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超聲醫學發展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現代影像醫學的飛速發展,使得醫學影像新設備、新技術和新知識層出不窮,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新的臨床需要,為此提出了新的教學方法并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摸索。超聲醫學是醫學影像學的一個分支專業,它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又由于醫學實踐本身的復雜性、獨特性及組織臟器疾病的廣泛性等特征,決定了它是一種對綜合素質和動手能力要求很高的專業技術,這就意味著超聲醫學專業必須十分重視實踐。
一、現代超聲醫學發展趨勢
影像醫學的發展史可追溯至1895年,經過一個多世紀,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發展成一個強大的體系,其中超聲醫學的發展足以讓醫學界為之目眩,其診斷已從形態學邁向臨床治療,超聲介入治療正與腫瘤、微創治療、生殖醫學、外科不斷融合發展,使其在未來的醫療服務體系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1]。超聲醫學已成為集診斷治療為一體的學科,與臨床越來越緊密的聯系在一起。
二、超聲醫學教學改革的探索
超聲醫學從上世紀70年代進入國內,理論、臨床實踐均處于求知、摸索階段。近30年,國內臨床超聲診斷水平已逐漸趕上國際先進水平,但高等醫學院校培養超聲專業學生的教學模式遠遠落后于國外知名醫學院校。目前國內仍沿襲傳統教學模式:先上理論課,后實習。書本中對一種疾病的圖像特征描述均為文字形式,此種根據形態學改變對疾病診斷及鑒別診斷靠枯燥、單一的理論文字描述對超聲專業學生來說非常抽象,難以理解,出現了動起手來探查不到正常臟器,而認知正常臟器的形態更無從談起的結果。通過多年的超聲教學實踐,深感原有的教學內容和手段已經不能滿足新形勢下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當代世界的醫學教育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教材不斷更新,在總學時增加不多,而內容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對于超聲專業學生教學模式改革即:優先進行課間實習并增加實踐課學時,后上理論課并減少理論課學時勢在必行。
三、超聲專業課間實習優先理論的實踐
(一)轉變教學觀念,改善教學模式
1.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及興趣,優先開設實習課
超聲醫學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較多的實踐機會,為此應調整課程設置,加強臨床實踐環節的教學,優先開設實習課,運用多看圖像和親自操作等方式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各種圖像在腦海中留下清晰的印象,便于學生記憶,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及興趣,改變以往學生從抽象思維到形象思維的方式,具體來說就是幫助學生以動態實時的觀察組織臟器的形態 為基礎,優先掌握形象思維,經過概括后形成解剖和病理的概念,再結合臨床資料分析判斷,推測出屬于哪些疾病的可能性,從而對抽象思維的理論內容“豁然開朗”。這樣就摒棄延用了幾十年的教學模式所有的弊端,即學生從未接觸過各組織臟器正常超聲圖形特征,就強硬接受其圖像特征的理論描述,而且單靠教師在課堂乏味、陳舊古板的滿堂灌的理論講述,放映的幻燈也是靜態圖片,使得學生腦子里一片混亂,肝脾不分,看圖片也是‘云山霧罩’,由此使學生逐漸失去學習興趣,甚至產生抵觸情緒,覺得超聲太難學、難懂、難鑒別。由于對各組織臟器正常、異常超聲圖像特征的無法想象、不理解,學生光靠死記硬背應付考試,考試一結束,一腦子理論全忘光,動起手來探查患者出現零圖像。
2.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和思維能力
超聲醫學強調的是實時、連續、多切面及動態觀察疾病的超聲影像學表現,超聲圖像的顯示具有多種方式,我們在日常臨床工作中積累了上百例常見病、多發病和一些疑難疾病的寶貴超聲影像及其相關醫學資料,為建立超聲醫學多媒體圖片庫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礎,使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有了有武之地。建立健全超聲基本技能操作影像庫及超聲基本技能操作影像示范教材迫在眉睫,通過教研室及超聲技能實驗中心對全身各組織、臟器進行超聲影像動態采集,后期編制,建立動態影像數據庫,讓學生認知動態影像;根據采集的技能操作影像,與國內各高校專家研究討論、統一標準、統一操作規范,編制相應的影像示范教材。這樣就形成了圖像清晰,影像直觀生動,圖文聲像并茂的多媒體界面,從視聽多種感官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影像庫以疾病名稱、超聲特征、組織器官等關鍵詞分別分類,具備檢索功能,附有患者的一般情況、臨床表現等數據,輔以文字、聲音、動畫注釋。同時創建超聲醫學技能操作網絡教學平臺,充實網站材料,建立學院教學管理部門―教研室―科室三級聯系網。與國內知名院校及醫院構建聯合平臺,遠程協助,資源共享。培養學生充分利用網站教學資源,與教師教學互動。
(二)注重相關學科知識的掌握
超聲醫學專業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多學科知識的綜合。在實際的醫療工作中,每一個患者正確診斷都牽涉到各方面的醫學知識,對多學科信息的綜合分析、融合貫通,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集思廣益、開拓思路,進而得出正確結論,都是對醫生的基本要求。所以單純掌握醫學專業知識已不能適應21世紀對高素質醫學人才發展的需要,也很難躋身于國際醫學人才的競爭,為此,應在醫學實踐上有豐厚的知識底蘊的后勁。
(三)加強科研素質培養
超聲醫學專業培養的超聲醫師既是該專業臨床工作的骨干力量,也是超聲醫學科研的生力軍[2],因此要在教學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和科研能力,這也是以往教學中的薄弱環節,要扭轉這種局面,學校、教研室和教師應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對學生科研素質的培養,可以專題講座的形式向學生介紹本學科的前沿知識、先進成果和發展動態,開拓學生視野,循序漸進地激發其科研創新意識和科研興趣[3]。
(四)培養專業的教師隊伍,加強教師素質的提高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引導者、啟發者,是素質教育的具體實施者,教師綜合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發展,故素質高、專業性強的教師隊伍建設是不容忽視的問題,超聲醫學發展迅速,知識積累多,更新周期短,良好的思想品質、先進的教學理念,廣博的人文知識和深厚的專業素養是教師必備的素質,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學習、進取,緊跟本學科發展前沿,將新技術、新知識不斷溶入教學,善于獲取新知識,更新知識結構,不斷改革教學方法,不斷通過多渠道、多形式來提高自身素質的修養,在教育實踐中不斷發展自我,完善自我,跟上現代教育時代的步伐。
現代醫學的發展使影像醫學進入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對超聲專業的教學模式及學生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這種教學模式的改變,站在發展的角度,從學校培養學生的近期和遠期效果綜合審視,傳統的教學模式已落后于時代,超聲專業課間實習優先的教學模式改革正等待實踐的檢驗。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廳資助項目(L2010323)
[參考文獻]
[1]王萍.臨床醫學專業超聲醫學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現代醫用影像學,2004,13(6):274-276.
[2]張萍.關于超聲醫學教學中素質教育的思考,現代醫藥衛生,2006,22(14):2247-2248.
