重近似地認為是由勞動市場分割和戶籍歧視造成的。我們計算的1997年、2000年和2004年的戶籍折扣系數分別為40.36%、51.43%、58.89%由于篇幅原因,這里不再給出具體計算過程,作者另有文章對此計算結果作詳細闡述。。進而得到調整的預期收入,用PW表示。
三、接受職業教育意愿的影響因素
用各地區考不上高中的初中畢業生接受職業教育的比率來表示職業教育的發展狀況。而接受職業教育的比率的變化主要是由農村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意愿強度決定的。這是由于中職學生絕大多數來自農村。據統計,農村孩子大約占中職在校生學生總數的83%左右。因此,下面我們主要考慮影響農村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因素。
(一)技術工人工資
中職畢業生有希望成為技術崗位的工人,一般能獲得比普通工人較高的工資,這是吸引學生上職專的最大動力。職專畢業后能不能獲得技術崗位,到底能達到怎樣的工資水平,便是影響學生決策的主要因素。在實行雙向選擇就業政策以后,很多中職畢業生成為打工族,不轉戶籍,也不是單位的正式員工,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戶籍歧視和地域歧視。因此,我們在分析中職畢業生預期工資收入時,必須考慮勞動力市場分割程度的影響。據研究,勞動力市場分割程度越低,受到的歧視越少,中職畢業生的預期收入就越高,上中職學校的意愿就越強。
(二)機會成本
我們認為非技術工人工資越低,或者農村務農收入越少,農村學生上中職的意愿就越強。不上高中和中職的初中畢業生是否選擇出外打工,是比較打工和在家務農收入水平后做出的選擇。由于本文的實證分析采用的是分省數據,而當前農民工跨省流動比較普遍,因此各省農民工中非技術工人工資水平難以統計,但農民工都是把打工收入與本地農民純收入作比較的。并且近期出現的民工荒現象說明,非技術工人的收入已與農村務農收入接近。因此我們用各地農村人均純收入來度量上中職的機會成本。
(三)產業勞動生產率
勞動力市場對技工的需求是通過工資變化和崗位數量的變化兩種方式體現出來的。影響崗位數量變化的因素主要有各產業的規模和勞動生產率的變化。
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農村向城市轉移勞動力的先決條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增多,使更多不上高中的農村初中畢業生在家無事可做,為職業學校提供了潛在的生源,并且即使參加農業勞動,也需要一定的技術水平,勢必增強人們接受職業教育的意愿。第二三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普通勞動力的需求量會減少,而技術工人的需求量會增加,這兩種力量共同促使人們增強接受職業教育的意愿。
四、接受職業教育意愿的實證研究
(一)被解釋變量
這里被解釋變量Y為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程度。假設初中畢業生是否參加職業教育是追求收入最大化的理性選擇。如果考不上高中,一般還有以下幾種選擇:接受職業教育、直接去打工或者再復讀初中。我們以不上高中的初中畢業生接受職業教育的比例代表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程度:Y=中職入學人數/(初中畢業生人數―高中入學人數)。本文選取河北、河南、吉林、四川四省所計算的接受職業教育意愿如圖1所示,數據來源于1999―2006年中國統計年鑒和勞動統計年鑒。
圖1 1998―2005年河北、河南、吉林、四川四省接受職業教育的比率變化情況
由圖1可知,從1998年到2001年各省接受中職教育的學生比例有緩慢下降趨勢,近兩年有所回升,但一般仍然在20%到40%之間,處于較低水平。
(二)模型構建與結果分析
1.隨機效應和固定效應檢驗
對于上面分析的變量,選取我國人口數較多和農村人口比重較大的17個省份包括: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四川、陜西。,建立面板數據模型,數據由1999―2006年中國統計年鑒和勞動統計年鑒整理而得。利用Hausman檢驗辨別隨機效應和固定效應。原假設與備擇假設分別為:H0:個體效應與回歸變量無關;H1:個體效應與回歸變量相關。利用Eviews軟件求得Hausman統計量H=5.548,其對應P值為0.236,所以模型存在隨機效應,應該建立隨機效應回歸模型。
2.同質性檢驗
假設各地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意愿受各因素的影響趨勢相同,又由于各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差別較大,并且在數據整理中,均用1998年價格水平作為基期對工資、收入、產值調整為真實值,盡量消除時期因素的影響,一般可采用常系數變截距個體效應模型。我們再進行F檢驗。當假設斜率和截距都變化時,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得此時的殘差平方和S1=0.2102;用同樣的方法分別求得斜率變化而截距不變時的殘差平方和S2=0.5236,斜率和截距都不變時的殘差平方和S3=1.3264。計算F統計量:
其中:PW用來衡量接受職業教育后的預期收入;ER為農村人均純收入,用來衡量接受職業教育的機會成本,而較準確的機會成本應該是農民工中的非技工收入,但是歷年各省農民工收入難以查詢到完整的數據,我們只好利用農民人均純收入來代替,其優缺點在第三部分已分析過;PU為第二三產業勞動生產率,由二三產業的產值之和除以二三產業的從業人員之和而得;PR為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由第一產業的產值除以第一產業的從業人員數而得。
利用Eviews5.1計量軟件,進行常系數變截距個體隨機效應模型估計,結果見表2。
表2 接受職業教育的影響因素分析
接受職業教育比率預期收入對數農民人均收入對數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萬元/人)第二三產業勞動生產率(萬元/人)系數估計0.150.200.38-0.19t檢驗P值0.040.060.00040.0000 調整的R20.65DW值1.49注:數據來源于1999―2006年中國統計年鑒。表中沒有列出常數項的統計結果。
4.結果分析
除了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對數顯著性稍弱外,其他變量在5%的顯著水平上均通過t檢驗。從估計結果來看,預期收入每增加10%,不上高中的初中畢業生接受職業教育的比例會增加1.5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年勞動生產率每提高1千元/人,接受職業教育的比例會增加3.8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農民純收入的系數和二三產業勞動生產率的系數與前文分析的有所不同。農民人均純收入與接受職業教育的比例出現了正向關系,這可能是由于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加提高了人們支付學費的能力,從而使本來交不起學費為生計所迫去打工的學生有機會接受職業教育,而機會成本的作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二三產業勞動生產率沒有出現我們所預計的與接受職業教育的比例的正向關系,這可能是由于我國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存在,造成二三產業沒有快速提高技術工人崗位的動力,而熱衷于雇傭廉價普通勞動力,沒有對普通勞動力產生推力;同時城市下崗工人數量也較多,他們更有能力填補技術崗位的空缺,剛畢業的中職學生由于勞動經驗較少,競爭力較弱,不能順利獲得較好的崗位。廣東統計信息網給出的2005年春季珠三角地區企業招工情況調查分析報告中指出,普通工人供求情況好于技術工人,2005年春季計劃招收的各類人才中,企業管理人員占4.2%,專業技術人員占7.1%,技術工人占21.3%,普通工人占67.4%資料來源:廣東統計信息網,gdstats.省略/tjfx/t20050512_27804.htm。,便是一個證明。相信隨著市場競爭的有序和加劇,二三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對普通勞動力的推力作用和中職學生的拉力作用會表現出來。
五、政策含義
1.合理發展農業,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可以有效減少農業人口,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增加,促使更多的人想成功轉移出去。從前面的統計結果來看,現階段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進而二元對比系數的提高,有助于增加人們接受職業教育的意愿。可見,加大農村的科技投入和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既能使農村產生需轉移的剩余勞動力,又能提高農民收入,為中職學校提供上得起學的潛在生源。
2.減少就業歧視
從統計結果來看,提高農村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比例有兩種方法:一是直接提高城鎮職工的平均工資,但這種方法會擴大整個社會的收入差異,也是難以實施的方法;二是降低市場分割程度,從近期來看,這是一種比較及時和有效的方法。因此,各地要盡快完善勞動力市場的各項政策,消除市場歧視,如果學生預期職業教育會帶來較大收益,就會改變直接出去打工的想法。
3.促進二三產業技術升級,擴大技工需求
當前我國農村仍然有很多剩余勞動力,一些二三產業仍能利用廉價勞動力優勢獲取利潤,這是技工無法受到重視的原因之一。促進各產業技術改造的政策,會與職業教育的發展產生良性互動,職業教育的發展為產業升級提供人力資本,產業升級也會擴大技工的需求量,從而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蔡,都 陽,王美艷. 2001. 戶籍制度與勞動力市場保護[J]. 經濟研究(12).