[關鍵詞]微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術;白內障;研究進展
微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術標志著白內障手術已經從傳統的復明手術想現代屈光白內障手術的轉變。其因為最大限度的縮小了手術的切口,并且術后視力功能恢復良好受到了眼科醫師及白內障患者的青睞。微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可分為雙軸以及同軸微切口,雙軸
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切口小于1.4mm,單軸切口小于2.2mm。具有相當高的臨床價值。本文對微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術的臨床研究進展進行探討,現綜訴如下。
1微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的發展史[1-3]
上世紀60年代,超聲乳化術最先被Charles Kelman引入白內障治療中,他們超聲震蕩作用將渾濁晶狀體乳化,并使用物理作用吸除。上世紀70年代,Kelman將超聲乳化儀進行了改進并測試,標志著其正式進入臨床,為白內障病人服務,當時技術,手術切口約3mm。同年代雙手雙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術也被開發并使用,其手術過程為:在角膜上作兩個切口,一個為主切口,一個為側切口,將不帶套管的超聲乳化針頭由主切口深入,從側切口伸入灌注針頭,并雙手操作去掉晶狀體。在上個世紀90年代,0.9mm切口的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被Agarwar首次完成,這標志著雙手法微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術的正式誕生。經過不斷的發展,直到2001年,Olson完成了1.0mm雙手超聲乳化術,其采用軟件使超聲乳化儀的冷超聲功能進一步增強。2007年,博士倫公司研制的最新超聲乳化儀Stellaris問世,該儀器可以通過1.8mm切口,完成同軸超聲乳化摘除。
2微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對角膜散光影響[4、5]
散光主要是指平行光線在通過眼球折射后,所形成的影像,并不是一個焦點,而是在空間內不同位置最小彌散圓和兩條焦線的屈光狀態。透明角膜的手術源性散光(SIA)主要是指因手術本身因素造成的角膜屈光狀態改變。SIA是一種在白內障手術后最為常見的并發癥,是一種影響術后視力的危險因索,影響因素為手術切口寬度、長度、形狀、位置、縫線的數目和性質、結扎松緊度、術后用藥和結締組織增生等,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切口位置和長度,它們是造成手術源性角膜散光的重要因素。
2.1角膜手術源性散光的分析方法
角膜SIA分析方法有4種,主要包括簡單法、坐標法、正弦定律及余弦定律和矢量分析法。簡單法是將散光軸位和散光度數分別進行統計學分析,計算方法簡單,但結果的準確性較差;坐標法使用較少;正弦定律及余弦定律相對比較,使用較多[6];矢量分析法是將散光軸位和散光度數的變化分析,結果可靠性高,但相對比較,計算麻煩,需要采用統計學軟件進行計算,是目前最常使用的分析方法,是目前最為常用的方法。
2.2透明角膜切口長度對于角膜散光影響
2.2.1同軸超聲乳化術不同的切口長度對角膜散光影響[7、8]
據2008年相關文獻報道,晶狀體核硬度2-4級的白內障患者,在采用1.6-1.8mm透明角膜微切口同軸白內障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手術后,觀察術后3mo的情況,未發現角膜散光,散光軸也未發生變化。據2009年相關文獻報道,采取2.2mm透明角膜微切口同軸白內障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手術與采取3. 0mm傳統透明角膜同軸小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手術進行比較分析,采用矢量分析法進行分析,分析后可發現通過減小透明角膜的切口,可明顯減少SIA的發生。據2010年相關文獻報道,采取1.8mm微切日口和2.75mm小切口透明角膜同軸白內障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手術治療,比較兩種切口術后lmo結果,可發現采取1.8mm透明角膜微切口同軸白內障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手術治療,可穩定角膜生物學形態。
2.2.2同軸和雙軸超聲乳化術切口長度對角膜散光影響[9]
經國內外研究發現,透明角膜的切口越小,角膜SIA發生幾率就越小,角膜形態改變就越小。當切口
3微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對術后視力的影響
3.1同軸微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對術后視力影響
經相關文獻報道[10],對透明角膜1.6mm微切口與2.8mm同軸白內障超聲乳化兩種手術方式的結果進行比較,術后第1周和第8周兩組在術后矯正視力比較,微切口略優于傳統組,差異無顯著性,無統計學意義。對透明角膜采取1.8mm和2.2mm微切口同軸白內障超聲乳化的結果對比,兩組在術后最佳矯正視力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無統計學意義。
3.2同軸和雙軸微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對術后視力的影響
根據大量文獻報道,雙軸微切口超聲乳化術較之同軸微切口超聲乳化術對患者視力提升有更大幫助。在現代技術條件的支持下,手術切口已經進一步減小,術后最佳矯正視力之間相比,差異無顯著性。其具體優勢體現在達到最佳較正視力的時間更短,即術后視力恢復更快。
參考文獻
[1] 車敬斌,趙剛平,余建洪等.微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術的臨床研究進展[J].國際眼科雜志,2012,12(2):257-259.
[1] Li YJ,Kim HJ,Joo CK et al.Early changes in corneal edema following torsional phacoemulsification using 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d Scheimpflug photography.[J].Japa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2011,55(3):196-204.
[3] 馬應,趙軍民.同軸微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術與雙手微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術臨床對比觀察[J].安徽醫藥,2011,15(6):740-742.
[4] 宋強,盧林德,吳尚國等.5.5mm無縫線透明角膜緣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術的安全性探討[J].微創醫學,2009,4(3):230-232.
[5] 毛祖紅,張廣斌,陳偉等.雙手微小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術術后視覺質量分析[J].國際眼科雜志,2008,8(7):1373-1374.
[6] 李婧,趙曉輝,邢怡橋等.雙手微小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術治療硅油填充眼并發性白內障[J].國際眼科雜志,2009,9(2):289-291.
[7] 楊軍,張紅,田芳等.2.2mm與1.8mm透明角膜切口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后角膜散光的對比研究[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2,30(3):273-276
[8] 張鐵民,郭立濤,董微麗等.改良撕囊方法在白色白內障超聲乳化術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0,28(8):894-896.
關鍵詞:臨床醫學;近現展史;臨床應用技術;臨床思考
前言
在已經過去的近一個世紀里,醫學飛速發展,取得了無比輝煌的成就,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日益健康長壽,同時也更期待一個逐步消滅各種疾病的美好時代的來臨。與此同時作為與病患直接接觸的現代臨床醫學已成為探索生命奧秘、防治疾病、緩解病痛以及促進社會和諧的綜合體系。
1.臨床醫學發展史
1.1臨床醫學理論發展進程
要想深刻理解臨床醫學的現狀,首先需要大致了解臨床醫學的近展史。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臨床醫學相關的巨大變革是生物醫學科學和醫療技術突飛猛進的重要成果。現代臨床醫學發展的顯著標志則形成于19世紀后期,此時建立了一批以生物醫學為基礎的學科,如細胞病理學、遺傳基因學、實驗生理學等。
1.2臨床醫學技術發展進程
(1)外科技術突飛猛進
而臨床醫學的一個重要應用--在20世紀初攻克了幾種困擾外科手術的難關后,外科技術開始突飛猛進。同時帶動了臨床醫學的飛速進步。在20世紀后期,外科因感染、失血等問題的解決取得了質的飛躍。其中標志性事件有,1944年,美國的布雷洛克和托馬斯經過多年的準備和研究,對一個已經生命垂危的“藍嬰”女孩成功實施了心臟外科手術。1960年,主動脈-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和心臟移植業已成型,技術日趨成熟。1954年全球第一例腎器移植手術的成功開啟了器官移植的全新時代。
(2)細胞生物學等學科建立
20世紀中葉以后,細胞生物、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科的建立,使人們能夠以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觀察人類和疾病本身,這極大推動了臨床醫學的發展,為如腫瘤、遺傳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1.3基因工程的建立與應用
(1)基因工程的建立
上世紀另一重要里程碑就是基因工程的確立和發展。為新藥物、新療法和新技術的誕生鋪就了一條全新的道路。1985年美國科學家率先提出了人類基因組計劃。基本了破譯人類遺傳信息。
(2)基因工程的應用
80年代基因工程就開始用于治療各種疾病,如:英國倫敦大學的醫學哲學博士阿密特等人研究發現基因治療對B型血友病有一定效果效。
2.臨床醫學現狀
2.1與各門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
現代臨床醫學技術發展與醫學與各門自然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密不可分。在20世紀,人們想到醫院時首先想到的是各種各樣先進精密的醫學器械,繁雜的檢驗,而不是過去的穿白大褂的醫生護士和針劑藥品。近幾十年來臨床醫學開始應用的X射線、二維超聲、血管動脈造影、CT掃描、磁共振(MRI)、核醫學顯像、內鏡技術等,使診斷結果的各項標準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臨床診斷變得越來越精確、標準、動態。介入治療、放射治療的進步,微創外科使得許多疾病的治療取得了顯著進步。
2.2藥物學迅猛發展
同時,藥物學的迅猛發展也成為臨床治療進步的中流砥柱。在此我們必須一提的是祖國的精萃—中藥學。在2015年10月5日,諾貝爾獎評選委員為中國人民帶來了一個巨大的驚喜。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屠呦呦對青蒿素研究40余年如一日,,終于迎來了巨大的成功。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進入21世紀,基因組學、生物學及納米技術被廣泛運用在中藥研究中,輝煌指日可待。中醫藥有不同于世界其他醫學的獨特之處,而中國醫藥學要有更大的發展,需要搭上世界科技這艘大船,運用現代科學的一切先進手段進行研究和發展,使祖國的這塊瑰寶放射出更加絢爛的光彩,造福于人類。
3.關于臨床醫學的深入思考
3.1清晰臨床醫學的最終意義
臨床醫學的終極意義在于治病救人,時代在進步,技術在發展,臨床醫學面臨的問題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3.2臨床醫學現在面臨的問題
(1)主要疾病的變化
在20世紀中后期,由于各種主觀與客觀因素,各種慢性病、職業病逐漸成為人類健康最大的威脅。雖然慢性病與職業病的防治目前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但人類對這類疾病已經有了較深刻的認識,明確了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是多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除了生物學因素外,還與人的生活方式、行為活動、環境污染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現在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目前已進入慢性病、生活方式病、現代文明病或各種職業病時代。為了適應這種變化,醫學界晰的定位與思考。
(2)醫學技術進展緩慢
醫學技術進展相當緩慢,醫生與學者憑借有限的藥物,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竭盡全力解決病。
(3)人群對醫學產生不現實的依賴性
在21世紀,這種局面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醫學掌握了控制疾病的武器,而且對操縱生命的密碼有了最基本的認知。現代醫學在為增強人類健康交付越來越多的好處的同時,許多棘手的問題也隨之而至。人們陷入了一種人類萬能的不切實際幻想中:醫院萬能,醫生萬能。先進的技術、高效的藥物,克隆技術,移植技術等等,使人們產生了一種沒有什么疾病是無法治愈的錯覺。其實,我們心里都清楚很多所謂的治療只是延緩死亡的過程。單就治療而言,這一過程對病患本身而言也許只是痛苦的延長,對病患家庭和社會而言則是沉重的經濟負擔,這種做法越來越受到社會的質疑與批評。
3.3在質疑中前行
努力尋找高精尖技術與藥物與適宜的技術與藥物之間的平衡點;了解病患心理傾向與治療疾病之間的矛盾,是現代臨床醫學與社會需要共同面對并聯手解決的問題。
4.結論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發展必然伴隨著懷疑,發展要在質疑中成長,在批評中尋找方向。上個世紀醫學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前路依然渺茫,醫學何去何從始終是盤桓在我們心頭的難題。本文希望通過指出醫學的困境,撥開迷霧,共同探討醫學發展的必經之路,使我們能夠更清晰地闡述臨床醫學的目的所在,不忘初心。
參考文獻:
[1]陳抗生.香港中醫藥的現狀與展望[J].世界中醫藥,2007(03).
[2]白一,龔云輝,劉希婧,周容.臨床醫學專業八年制醫學教育的現狀[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14(02).
【關鍵詞】醫學影像技術
醫學影像技術主要是應用工程學的概念及方法,并基于工程學原理發展起來的一種技術,其實醫學影像技術還是醫學物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用物理學的概念和方法及物理原理發展起來的先進技術手段。醫學影像信息包括傳統X線、CT、MRI、超聲、同位素、電子內窺鏡和手術攝影等影像信息。它們是窺測人體內部各組織,臟器的形態,功能及診斷疾病的重要方法。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以膠片為主要方式的顯示、存儲、傳遞X-ray攝像技術已不能滿足臨床診斷和治療發展的需求,醫療設備的數字化要求日益強烈,全數字化放射學、圖像導引和遠程放射醫學將是放射醫學影像發展的必然趨勢。
1 傳統攝影技術在摸索中進行
1.1 計算機X線攝影
X射線是發展最早的圖像裝置。它在醫學上的應用使醫生能觀察到人體內部結構,這為醫生進行疾病診斷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1895年后的幾十年中,X射線攝影技術有不少的發展,包括使用影像增強管、增感屏、旋轉陽極X射線管及斷層攝影等。但是,由于這種常規X射線成像技術是將三維人體結構顯示在二維平面上,加之其對軟組織的診斷能力差,使整個成像系統的性能受到限制。從50年代開始,醫學成像技術進入一個革命性的發展時期,新的成像系統相繼出現。70年代早期,由于計算機斷層技術的出現使飛速發展的醫學成像技術達到了一個高峰。到整個80年代,除了X射線以外,超聲、磁共振、單光子、正電子等的斷層成像技術和系統大量出現。這些方法各有所長,互相補充,能為醫生做出確切診斷,提供愈來愈詳細和精確的信息。在醫院全部圖像中X射線圖像占80%,是目前醫院圖像的主要來源。在本世紀50年代以前,X射線機的結構簡單,圖像分辨率也較低。在50年代以后, 分辨率與清晰度得到了改善,而病人受照射劑量卻減小了。時至今日,各種專用X射線機不斷出現,X光電視設備正在逐步代替常規的X射線透視設備,它既減輕了醫務人員的勞動強度,降低了病人的X線劑量;又為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的應用創造了條件。隨著計算機的發展數字成像技術越來越廣泛地代替傳統的屏片攝影現階段,用于數字攝影的探測系統有以下幾種: (1)存儲熒光體增感屏[計算機X射線攝影系統(computer Radiography.CR)]。
(2)硒鼓探測器。(3)以電荷耦合技術(charge Coupled Derices.CCD)為基礎的探測器 。(4)平板探測器(Flat panel Detector)a:直接轉換(非晶體硒)b:非直接轉換(閃爍晶體)。這些系統實現了自動化、遙控化和明室化,減少了操作者的輻射損傷。
1.2 X-CT
CT的問世被公認為倫琴發現X射線以來的重大突破,因為他標志了醫學影像設備與計算機相結合的里程碑。這種技術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所謂“先到斷層成像”(FAT),另一種模式是“光子遷移成像”(PMI)。
1.3 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現稱為磁共振成像。它無放射線損害,無骨性偽影,能多方面、多參數成像,有高度的軟組織分辨能力,不需使用對比劑即可顯示血管結構等獨特的優點。
1.4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它是利用計算機系統將造影部位注射造影劑的透視影像轉換成數字形式貯存于記憶盤中,稱作蒙片。然后將注入造影劑后的造影區的透視影像也轉換成數字,并減去蒙片的數字,將剩余數字再轉換成圖像,即成為除去了注射造影劑前透視圖像上所見的骨骼和軟組織影像,剩下的只是清晰的純血管造影像。
2 數字化攝影技術
數字X射線攝影的成像技術包括成像板技術、平行板檢測技術和采用電荷耦合器或CMOS器件以及線掃描等技術。成像板技術是代替傳統的膠片增感屏來照相,然后記錄于膠片的一種方法。平行板檢測技術又可分為直接和間接兩種結構類型。直接FPT結構主要是由非品硒和薄膜半導體陣列構成的平板檢測器。間接FPT結構主要是由閃爍體或熒光體層加具有光電二極管作用的非品硅層在加TFT陣列構成的平板檢測器。電荷耦合器或CMOS器件以及線掃描等技術結構上包括可見光轉換屏,光學系統和CCD或CMOS。
3 成像的快捷閱讀
由于成像方法的改進,除了在成像質量方面有明顯提高外,圖像數量也急劇增加。例如隨著多層CT的問世,每次CT檢查的圖像可多達千幅以上,因此,無法想象用傳統方法能讀取這些圖像中蘊含的動態信息。這時在顯示器上進行的“軟閱讀”正在逐漸顯示出其無可比擬的優越性。軟拷貝閱讀是指在工作站圖像顯示屏上觀察影像,就X線攝影而言這種閱讀方式能充分利用數字影像大得多的動態范圍,獲取豐富的診斷信息。
4 PACS的廣闊發展空間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現有醫學影像設備延續了幾十年的數據采集和成像方式,已經遠遠無法滿足現代醫學的發展和臨床醫生的需求。PACS系統應運而生。PACS系統是圖像的存儲、傳輸和通訊系統,主要應用于醫學影像圖像和病人信息的實時采集、處理、存儲、傳輸,并且可以與醫院的醫院信息管理系統放射信息管理系統等系統相連,實現整個醫院的無膠片化、無紙化和資源共享,還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實現遠程會診,或國際間的信息交流。PACS系統的產生標志著網絡影像學和無膠片時代的到來。完整的PACS系統應包含影像采集系統,數據的存儲、管理,數據傳輸系統,影像的分析和處理系統。數據采集系統是整個PACS系統的核心,是決定系統質量的關鍵部分,可將各種不同成像系統生成的圖象采入計算機網絡。由于醫學圖像的數據量非常大,數據存儲方法的選擇至關重要。光盤塔、磁帶庫、磁盤陳列等都是目前較好的存儲方法。數據傳輸主要用于院內的急救、會診,還有可以通過互聯網、微波等技術,以數據的遠距離傳輸,實現遠程診斷。影像的分析和處理系統是臨床醫生、放射科醫生直接使用的工具,它的功能和質量對于醫生利用臨床影像資源的效率起了決定作用。綜上所述,PACS技術可分為三個階段,(1)用戶查找數據庫;(2)數據查找設備;(3)圖像信息與文本信息主動尋找用戶。
5 技術----分子影像
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飛速發展,在今天已具有顯微分辨能力,其可視范圍已擴展至細胞、分子水平,從而改變了傳統醫學影像學只能顯示解剖學及病理學改變的形態顯像能力。由于與分子生物學等基礎學科相互交叉融合,奠定了分子影像學的物質基礎。Weissleder氏于1999年提出了分子影像學的概念:活體狀態下在細胞及分子水平應用影像學對生物過程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
分子成像的出現,為新的醫學影像時代到來帶來曙光。基因表達、治療則為徹底治愈某些疾病提供可能,因此目前全世界都在致力于研究、開創分子影像與基因治療,這就是21世紀的影像學。 新的醫學影像的觀察要超出目前的解剖學、病理學概念,要深入到組織的分子、原子中去。其關鍵是借助神奇的探針--即分子探針。到目前為止,分子影像學的成像技術主要包括MRI、核醫學及光學成像技術。一些有識之士認為;由于診治兼備的介入放射學已深入至分子生物學的層面,因此,分子影像學應包括分子水平的介入放射學研究。
6 學科的交叉結合