鄧曲恒. 2007. 城鎮居民與流動人口的收入差異[J]. 中國人口科學(2).
海克曼. 2003. 提升人力資本投資的政策[M]. 曾湘泉 等 譯.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66-79.
黃堯. 2007. 大力發展農村職教服務新農村建設[N]. 中國教育報,03-10.
李芝倩. 2007. 勞動力市場分割下的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模型[J]. 南開經濟研究 (1).
姚先國,賴普清. 2004. 中國勞資關系的城鄉戶籍差異[J]. 經濟研究(7).
BECKER G S. 1962.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alysis[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70(5):9-49.
BIBB, FORM WH. 1997. The effects of industrial, occupational, and sex stratification of wages in blue collar markets[J]. Social forces,55:974-976.
BLINDERA S. 1973. Wage discrimination: reduced form and structural estimates[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8(4):436-455.
MINCER J. 1974. Schooling, experience and earnings[R]. NBER: New York.
OAXACA R. 1973. Malefemale wage differential in urban labor markets[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4(3):693-709.
SCHULTZ T W. 1962. Reflections on investment in men[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LXX(5).
Empirical Research on Economic Factors of Rural Young
People Accept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XIE Zhoulia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 continues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has not increased apparently. This paper uses the data of the Statistic Yearbook of China from 1998 to the present and CHNS Data to build a model of factors that affects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tudies the effects of opportunity costs and income prediction on the acceptenc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conclusion indicates that our country should not only decrease the direct cos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also improve farmer's earnings, develop agriculture rationally, and reduce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so as to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pay the expens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crease their expected earnings, this will realiz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levant policies.
關鍵詞:稅收負擔;稅收結構;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81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6)11-0074-08
一、文獻概覽
傳統的凱恩斯主義觀點認為,稅收對總產出的乘數效應是負的,即對經濟的作用是負向的。而從現代大量研究稅收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文獻來看,不同的研究者研究的結果有所差異,稅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從不顯著到非常大。
Stokely和Rebelo[1]對美國的數據研究表明,稅收改革對于美國的經濟增長率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而且這一結論在理論上是穩健的,實證上也是一致的。類似的國別研究,如Myles[2]對英國的研究,Mendoza等[3]對18個OECD國家的研究,Wang和Yip[4]對臺灣的研究,都表明稅收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不顯著或是非常微弱。Wang和Yip還進一步指出,稅收對于增長無顯著影響的原因,是由于消費稅對于經濟增長的正向影響抵消了要素征稅(factortaxation)對經濟增長的負向影響。
一些學者通過國別研究得出了稅收與經濟增長負相關的結論。Bibbee等[5]利用OECD國家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無論是采用平均稅率、邊際稅率還是平均直接稅率,稅收都與經濟增長呈現出負向的關系。此外,Plosser[6]對OECD國家的研究,Marsden[7]對多國數據資料的研究, Karras[8]對11個OECD國家的研究均表明較高的稅率對于降低產出水平和經濟增長率有著長期的影響。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通過研究得出了稅收促進經濟增長的結論。Capolupo[9]在Barro和Lucas模型的基礎上進行修正,建立新的模型。在他的新模型中,考慮政府投資公共教育從而增加人力資本存量,為了平衡預算政府須對產出征稅。他得出由于征稅是用于生產性的目的,所以促進了經濟的增長的結論。在稅率達到60%―70%之間,稅收促進經濟增長。此外,Uhlig和Yanagawa[10]利用世代交疊內生增長模型的研究, Turnovsky[11]和Capolupo[12]的研究均表明稅收促進經濟增長的正向效應是存在。
學者們在研究稅收負擔和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同時,還進一步地從稅收結構的角度進行分析。國外學者通常是從對資本所得征稅、對勞動所得征稅和對消費征稅的角度進行研究。對于資本稅,學者們的分析比較一致,認為其存在著扭曲效應,降低了經濟增長率。 對于勞動稅,學者們對其是否存在扭曲效應所持觀點有所差異,實證分析的結果也各有不同。對于消費稅,爭論的觀點在于效用函數,如果效用函數不包括閑暇,消費稅被劃為非扭曲性稅收。
格雷納[13]利用數理模型得出結論扭曲性稅收(所得稅)提高稅率意味著對資本收益征收更高的稅收,抑制了私人投資,從而減緩經濟增長,非扭曲性稅收(消費稅和勞動稅)不影響私人資源的配置,對于經濟增長率沒有直接的影響。Zeng和Zhang[14]得出了同樣的研究結果。Milesi-Ferretti和Roubini[15]的研究表明收入稅降低經濟增長率,消費稅對經濟的影響取決于閑暇的定義。在實證研究中,Bleaney等[16]的研究表明消費稅是非扭曲性稅收,利用非扭曲性稅收來為生產性消費融資,能夠促進經濟增長,而扭曲性稅收則降低了經濟增長率。Daveri和Tabellini[23]的研究則表明勞動稅的扭曲效應要大于資本稅和消費稅。
國內很多學者也就我國稅收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李曉芳[17]、馬拴友[18]、馬栓友和于紅霞[19]、李永友[20]等研究的結果表明:我國稅收和經濟增長呈現負向關系 ,稅收負擔對經濟增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但是這些研究都是把我國各個省份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分析,而我國各個省份經濟差異比較大,所以將各個省份作為一個總體來研究稅收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可能有所不妥。本文將利用面板數據分析我國宏觀稅負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同時從所得稅、消費稅和勞動稅的稅收結構角度對稅收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作進一步的分析。
二、理論分析
格雷納[13]模型從所得稅、消費稅和勞動稅三個角度分析稅收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其所指的所得課稅包括了勞動所得和資本所得。本文對格雷納的模型進行修正,分析資本稅、消費稅和勞動稅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經濟由三個部門構成:代表性家庭、代表性企業和政府。代表性家庭的目標是在其預算約束下實現效用貼現流量V最大化:
maxV=∞0e-rtU[C(t)]dt=∞0e-rt[C(t)1-σ-1]/(1-σ)dt (1)
其中,C(t)為消費函數,σ為消費的邊際效用彈性,假定其為常數。r表示不變的時間偏好率。效用函數U(?)是嚴格凹函數,并且U′(?)<0。假定勞動供給無彈性,并標準化為1,這樣所有的變量均為人均指標。家庭的預算約束隨著政府征收的稅收的變化而變化。
假定生產部門由一個從事競爭性活動的企業代表,其生產函數為柯布―道格拉斯函數:
Y(t)=AK(t)1-αG(t)α(2)