交叉學科、邊緣學科是當今科學發展的趨勢。影像技術學最鄰近的學科應為影像診斷學。前者致力于解決信息的獲取、存儲、傳輸、管理及研發新的技術方法;后者則將信息與知識、經驗結合,著重于信息的內容,根據影像做出正常解剖結構的辨認及病變的診斷。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依托。所以,影像技術學的發展離不開影像診斷學更密切地溝通與結合將為提高、拓展原有成像方式及開辟新的成像方式做出有益的貢獻。醫用影像診斷裝置用于詳細地觀察人體內部各器官的結構,找出病灶的位置毫克大小,有的還可以進行器
官功能的判斷 。還有醫用影像診斷裝備情況,已成了衡量醫院現代化水平的標志。
7 淺談醫學影像技術的下一個熱點
醫療保健事業在經濟上的窘迫使得90年代以來,成為一個沒有大規模推廣一種新的影像技術的、相對沉寂的時期,延續了一些現有影像技術的發展,使得他們中至今還沒有一種影像技術能對影像學產生巨大的影響。隨著科技的發展,最近逐漸發展起來的一批有希望的影像技術。如:磁共振譜(MRS),正電子發射成像(PET)單光子發射成像(SPECT),阻抗成像(EIT)和光學成像(OCT或NRI)。他們有可能很快成為大規模應用的影像技術,將為腦、肺、及其他部位的成像提供新的信息。
7.1 磁源成像
人體體內細胞膜內外的離子運動可形成生物電流。這種生物電流可產生磁現象,檢測心臟或腦的生物電流產生的磁場可以得到心磁圖或腦磁圖。這類磁現象可反映出電子活動發生的深度,攜帶有人體組織和器官的大量信息。
7.2 PET和SPECT
單光子發射成像(SPECT)和正電子成像(PET)是核醫學的兩種CT技術。由于它們都是接受病人體內發射的射線成像,故統稱為發射型計算機斷層成像(ECT)。ECT依據核醫學的放射性示蹤原理進行體內診斷,要在人體中使用放射性核素。ECT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空間分辨率低。最近的技術發展可能促進推廣ECT的應用。
7.3 阻抗成像(EIT)
EIT是通過對人體加電壓,測量在電極間流動的電流,得到組織電導率變化的圖像。 目的在于形成對體內某點阻抗的估計。這種技術的優點是,所采用的電流對人體是無害的,因而對成像對象無任何限制。這種技術的時間分辨率很好,因而可連續監測實際的應用,已實現以視頻幀速的醫用EIT的實驗樣機。
7.4 光學成像(OTC或NIR)
近期的一些實質性的進展表明,光學成像有可能在最近幾年內發展成為一種能真正用于臨床的影像設備。它的優點是:光波長的輻射是非離子化的,因而對人體是無傷害的,可重復曝光;它們可區分那些在光波長下具有不同吸收與散射,但不能由其它技術識別的軟組織;天然色團所特有的吸收使得能夠獲得功能信息。它正在開辟它的臨床領域。
7.5 MRS
鄭民華教授
亞洲內鏡與腹腔鏡醫師協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腹腔鏡與內鏡外科學組組長,上海市微創外科臨床醫學中心主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普外科副主任。
擅長胃腸腫瘤、膽道、疝、甲狀腺腫瘤、食管反流等微創外科手術,在大腸癌的微創治療方面已處于國內外領先水平。
專家門診時間:每周四下午1時30分~4時30分
你知道嗎?有一種外科手術可以讓患者免受“大切口、大創傷”的折磨,幾個鑰匙孔大小的切口,一套精巧的手術器械,兩三個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花很短的時間,就能把原本需要開胸、開腹的病給治好--它就是誕生于上世紀80年代、目前在全世界廣泛開展、并以極其迅猛的速度發展壯大起來的微創外科。
“微創”,顧名思義就是微小的創傷的意思,用最小的創傷治好病自然是人人期待的。為了讓廣大讀者對微創外科有更正確、更全面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受益于微創外科技術,本刊記者日前專程采訪了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腹腔鏡與內鏡外科學組組長,上海市微創外科臨床醫學中心主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瑞金醫院教授――鄭民華。
Q:"微創"這個概念是如何提出的?
A:“微創”概念是一位英國的泌尿外科醫生于1983年提出的,它包括兩層含意,一是生理上的微創,即切口小、創傷小、恢復快;二是心理上的微創,即手術帶來的心理創傷小。應該說,“微創”概念的提出是現代醫療理念上的一大進步。
“微創”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微創”主要指微創外科,即借助腹腔鏡與內鏡技術,把先進的攝像探頭從體表的微小切口放入體內,醫生對著電視屏幕進行細微的組織切除、縫合等操作,達到與傳統開放性手術同樣的治療效果。廣義的“微創”則指所有的小切口、小創傷的手術技術。我們這里主要探討的是狹義的“微創”。
Q:微創外科和普外科有什么區別?
A:微創外科與普外科是一脈相承的,微創外科是普外科的改良。外科發展史可分三個階段--普外科、外科微創化和微創外科。上世紀70年代,隨著麻醉、消毒、營養、復蘇等技術的不斷提高,普外科迅速崛起,一些過去曾被視作“”的大手術相繼開展起來,挽救了大批患者的生命。然而,“大切口”帶來的疼痛、恢復慢、并發癥多等問題也日益突出。于是,人們把視線轉到了“小切口”,即外科微創化上。然而不久,人們又發現,小切口在帶來小創傷的同時,也存在著顯露差、視野不清、操作困難等問題。直到1989年,借助內窺鏡技術,在放大的視野下進行操作,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的微創外科的出現,才解決了上述一系列問題,堪稱外科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Q:既然微創外科有那么多優勢,那么它是否能完全取代普外科?
A:從理論上講,所有的普外科手術,微創外科都能做。但是,由于設備投入、技術力量等方面的限制,微創外科目前只是普外科的一個補充,還不能完全取代它。以瑞金醫院為例,超過50%的普外科手術,下到最普通的闌尾、疝氣、膽囊手術,上到高難度的胃癌、結腸癌手術,都能用微創完成。但在某些微創技術還不成熟的醫院,微創手術占外科手術的比例就非常小了。
應該說,微創外科是外科發展的一個方向,相信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手術器械的不斷更新,微創手術將越來越多地取代傳統手術,為人類造福。
Q:目前哪些疾病可以用微創治療?
A:一般地說,在一些技術過得硬的大醫院,膽囊切除術、疝修補術、闌尾切除術、甲狀腺手術、胃大部切除術,甚至胃癌、腸癌根治術都可以用微創來做。在美國,微創膽囊切除術、疝修補術、抗反流手術(NISSEN手術)已成為金標準術。
Q:微創是否代表著低風險?
A:微創并不代表低風險,如果手術醫生的技術不過關,微創手術的風險往往要比普通手術大得多。以膽囊手術為例,一個技術嫻熟的醫生只需半小時就能完成,而一個技術生疏的醫生常常要花上一兩個小時,若操作時不慎損傷膽管或造成出血,問題就更嚴重,因為腹腔鏡下膽管損傷的位置比傳統開腹手術要高,補救非常困難。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目前國內許多醫院都在開展微創手術,但是各級醫療單位的水平差距較大。在某些水平較高的醫院,高難度的胃癌、大腸癌根治術都可以用微創做;而某些水平低的醫院,則連一些最基本的膽囊、疝氣手術,都常會發生因誤操作而被迫中途轉開腹等問題。
Q:微創外科除了做手術以外,還有什么優勢?
A:微創外科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兼具診斷的作用。以不明原因的急腹癥為例,微創外科可以選擇用腹腔鏡進腹探查,醫生通過電視屏幕,能清晰地看到全腹情況,約50%的疾病可以確診,其創傷僅是腹部幾個小孔;而傳統外科通常會選擇繼續觀察或剖腹探查,但前者可能會延誤治療,后者創傷大,且不易發現病灶。
此外,微創手術還最大限度地考慮到了患者的美容需求。以甲狀腺手術為例,傳統手術會在患者的脖子上留下一道瘢痕,有礙美觀;而選擇從乳暈或腋下進入的腔鏡甲狀腺手術則完全不必為此擔心。
Q::微創手術是否要比傳統手術昂貴?