Y(t)為宏觀經濟產出總量,A為正常數,K(t)為人均物質資本存量,G(t)為人均公共資本存量,屬于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的公用品。該模型不考慮公共物品的擁擠效應。
假定政府征稅后,一方面用于公共消費Cp(t)和一次總付的轉移支付Tp(t),一方面用于基礎設施投資G(t)和用于投資補貼θK(t)。政府預算保持平衡,T(t)表示在t時期的稅收收入。
在對資本所得征稅的情況下,假定稅率為τ,利用現值漢密爾頓函數的最優化求解可以得到平衡增長率
由于篇幅所限,文中直接給出了最終結果,而將推導過程省略。如有需要,可聯系本文作者。:
C?C=1σ-r+(1-τ1-θ)(1-α)AK-αGα(3)
其中C?為C的增量
利用類似的方法,可以得到在對消費征稅,稅率為τC∈(0,1)時的平衡增長率:
C?C=1σ-r+1-α1-θAK-αGα(4)
和對勞動征稅,稅率為τL時的平衡增長率:
C?C=1σ-r+1-α1-θAK-αGα(5)
由這三種情形下的平衡增長率可以看出,對資本所得征稅將會降低平衡增長率,而對消費征稅和勞動征稅對于平衡增長率沒有直接的影響。本文將首先分析宏觀稅負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然后將資本稅率、勞動稅率和消費率共同引入模型,以分析稅收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三、宏觀稅負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
1.面板數據模型
面板數據模型一般形式為:
yit=αit+β′itxit+μit i=1,2,…N;t=1,2,…T(6)
其中,xit是影響所有橫截面單元的外生變量向量,βit是參數向量,αit代表了截面單元的個體特性,反映了模型中被遺漏的體現個體差異變量的影響,μit是個體時期變量,代表模型中被遺漏的體現隨截面與時序同時變化的因素的影響。下標i代表不同個體,t代表時間。
假定時間序列參數齊性,即參數不隨時間變化,上式可以寫為:
yit=αi+β′ixit+μit(7)
其中αi和βi取值只受到截面單元不同的影響,這是一個變系數模型。在參數不隨時間變化的情況下,截距和斜率又可以有如下兩種假設:
假設1:混合回歸模型,也即截距和斜率在不同的橫截面樣本點上都是相同的,即:
yit=α+β′xit+μit(8)
假設2:變截距模型,也即斜率在不同的橫截面樣本點都是相同的,但截距不同,即:
yit=αi+β′xit+μit(9)
要對模型進行正確的估計,必須對模型的設定進行檢驗。首先檢驗假設1,如果檢驗結果不拒絕假設1,則沒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檢驗;如果拒絕了假設1,就應該檢驗假設2,如果假設2也被拒絕,就采用(7)式表示的變系數模型。
對兩個假設的檢驗是根據F檢驗進行的。檢驗假設1的F統計量為:
F1=(S3-S1)/[(N-1)(K+1)]S1/[NT-N(K+1)]~F[(N-1)(K+1),[NT-N(K+1)]](10)
檢驗假設2的F統計量為:
F2=(S2-S1)/[(N-1)K]S1/[NT-N(K+1)]~F[(N-1)K,NT-N(K+1)](11)
在式(10)和式(11)中,S1、S2和S3分別為采用模型(7)、(9)和(8)時的殘差平方和,N為截面樣本點的個數,T為時序期數,K為自變量的數目。
2.數據來源
樣本區間選擇為1994―2003年,以全國各個省市自治區(以下均簡稱為各省)為研究個體,重慶并入四川省,新疆統計數據由于部分指標無法獲得沒有列入。因此,本文實際包含29個省份的數據資料。
根據本文第二部分的模型,同時考慮到我國省際數據的可得性,結合赫爾姆斯在研究稅收對州個人收入增長的效應時,證明考慮州或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政策有利于研究稅收的效應[21],本文確定我國宏觀稅負和經濟增長的面板數據模型,共包含四個經濟變量:人均GDP增長率(PGDP),宏觀稅負(TAXB),財政支出占當年GDP的比重(G)和人力資本(H)。宏觀稅負采用小口徑稅收負擔,人均GDP增長率由不變價格人均GDP求得。人力資本由于缺乏各省在各個年份不同學歷層次人數統計的詳細資料,因此本文采用劉溶滄和馬拴友[22]的做法,以大中小在校生數與教育水平加權平均表示,H=ENRP+2ENRS+3ENRT,其中ENRP、ENRS、ENRT分別為小學、中學和大學在校生占總人口的比重。
3.實證分析過程
首先比較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經濟帶的宏觀稅負情況(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三大經濟帶中,無論是從平均數、中位數還是最大值來看,我國東部經濟帶的稅收負擔都是最高的,其稅收負擔的最小值略小于其他兩個經濟帶,但從總體來看,我國的東部經濟帶在三大經濟帶中稅收負擔是最重的。從中部和西部經濟帶的宏觀稅負來看,除了最小稅負兩大經濟帶無差別之外,從平均值、中位數和最大值來看,中部經濟帶的稅收負擔比西部經濟帶的稅收負擔低1個百分點左右。所以三大經濟帶中,東部稅收負擔最高,中部稅收負擔平均來看,比西部稅收負擔約低1個百分點。
表1東部、中部和西部經濟帶稅負比較