A:由于住院天數短的緣故,微創手術與傳統手術的費用相差無幾,有時甚至還會低于傳統手術。以上海瑞金醫院的膽囊手術為例:微創膽囊切除術的費用約7900元,而傳統膽囊切除術的費用約8800元。
Q:患者如何判斷自己的病是否可以用微創來治療?
A:由于目前國內從事微創外科專業的醫生比普外科醫生少得多,建議想通過微創手術治病的患者可以去當地大醫院的微創外科門診就診,如果沒有微創外科專病門診,也可以選擇普外科門診,找專門從事微創外科專業的醫生看病,由微創外科醫生來決定是否可以做微創手術。
Q:微創手術的成敗完全取決于醫生的技術水平,那么,怎么才能找到一個好醫生呢?
A:由于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個微創外科醫生準入制度,一些不具備醫療條件的醫院也打著“微創”的旗號招攬患者。因此,說目前國內微創外科市場魚龍混雜,一點都不為過。
一般地說,找到好醫生可以從以下四個途徑著手:其一,看醫院的品牌,三級甲等醫院或教學醫院的整體實力強,管理較完善,質量控制較好,值得信賴;其二,看科室和手術醫生在業內的地位如何,這些信息可以通過上網查到;其三,可以留意電臺、電視臺的健康類節目(注意:不是廣告節目),這些節目里推薦的醫生一般都比較著名;其四,朋友推薦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背景資料:世界上第一例微創手術的誕生
雖然腹腔鏡技術發明迄今已有100多年歷史了,但在微創外科誕生之前,它只被婦產科、消化科用于診斷,沒有一個人想到可以用它來做手術。第一例微創手術的誕生純屬偶然:1987年,一位法國的私人醫生為一名女患者做腹腔鏡附件切除的同時,又花了6個小時的時間,切除了她有病變的膽囊。由于手術時間太長、操作太累,那位醫生當時發誓再也不做這種傻事了。然而第二天查房的時候,他卻驚訝地看到這名女患者已能起床,并坐在梳妝臺前打扮了。那時候,他的第一反應是走錯了房間,因為按以往的經驗,膽囊切除術后,患者至少要臥床數天,絕不可能恢復得那么快!面對如此驚人的現實,他一下子恍然大悟,微創外科的序幕就此被揭開。
“微創”手術展示區
除了人們熟知的膽囊、疝、闌尾等微創手術外,近年來,一些新的微創手
術正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用最小的創傷為患者解除了病痛。
微創胃旁路減肥術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微創外科中心教授王存川
對體重指數大于40,通過調理飲食,堅持運動及內科治療效果不佳的病態肥胖者而言,手術減肥是一種較好的減肥方法。胃旁路減肥手術在西方國家已經有40多年歷史,大量資料顯示,該手術減肥效果很好,術后體重不反彈。但傳統手術創傷較大,術后恢復慢,且腹壁還會留下一條長瘢痕。微創胃旁路減肥手術誕生以后,很快取代了傳統手術,成為目前西方國家最標準的減肥手術。
手術在腹腔鏡下進行,首先將胃橫斷,制造一個約10~30毫升容量的小胃以減少食物攝入,然后再進行一系列的胃腸道重建,使一段小腸被曠置,以減少腸道對脂肪和淀粉的吸收。術后患者減肥效果滿意,半年內體重減輕30~50千克,腹壁上僅留下幾個小小的“鑰匙孔瘢痕”。
根據美國肥胖癥外科學會的標準,下列患者可以選擇手術減肥:①體重指數大于40或體重指數介于30到40之間,有肥胖引起的并發癥;②年齡18~70歲;③肥胖癥持續穩定5年以上;④飲食或藥物治療超過1年無效;⑤無內分泌系統病理改變;⑥患者對手術危險和并發癥能充分理解和接受;⑦無藥物成癮或嗜酒等。
微創甲狀腺切除術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微創外科中心 許 朋 王存川
傳統的甲狀腺切除術會在頸部留下6~10厘米長的手術瘢痕,不少患者,特別是女性患者常因懼怕手術留下的瘢痕而不愿手術,以致延誤病情。如今,隨著腔鏡外科技術的發展,切除甲狀腺不留痕已成為可能。
手術時,醫生先在患者的腋窩或胸部乳暈處做3個0.5~1厘米的小孔,通過內窺鏡和特殊的手術器械完成甲狀腺手術的全部操作過程,在達到與傳統手術相同治療效果的同時,保持了頸部皮膚的完整性。同時,由于內窺鏡有5倍左右的放大作用,腔鏡手術可以比傳統手術更精細、更準確,最大限度地避免手術副損傷,如喉返神經損傷等。另外,由于腔鏡手術主要通過超聲刀操作,術中出血少,體內無殘留線頭,患者在術后一周即可恢復正常工作、生活。
微創治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神經外科教授李世亭
1 經顱多普勒微栓子監測發展史
1990年,SPENCER等[1]在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腦血流監測中發現,血流中通過的血小板或血栓碎片等固體顆粒可被TCD檢測到,其稱為微栓子信號(MES)。1995年,Stroke發表了關于MES診斷標準的專家共識[2]:MES出現于血流頻譜中,短時程(
2 經顱多普勒微栓子檢測機制
多普勒超聲的反射強度以振幅反映。TCD 發出的超聲波波長大于紅細胞直徑,故超聲波遇到紅細胞會發生散射,而探頭所接收到的只是直接返回部分的聲強。由于微栓子的直徑和密度具有與紅細胞不同的聲阻抗,當血流中出現微栓子流動時,較多的超聲波會被反射。反射的強度與血液和微栓子的聲阻抗差成正比,即兩種物質的密度差越大,所接受到的反射聲波信號就越強,在視頻或音頻中就會出現高聲強信號。TCD所探測到的高聲強信號除與栓子性質有關外,還與栓子的大小及數量有關,微栓子越大,信號越強;微栓子越多,信號越密集。因此,理論上認為循環中的微栓子可被TCD檢測到[4]。
3 經顱多普勒微栓子監測方法與意義
3.1 監測部位與方法 主要檢測大腦中動脈、頸內動脈和頸總動脈,以大腦中動脈最常用。聯合檢測,對判斷栓子來源意義更大。心源性栓子在3個部位均可檢出,頸動脈分叉處栓子可在同側頸內動脈、大腦中動脈檢出,而頸動脈虹吸部的栓子只能在同側大腦中動脈檢出。每根血管的檢測時間最少為15 min,一般為30~60 min。微栓子計數一般采用每小時栓子個數來表示。測量微栓子的基本指標有栓子持續時間、栓子速度及栓子信號強度[5],信號強度以dB值計算。3個參數相互關聯,其中信號強度的特異性及靈敏度最高,使用最廣泛。信號強度為栓子與背影血流多普勒頻移值的相對比值,且受多普勒頻率等一些技術指標的影響。但不能僅憑信號強度鑒別栓子的大小和性質。Markus等[6-7]認為,最重要的是栓子的dB閾值。dB值越高,重復性越好,結果越穩定。采用各種自動栓子檢測儀進行比較,結果認為不同機型應有不同的dB閾值。此外,dB閾值還受所研究對象的影響。一般心源性栓子信號強,在心臟搭橋術和心臟換瓣術后,采用較高的dB閾值可適當提高檢測的特異性。對頸動脈狹窄患者,特別是無癥狀患者,由于信號強度較弱,則應適當降低閾值,以增加檢測的靈敏度。
3.2 MES與人工偽差 微栓子信號(MES)診斷標準已有共識,但并非所有短暫的高強度信號都為微栓子信號,在檢測過程中,由于探頭的移動,患者各種無意識的運動和肌肉收縮,以及外界環境的干擾等也可產生高強度信號,即人工偽差。Markus等[7]認為人工偽差與微栓子信號的鑒別主要表現為前者的頻譜呈雙向,高強度部分位于低頻區域,似噪聲,且與各種干擾行為時間上吻合。在高時間分辨率的頻譜圖上,MES后可見一個小小的逆向信號,且強度總低于相應的MES,稱為尾跡(tail signs, TS)。尾跡可作為識別MES的標準之一,且在較大的、流速更快的MES后更易出現TS。
3.3 影響MES監測的因素 ①首次監測距發病時間的影響,MES的陽性率于發病后最初數小時內最高,且僅在癥狀出現后80 d內可被監測到。②長時間、多次監測可提高MES陽性率,監測到1個微栓子稱陽性,如果60 min內未監測到微栓子即認為監測結果為陰性。③顱內外動脈狹窄的嚴重程度越高,MES陽性率也越高。④檢測儀器的參數設定,MES的相對強度閾值越高,偽跡和干擾越少,但MES的陽性率也越低。⑤監測前應用抗血栓藥物治療可抑制MES的出現[8]。 3.4 MES監測的意義 JANSENC指出[9],頸動脈內膜剝離術中,術中栓子數量與神經功能障礙呈正相關,術中TCD未檢測到栓子信號者,MRI無陽性發現;術中栓子數超過10個以上患者,MRI多有亞臨床梗死灶形成。在心臟換瓣術中,栓子的檢出率較高,而大多數患者術后并沒有神經功能障礙,可能與其多為空氣栓子,較頸動脈源性的固體栓子更易被檢測到,但不易造成神經功能損害[10]。TCD檢測還可廣泛應用于藥物療效觀察。對腦梗死患者采用抗凝治療,對治療前后栓子陽性率進行比較,治療后栓子檢出率及數量明顯下降者證明療效較好。另外,結合TCD微栓子監測及動脈彩色超聲多普勒,對無癥狀的腦卒中高危人群及腦卒中患者進行檢測,以了解患者動脈粥樣斑塊的穩定性、血管的狹窄程度,進行針對性防治措施,以減少或預防缺血性腦卒中及再發腦缺血事件的發生。
4 微栓子與動脈斑塊
4.1 微栓子與不穩定性動脈斑塊 頸動脈潰破的粥樣斑塊和腔內血栓是MES的主要來源。SITZERM等[11]指出本組13例MES陽性患者,MES并非主要來源于頸動脈粥樣斑塊,大腦中動脈與椎動脈狹窄處也是MES來源,可見MES的來源是多血管源性的,只要狹窄到一定程度并引起斑塊潰破和脫落。均可形成血液中流動的微栓子。李燕等[12]提出MES的發生與不穩定性斑塊顯著相關,不穩定性斑塊是產生微栓子的主要原因。