以中國29個省市1994―2003年的相關數據進行F檢驗,得到F1=1.75,F2=1.74,均大于5%的顯著性水平的相應的臨界值,所以拒絕假設2,即采用變系數模型。這表明中國從1994年稅制改革以來29個省市稅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不一致的,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是顯著的。由于數據較多,本文在此不再列出。為了考察在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地區稅收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接下來本文分別對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稅收與經濟增長進行類似的分析。
表2東部、中部和西部經濟帶模型選取的F檢驗
西部地區采用混合回歸模型,具有西部經濟帶各個省份之間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具有相當的一致性,不同省份差異并不顯著。由西部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西部經濟帶的稅收負擔對經濟增長無顯著的影響。
綜合三個經濟帶回歸分析的結果,我們看出,在三個經濟帶中,東部地區的平均稅收負擔最高,稅收對經濟增長起到了顯著的作用,提高稅收將會降低該經濟帶的經濟增長速度。而在中部經濟帶和西部經濟帶,除極少數省份外,稅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不顯著。這一實證分析的結果再次表明我國各個省份之間差異比較大,將各個省份作為一個總體分析稅收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有所不妥。同時也表明稅收負擔越高,越有可能降低經濟增長速度。
四、稅收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
1.數據來源與指標計算
本部分分析的主要指標是人均GDP增長率(PGDP)、勞動稅率(LATAX)、資本稅率(CATAX)和消費稅率(COTAX)四個指標。人均GDP在利用GDP縮減指數變換為不變價格的人均GDP后,可以求得人均GDP增長率。
勞動稅率由勞動稅收/勞動收入求得,其中勞動收入=勞動報酬+勞動稅收。勞動報酬由各年統計年鑒中各省收入法GDP中的勞動報酬加總得到。1983和1984年兩步利改稅以來,我國對勞動要素的收入征稅主要包括個人所得稅、農牧業稅和社會保險基金。我國農牧業是勞動集約型,資本投入相對較少,因而基本屬于對農民的勞動所得征稅。社會保險基金繳納,國際上一般把社會保障繳款作為稅收和政府收入的一部分,由于它是對勞動工資征收的,因此也屬于對勞動要素收入征稅。
資本稅率由資本稅收/資本收入求得,其中資本收入=營業盈余-國有企業虧損補貼+資本稅收。營業盈余來自歷年統計年鑒各省收入法GDP中的營業盈余加總,國有企業虧損補貼來自財政支出。我國對資本要素征稅的稅種包括: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耕地占用稅、房產稅、車船使用稅、車輛購置稅、牲畜交易稅、契稅、印花稅、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燒油特別稅和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這些稅種主要是對財產、資本或投資征收,稅負主要由資本收入負擔。但是1994年以前的產品稅、增值稅和營業稅等流轉稅并不全部屬于對資本征稅。例如對機器設備和生產資料征收的增值稅屬于對資本要素征稅,而對消費品征稅則屬于對消費支出征稅。因此,本文利用支出法中GDP中最終消費和資本形成總額的比例,將增值稅、1994年以前的產品稅、和1994年稅制改革前的營業稅分為資本稅和消費稅兩部分,改革后的營業稅則作為對資本征稅處理。
消費稅率由消費稅收/最終消費求得,其中最終消費來自支出法GDP。對消費支出征稅也即對購買商品和勞務進行消費時征稅,這些稅種除了來自流轉稅中的部分稅收外,還包括1994年新開征的消費稅、農業特產稅、屠宰稅、筵席稅和1994年稅制改革前的集市交易稅、特別消費稅和鹽稅。
本文分析的數據區間為1985―2003年。所有指標均由《中國統計年鑒》(1986―2003)、《中國稅務年鑒》(1993―2003)和國家稅務總局網站中的稅收統計。
2.數據平穩性檢驗
本文利用ADF檢驗來檢驗數據的平穩性。首先觀察變量的時序圖,如果序列表現有趨勢變動(確定的或隨機的),則序列回歸中應既有常數項又有趨勢項。如果序列沒有表現任何趨勢且有非零均值,回歸中應僅有常數項。如果序列在零均值波動,檢驗回歸中應既不含有常數項又不含有趨勢項。其次采用AIC 準則與SC準則,在保證殘差項不相關的前提下,選擇AIC值和SC值同時為最小時的滯后長度作為最佳滯后長度。具體檢驗結果見表6。
表6實際經濟變量時間序列的單位根檢驗結果
由表6的單位根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各個變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均是非平穩的時間序列,而它們的一階差分序列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均是平穩序列。因此,通過檢驗可判斷各個變量均為一階單整I(1)。
3.稅收結構與經濟增長協整回歸分析