4.2 微栓子與血管狹窄 血管狹窄程度越高,MES出現的概率也越大。祁風等[13]對微栓子監測結果提示:MES出現與血管狹窄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血管狹窄程度越高,MES出現的概率也越大;責任血管狹窄是MES出現的獨立危險因素。Gao等[14]指出:高度狹窄的血管之所以易產生MES,可能與其血流動力學改變有關;在一定范圍內,管腔狹窄越明顯,血流速度增快越明顯,高速血流沖擊狹窄的血管壁,引起斑塊脫落,同時當血流經狹窄處進人較寬的血管腔時,產生渦流,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易于在旋渦處聚集成團塊,從而產生微栓子。
5 臨床應用現狀
5.1 卒中復發預測 MES被認為是早期缺血再發(EIR)的獨立危險因素,MOLINA等[15]對28例頸內動脈閉塞患者做前瞻性調查,7例(25%)發生了EIR,其中6例在卒中同側動脈區域出現了新的局灶性神經癥狀和體征。第一次探測到MES的13例中有6例發生了EIR,未探測到MES的15例中僅1例發生了EIR(P
5.2 抗血小板與抗凝藥物的療效評估 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可抑制MES的產生。Farhoudi M等[16]對24名卒中患者使用了短效的抗血小板藥物替羅非班(Tirofiban),MES陽性率從平均每小時38個下降至零,而停藥后MES明顯上升;服用口服抗血小板藥物的對照組,MES始終為陰性,由此可見抗血小板藥物和MES之間的相關性。Martus 等[17]對頸動脈狹窄所致的卒中患者進行了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實驗,發現聯合使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比單用阿司匹林者,7 d MES相對減少39.8% ,卒中再發率也有所下降。MOLINA 等[15]對28例頸內動脈閉塞患者進行雙側TCD探測,第一次發現13例(46%)患者有MES,一側可探測到93個MES,首次探測后靜脈注射肝素,并維持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高于正常1.5~2.5倍。復查TCD, 探測到的MES總數減少到17個,9例患者MES消失。抗凝治療后MES急劇減少,24H內70%的患者MES消失。由此,無創性TCD對MES監測可作為評價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治療是否有效的檢測指標,并以栓子檢出率的下降程度決定是否進一步治療。
6 總結與展望
目前,微栓子TCD檢測技術已得到廣泛應用,MES陽性已作為缺血性卒中獨立危險因素。利用TCD對腦卒中高危人群進行微栓子普查,早期發現缺血性卒中、頸動脈病變、有潛在心源性栓子來源患者的微栓子信號,能夠及時地采取針對性防治措施,對減少或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有重要意義。在溶栓和抗凝治療過程中,MES減少或消失是治療有效的依據之一。糖尿病促發血管內皮的損傷及動脈斑塊的形成,尤其是不穩定斑塊的形成,而引起微栓子形成的增多。因此對糖尿病患者進行MES監測,預測心腦缺血性疾病及周圍血管病變等的發生,為預防性治療提供依據。隨著TCD技術的日益完善,自動檢測方法的快速發展,TCD 微栓子監測技術作為無創性檢測手段,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Spencer MP,Thomas Gl,Nicholls SC,et al. Detection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emboli during carotid endarterectomy using transcranial Doppler uhrasonography.Stroke,1990,21(3):415-423.
[2]Jconsensus Committee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erebral Heinedynamic Symposium. Basic identification criteria of Doppler microembolic signals.Stroke,1995,26(6):1123-1124.
[3]European Stroke Organisation(ESO)Executive Committee,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ischemic stroke and translate ischemic attack 2008.Cerebmvasc Dis,2008,25(5):457-507.
[4]Newell DW, Stolz E, Kaps M, et al. Microembolic signal in circulatory system.Transcranial Doppler.New York:Raven Press,1992:207.
[5]Smith JL, Evans parison of four methods for distinguishing doppler signals from gaseous and particulate emboli.Stroke,1998,29:1133.
[6]Markus HS, Bland JM, Rose G, et al. How good in intercenter agreement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embolic signals in carotid artery disease.Stroke,1996,27:1249.
[7]Markus HS, Molloy J. Use of a decibel threshold in detecting Doppler embolic signals. Stroke,1997,28:692.
[8]Serena J, Segura T, Castellanos M, et al. Microembolic signal monitoring in hemispheric acute isehemic stroke a prospective study.Cerebrovas Dis,2000,10:278.
[9]Jansen C, Ramos L M,Heesewijk JP,et al. Impact of microembolism and hemodynamic changes in the brain during carotid endarterectomy.Stroke,1994,25(1):992-997.
[10]
Castellanos M, Serena J, Segura T, et al. Atherosclerotic aortic arch plaques in cryptogenic stroke:a microembolic signal monitoring study.Eur Neurol,2001,45(3):145-150.
[11]Sitzer M, Mueller W, Siebler M. Plaque ulceration lumen thrombus are the main sources of cerebral microembolic in high-grad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Stroke,1995,26(7):1231-1233.
[12]李燕,黃懷字,顧承志,等.100例微栓子陽性腦梗死患者的多因素分析.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7,12(3):749- 751.
[13]祁風,余科,韋朝霞,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微栓子的監測.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8,17(1):33-35.
[14]Gao s, Wong KS,Hansberg T,et al. Microembolic signal predicts recurrent cerebral ischemic events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 with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Stroke,2004,35(12):2832 -2836.
[15]Molina CA,Alvarez Sabin J, SCHONEWILLE W, et al. Cerebral microembolism in acute spontaneous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 Neurology,2000,55(11):1738-1740.