由于各個變量均為一階單整,所以它們之間可能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即協整關系。下面本文利用E-G兩步法檢驗人均GDP增長率與勞動稅率、資本稅率和消費稅率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考慮到本文數據期有限,本部分的回歸模型不再考慮財政支出和人力資本變量。模型建立后的RESET檢驗表明本文所使用的模型是正確的。
,回歸結果如下:
PGDP=18.67-1.435CATAX+3.119COTAX-0.072LATAX
(-3.4419) (2.2670)(-0.1136)―t值
R2=0.58, Adj R2=0.50,F=7.00, DW=1.53,JB=1.08(0.58)WHITE=0.60(0.73),
LM(1)=0.91(0.36),LM(2)=0.49(0.62),ARCH(1)=0.00(0.99),ARCH(2)=0.50(0.61),
RESET(1)=0.14(0.72),RESET(2)=0.68(0.53)
對模型的殘差項進行ADF檢驗,采用無常數項和漂移項的形式,根據AIC 準則和SC 準則,確定最優滯后階數為0,檢驗統計量為-3.2396,檢驗結果表明該模型的殘差項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是平穩的。因此檢驗的結果表明人均GDP增長率與勞動稅率、資本稅率和消費稅率之間不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而且從上面各種診斷檢驗統計量來看,殘差的正態性檢驗JB檢驗的結果表明殘差服從正態分布。1階和2階的拉格朗日乘數檢驗LM(1)和LM(2)的結果表明不存在序列相關。1階和2階的自回歸條件異方差檢驗ARCH(1)和ARCH(2)的結果表明序列不存在自回歸條件異方差。1階和2階模型設定誤差的檢驗RESET(1)和RESET(2)的結果表明模型形式正確。檢驗統計量的p值在括號中給出。
回歸的結果表明我國對資本征稅顯著地降低了人均GDP增長率,不利于經濟的增長。對于消費征稅能夠顯著地提高人均GDP增長率,有利于經濟的增長。而對于勞動征稅對人均GDP增長率沒有顯著的作用,對經濟增長無顯著的影響。這一實證分析的結果與格雷納[13]修正模型的數理分析結果一致。
五、實證分析的結論及其政策含義
本文在對格雷納模型修正的基礎上,運用面板數據分析的方法分析我國宏觀稅負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分析的結果表明東部經濟帶平均宏觀稅負較高,對經濟增長的抑制作用比較顯著,而中部經濟帶和西部經濟帶宏觀稅負低于東部經濟帶,其稅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不顯著。接下來本文進一步分析稅收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協整回歸的結果表明我國對資本征稅顯著地降低了人均GDP增長率,不利于經濟增長。對勞動征稅對人均GDP增長率沒有顯著的影響,對消費征稅則顯著地提高了人均GDP增長率,有利于經濟的增長。
我國大部分學者的觀點是我國總體稅負是不利于經濟增長的,本文運用面板數據分析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更詳細的研究,發現對不同的省份,結論是有所不同的。同時稅收結構與經濟增長的分析結論也給我們開辟了新的視角,對于當前的稅收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目前我國的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來看,尤其是從東部經濟帶所表現出來的二者之間的關系來看,我國應該控制稅收負擔水平。但是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尚不具備減稅的條件。但是既不增加稅負,又不降低稅負,并不等于稅收政策無所作為。我國目前在稅收政策上的操作思路應該是有增有減的結構性稅收政策調整。在稅基的選擇上,我國應該盡量選擇以消費支出和勞動收入為稅基,加強對勞動收入和消費支出的征稅,尤其是要加強對于高檔消費品和高檔娛樂場所消費的征稅,加強對高收入者的征稅,降低或減免對百姓生活必需品所征的消費稅,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稅收負擔。同時適當地減免或降低資本所得稅,盡快將生產性增值稅轉變為消費型增值稅,實行更快的加速折舊制度,促進企業的投資,從而促進經濟的增長。
從西部經濟帶稅收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來看,在我國西部大開發的過程中,降低平均稅負的稅收優惠政策對于促進經濟增長的效果可能會不顯著。因此對于西部大開發中如何發揮稅收政策的效果需要作細致的規劃,尤其是結構上的規劃,同時應該注重實行其他方面的配套措施,以促進西部經濟帶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Stokey, Nancy and Sergio Rebelo.Growth Effects of Flat-Rate Tax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5, vol.103 (June), pp519-550.