【關鍵詞】微創外科手術 達芬奇手術系統 進展
中圖分類號:R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6-315-02
近幾年來,微創外科技術發展迅速,它是在上個世紀90年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如今,其理念和技術已經滲透到外科的各個領域,并且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它是傳統外科的升級。微創外科是通過微小的創傷或微小入路,將特殊器械、物理能量或化學藥劑送入人體內部,完成對人體內病變、畸形、創傷的滅活、切除、修復或重建等外科手術操作,以達到治療目的的醫學科學分支,其特點是對病人的創傷明顯小于相應的傳統外科手術。微創外科的問世絕非偶然,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未來外科發展的方向,是一項重大的技術革新。未來治療學發展的最終目標為無創傷方法代替有創傷方法,小創傷代替大創傷的方法。這也是未來醫學生物工程中、治療疾病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對病人而言,創傷小、恢復快、節省大量人力物力,無論是社會效益還是經濟效益,都是不可估量的。微創外科是臨床醫學界跨世紀的高新科技,其最杰出、最典型的代表是內鏡技術,如電視腹腔鏡技術,它是本世紀末光電領域現代高科技與現代外科學有機結合產生的一場外科領域新技術、是現代外科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也是一個新的里程碑。
1 微創外科的產生與發展
微創技術的出現以腔鏡技術在臨床外科中的應用為標志,腔鏡手術的患者傷口較小,手術過程中出血少,手術后恢復也很快,手術疼痛不嚴重,住院時間短,受到了醫生和患者的一致推崇,它帶動了一場深刻的傳統外科手術上的技術革命,使外科傳統手術的面貌煥然一新。德國在1901年成功研制出第一臺腹腔鏡,美國在1957年發明了光導纖維胃鏡,這些技術在20世紀60年代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推動了內鏡發展的飛躍。“微創外科”這一名詞是在1983年被英國的一位泌尿外科醫生首次提出的。在1991年,云南曲靖的一所醫院獨立實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這在國內還是首例,它標志著我國現代微創外科的萌芽。在以后的時間里,腹腔鏡技術在我國迅速得到推廣,已經成為醫院吸引患者的重要外科項目。隨著微創手術的普及,它在外科領域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逐漸成為了評價一個醫院醫療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
目前,在科技發展的帶動下,腹腔鏡技術越來越成熟,其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由于應用了腹腔鏡技術,在腹部外科,必須實行腹部開放手術的患者越來越少。腹腔鏡外科也逐漸在向越來越多的領域發展,已經延伸到了腹腔外的部位,胸腔鏡、關節鏡等眾多的腔鏡設備應運而生。在計算機技術快速發展的帶動下,以往只存在醫生想像中的許多技術如今都變成了現實,這些技術有:虛擬內鏡技術、三維人體模型、遠程的診斷治療甚至手術等,由于腔鏡技術與人工智能實現了完美結合,使腔鏡技術變得跟家準確和精細,創造出了更高的水平。
微創外科屬于生物技術的范疇,它的基礎是現代生命科學,與先進的工程技術相結合而發展,并且融合了生命科學、醫學工程學、信息科學和材料科學,使外科手術實現了數字化、功能化、智能化、微創化和視頻化。微創外科包括微創概念和微創技術。微創概念作為一個整體概念,講究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主體,把有病器官作為對象,利用先進的微創技術手段,尋求最有益的診斷與治療,使病人在診斷和治療的過程中所受到的損傷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微創手術在實行時要做到恰到好處,在能用小口解決問題的情況下就不要用大口,能用細線就不要用粗線,可以不放引流管就不要放引流管,可以用內窺鏡處理就不要用外科處理,可以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就不要用開放性手術治療,在放、化療過程中,用低劑量可以解決的問題就不要用高劑量來解決,要本著對人體創傷最小、治療效果最好的原則來選擇治療方案。微創技術具有條件性,例如,開展腔鏡檢查與治療,進行腹腔鏡手術,必須在有腔鏡的條件下才能進行,但是,條件總是可以創造的。
2 微創外科目前存在的問題
目前,由于醫學技術的局限和醫生本身的原因,微創外科并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微創,讓然存在很多問題。
一些醫生不遵循主、客觀的實際條件,單純為了追求微創而微創,過分注重外在美觀和手術的切口小,致使手術并發癥頻繁出現,危及患者生命。
在進行腹部微創手術時,需要采用CO2氣體,能夠引起患者的生理紊亂,使患者出現皮下氣腫、氣體栓塞、氣胸;下肢靜脈淤血、血栓形成、肺硬死;腸缺壞死;心衰等一系列的并發癥。
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在進行微創手術時,要注意選擇病例,掌握好適應癥,不能對同一種病的任何患者都進行微創,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 微創外科技術的新成果―達芬奇手術機器人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即外科控制臺、用來持有手術機械的手術車、攝像車。
3.1 外科手術臺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的控制中心是外科手術臺,其操作者要在消毒區域的外面,通過使用控制手柄和控制腳踏板來控制手術機械和立體腔鏡。術者通過立體視野與控制手柄的手聯系起來,這樣就組成了開放手術中眼―手―器械的協調關系系統,這種自然的協調方式使眼與手的配合最優。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的這種組合使術者在微創環境里達到了開放手術里的靈活性。這種系統縮小了手術動作的比例,避免了顫抖,給術者提供了更多的控制,使人手的自然顫抖和無意移動造成的影響降低到了最小。操作者在控制外科控制臺時能夠對視野進行全屏顯示模式和多畫面顯示模式之間的切換,這種模式能夠同時顯示出手術視野的立體圖像和輔助設備提供的圖像。
3.2 手術臺車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的運轉部分是手術臺車,其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對手術械臂和鏡頭臂進行支撐。手術車的操作者觀察手術的方法是通過具有綜合功能的觸摸屏監視器來實現的。2只手術器臂和1只持鏡臂,手術器械和腔鏡進入患者體內,并且受手術器械臂的控制。操作者往往使用食指和拇指來控制操作手柄,開合控制手術器械,移動患者體內的手術器械和腔鏡。手術車做到了對這些移動的精確、無縫的復制,達到了與術者的手在患者體內做手術一樣的效果。同時,用于術中握持腹腔鏡的物鏡,相對于傳統的腹腔鏡助手的握持來說,能夠提供更加穩定的圖像,防止了在傳統的腹腔鏡手術中因助手疲勞等原因而引起的手部抖動致使視野不穩定的問題的發生。
3.3 仿真的手腕手術器械
仿真手腕手術器械的最大優點是能夠提供給術者跟人手一樣的靈巧和比人手更大的移動范圍,這使術者能夠在微創的環境里達到更高的精確度。這種器械是可以多次使用的、例如,8mm的器械理論上可以使用10次,而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往往可以使用10―30次。仿真手腕手術器械有兩種類型,即不能接電源的器械和可以接電源的器械。不能進行外接電源的器械主要有:探針、鑷子、抓鉗、解剖刀等專業器械;能夠外接電源的器械主要有:單極電刀\鉤、雙極電凝鉗和超聲刀。
仿真手腕手術器械由四部分組成,即解鎖手柄、器械軸、器械手腕和器械尖刀。機械前端通過控制臺上的控制手柄與滑輪之間的動力轉換來實現。為了保障使用過程中的可靠性和堅固性,仿真手腕手術器械事先預設了使用次數,器械臂安裝到器械上以后,使用次數就會顯示出來。只有當手術者進入操作模式以后,安裝在器械臂上的器械才會開始執行命令。器械如果超過了使用壽命,就不能再繼續使用。
3.4 腔鏡
與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相匹配的腔鏡有兩種規格:12mm的立體腔鏡和5mm的二維腔鏡。通過光纖,光纖達到腔鏡,然后投射到手術區域,其腔鏡上的霧氣能在光纖熱量的幫助下消除。圖像由腔鏡經過左右通道發回到攝像頭上,再由攝像頭連接到左右鏡頭的控制單元和焦距控制器。
3.5 立體攝像鏡頭
與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相匹配的立體攝像頭有兩款:標準65度廣角攝像頭和45度攝像頭。腔鏡發出來的圖像在通過攝像頭轉換為電子信號,然后再把這些電子信號傳送給在攝像車和手術控制臺的圖像處理裝置。立體攝像頭能夠提供6到10倍的放大。
4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的優點
利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進行手術,能夠使患者受益很多,手術切口小、康復所需時間段、住院時間短。對于患者來說,復原時間的縮短能夠使患者盡快恢復以前的正常作息時間。還有一些優點是:所需的麻醉量少、感染的幾率小、創傷和疤痕小。