[2] Myles Gareth D.Tax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Fiscal Studies,2000,vol.21, no.1: 141-168.
[3] Mendoza, E., Milesi-Ferretti, G.M.and Asea, P. On the ineffectiveness of tax policy in altering long-run growth: Harbergers superneutrality conjecture,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7,vol.66, pp.99-126.
[4] Wang ping and Chong K Yip.Tax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Case of Taiwan,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1992, vol 51: 317-332.
[5] Bibbee Alexandra, Leibfritz Willi and Thornton John.Taxa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OECD 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s, 1997, No.176.
[6] Plosser, C.‘The search for growth, in Policies for Long Run Growth, symposium series, 1993Kansas City: Federal Reserve of Kansas City.
[7] Marsden Kenth, Links between Taxes and Economic Growth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World Banking Working paper, No.605, 1983.
[8] Karras Georgios.Taxes and Growth: Testing the Neoclassical and Endogenous Growth Models,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1999, Vol.17, pp177-188.
[9] Capolupo, R.Output Taxation, Human Capital and Growth, The Manchester School, 2000, Vol.68, pp166-183.
[10] Uhlig Harald and Yanagawa Noriyuki.Increasing the Capital Income Tax may Lead to Faster Growth,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6, Vol.40, pp1521-1540.
[11] Turnovsky.Fiscal Policy, Growth and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in a Small Open Econom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6, Vol.40, pp41-66.
[12] Capolupo, R.Endogenous Growth with Public Provision of Education, working paper 1996, No.38, University of York.
[13] 格雷納.財政政策與經濟增長[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113-134.
[14] Zeng Jinli and Zhang Jie.Long-run Growth Effects of Taxation in a non-scale Growth Model with Innovation,2001, Working Paper No.0104,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Forthcoming in the Economics Letter.
[15] Milesi-Ferretti Gian and Roubini Nouriel.Growth Effects of Income and Consumption Taxe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98, Vol.30, No.4, pp721-745.
[16] Bleaney Michael, Gemmell Norman and Kneller Richard.Testing the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Public Expenditure, Taxation, and Growth over the Long Run,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1, Vol.34, No.1 pp36-57.
[17] 李曉芳,高鐵梅,梁云芳.稅收和政府支出政策對產出動態沖擊效應的計量分析[J].財貿經濟,2005,(2):32-39.
[18] 馬栓友.稅收結構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兼論我國的最優直接稅/間接稅結構[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1,(7):15-20.
[19] 馬栓友,于紅霞.地方稅與區域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論西部大開發的稅收政策取向[J].管理世界,2003,(5):36-59.
[20] 李永友.我國稅收負擔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經驗分析[J].財經研究,2004,(12):53-65.
[21] 馬栓友.稅收結構與經濟增長[J].稅務與經濟,2002,(1).
[22] 劉溶滄,馬拴友.赤字、國債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兼評積極財政政策是否有擠出效應[J].經濟研究,2001,(2).
[23] Daveri Francesco and Tabellini Guido.Unemployment, Growth and Taxation in Industrial Countries, IGIER (Innocenzo Gasparini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 Bocconi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1997, No.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