相比較傳統的電視腔鏡而言,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具有很多無可比擬的優點。在使用電視腔鏡時,主刀醫生必須看著監視器做手術,而監視器并不與手在同一個方向,這就打破了人類所習慣的眼手協調的方式,手術的視野圖像也由傳統的三維立體變成了二維平面,而且也圖像也失真,分辨率不夠,器械的自由度也只有4個,精確度不夠,在套管的作用下器械的動作發生了逆轉,從而導致醫生如果想要器械向左,其操作的手必須向右,很容易發生錯做錯誤。而達芬奇手術系統的應用,能夠把真實的直視三維立體圖像放大到10到15倍,醫生能夠對器械準確、靈活和直觀地控制,由于仿真手腕器械具有7個自由度,能夠完全模擬人的動作,并且圖像和控制手柄處在同一個方向,恢復了自然的眼手協調,器械能夠對醫生的動作做完全的模仿。
5 達芬奇手術機械系統在臨床中的應用
5.1 在心血管外科手術中的應用
傳統的心臟手術往往切口很大,還在正中開胸進行,容易形成術后并發癥,帶來很多的不利影響。微創外科心臟手術的開展,醫生在對患者進行心臟手術時只需切割小口即可,使傳統手術帶來的不利影響得到了最大限度是降低。在全機器人的遙控下,能夠在不破壞胸廓完整性的情況下進行微創心臟手術。目前,在國內開展的較多的全機器微創手術有:二尖瓣成形術、二尖瓣置換術、房間隔缺損傷術、三尖瓣成形術、縱膈腫瘤切成術等。
5.2 在泌尿外科手術中的應用
在最初研發時,達芬奇手術是本著為微創心臟外科手術來服務的目的。由于泌尿器官的解剖位置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并且泌尿外科醫生具有良好的內鏡操作基礎,因此,在泌尿外科手術中應用了機器人輔助技術。當前,開展機器人輔助手術的主要有:膀胱鏡前列腺癌根治手術、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手術、腎切除手術、腎部分切除手術、活體供腎切除手術等。
5.3 在肝膽外科中的應用
目前,在肝膽外科中,已經開展的機器人輔助手術有:結石性膽囊炎、肝內膽管結石、膽道腫瘤、肝癌等等。
5.4 在婦科手術中的應用
在過去,腹腔鏡是大部分婦科手術的首選,但是腹腔鏡頭具有不穩定性,其二維視野沒有立體感,達不到人類工程學所要求的標準,這些缺點注定其必須被微創外科技術所取代。目前,手術機器人在婦科手術中的應用主要有:子宮切除手術、子宮肌瘤錫除手術、輸卵管再通吻合手術和盆腔淋巴結清除手術等。
結語
綜上所述,微創手術避免了傳統的外科手術傷口大、出血多,容易發生術后并發癥的缺點,減輕了患者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痛苦。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的出現,使微創手術的應用范圍大大擴大,是醫學發展的一項重大成果。
參考文獻
[1]周寧新. 機器人微創外科手術探索與實踐[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4
[2]邱秀玉.腹腔鏡手術術期的護理[J].新疆醫學,2010(6),140-141
【關鍵詞】普外科;腹腔鏡手術;護理
隨著工業制造技術的突飛猛進,相關學科的融合為開展新技術、新方法奠定了堅定的基礎,加上醫生越來越嫻熟的操作,使得許多過去的開放性手術現在已被腔內手術取而代之,大大增加了手術選擇機會。腹腔鏡外科是一門新興學科,與傳統手術相比,具有切口小、痛苦小、恢復快等優點,深受患者的歡迎,尤其是術后瘢痕小、又符合美學要求,更為年輕病人所接受[1-3]。因此,腹腔鏡手術被稱為微創外科發展史上的里程碑。目前,腹腔鏡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普通外科多種常見疾病的手術治療中,并已取代部分傳統手術成為某些外科疾病的首選治療手段。從2009年5至2011年3月,我院普外科采用腹腔鏡實施手術58例,療效滿意,現就手術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實施腹腔鏡手術58例,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齡12~45歲,平均年齡為26±8.1歲。術前根據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均以明確診斷。具備手術指征,無手術禁忌癥。實施手術包括膽囊切除術20例、闌尾切除術16例、腹外疝修補術12例、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4例、胃部分切除術3例、肝膿腫開窗引流術1例、乙狀結腸切除術1例、脾臟切除術1例。
1.2手術方法:
患者入手術室后, 認真進行查對工作,建立靜脈通道。麻醉方式及手術均采用氣管內全麻,仰臥位,留置尿管。先于臍部作10mm 切口,建立CO2人工氣腹后置入10mm 套管,氣腹壓力1.3~2kPa,穿刺5mm Trocar,置入30°觀察鏡,按順時針方轉向全面腹腔。初步探查腹腔,明確病變部位后,根據手術需要選擇操作孔位置。可根據手術部位不同改變手術床相應位置。按照無菌操作原則先取頭高位行上腹部手術,后將床調至臀高頭低位行下腹部手術。
1.3結果
本組患者手術均獲成功,無手術死亡,無中轉開腹。術后疼痛輕微。手術時間為58~415 min,平均為123.7 min,術中出血量15~390 ml、平均為65.3 ml;術后3~5d 拔除胃管及腹腔引流管,進流質飲食。術后住院天數 2~7 d,平均住院天數3.4 d。術后3~6個月隨訪中,未見明顯術后并發癥。
2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 術前護士應詳細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狀態,幫助患者消除恐懼感、減輕患者緊張、焦慮的情緒,以安心接受手術。讓患者和家屬充分了解手術方案及施行腹腔鏡手術的目的。在向病人說明腹腔鏡手術創傷小、痛苦輕、恢復快等優點的同時,提高病人對中轉開腹及術后并發癥的心理承受力。
2.1.2皮膚及腸道準備術前備皮,臍窩部用絡合碘棉球擦拭3~5min,去除污垢。術前1日口服50%硫酸鎂40ml,20 min后甘油灌腸劑110ml置肛,患者排便1次即可。對于年老者一般采用甘油灌腸劑,惡性腫瘤或懷疑盆腹腔粘連較重的患者應遵醫囑行清潔洗腸。
2.1.3器械的準備 手術護士必須充分了解醫生對手術器械的特殊要求,備好相應器械,檢查儀器設備處于完好狀態,耐高溫器械送高壓蒸汽滅菌,超聲刀頭浸泡2%堿性戊二醛10h滅菌,各導線置戊二醛熏箱內消毒,術中加套一次性透明消毒塑料套隔離保護[4]。
2.2術中護理
2.2.1手術護士的配合 器械護士應該熟悉各種腹腔鏡手術器械的性能、使用方法,了解腹腔鏡手術的步驟和經腹腔手術的區別,密切配合手術醫師,注意手術進程,預先準備好每一步驟要用的器械并及時傳遞到醫師的手中。另外還要準備好器械偶爾失靈或被污染的備用器械。
2.2.2 巡回護士的配合 ① 除了完成以往常規手術護理的任務,還要負責腹腔鏡設備的啟動和管理,保證手術中設備的良好工作狀態。② 開啟攝像系統時,首先要調節白平衡,因每人攝像對顏色的敏感都有所不同,燈泡在使用中亮度會衰減,為使顏色更逼真,每次手術前都要做白平衡,以調節系統的色彩平衡。具體操作過程: 打開主機、光源,接好鏡子,取白紗布一塊,正對物鏡端約2cm,按下白平衡直至指示燈亮,待其熄滅后主機已自動調節完畢。③ 及時調節和操作CO2注氣裝置、電凝器、沖洗和吸引裝置,要確保沖洗和吸引裝置始終功能正常,以應急之用。④ 按照手術醫師的指示,幫助記錄和保存資料[5]。
2.3術后護理
2.3.1術后常規監測 全麻清醒后患者返病室,術后24h內密切監測生命體征。?檢查靜脈通路是否順暢,根據血容量情況,調節好滴速。同時應注意觀察患者傷口敷料有無滲血,考慮有無內出血的可能,并及時通知醫生。術后1日患者為半臥位,保持引流管通暢,隨時觀察引流液的性質及量。遵醫囑使用抗生素。
2.3.2 腹腔鏡術后的維護和保養因腹腔鏡器械結構精巧、柄細長、有管腔、銳利精細易損壞、價格昂貴,所以使用者必須具備相關知識,對器械正確的維護和保養,才能不影響手術,延長其使用壽命。手術結束以后,用95%酒精擦拭顯示器和鏡頭,用濕紗布擦凈鏡頭線、冷光源線、電凝線表面的血污。打開器械的各個關節、閥門、管腔,取出閥門密封圈及內按彈簧等,洗凈器械內外組織碎屑及血凝塊,然后用氧氣吹干或負壓吸引器吸干各管腔。各器械清洗干凈擦干后,涂專用劑,防止器械生銹,保持關節的靈活性,并檢查器械有無松動的螺絲及缺失損壞,發現問題及時予以維修和補充。因導光束不可彎曲過度,不用時應盤曲平放,不可懸吊,盤曲直徑要>16cm。設立器械使用檔案,專人管理,每次使用完畢應檢查器械的性能并登記簽名[6-7]。
2.3.3 術后并發癥的處理
氣管插管引起的咽部疼痛,可給予霧化吸入以緩解不適。氣腹引起的雙肋或肩部疼痛可給予外用止痛劑擦拭。囑患者多活動,以盡早排氣,腹脹嚴重時應行肛管排氣。根據引流的量和性質,判斷是否有血管損傷、腸管損傷、膀胱和輸尿管損傷等,并將情況及時匯報給醫生。因此,圍手術期的觀察和護理對迅速做出診斷和恰當處理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小結
目前,腹腔鏡技術的發展正方興未艾,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外科醫生接受與掌握了腹腔鏡外科技術。此項手術的配合與傳統剖腹手術是一種截然不同的技術,這對護理的配合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為確保高質量完成手術。實施腹腔鏡手術的主要護理工作包括:一、術前應做好充分的準備,了解病人的情況及腹腔鏡手術的目的;二、熟悉腹腔鏡手術過程,掌握腹腔鏡手術器械使用方法,嫻熟配合醫師實施手術;三、除了完成常規護理的任務,應當健全的操作制度、嚴格地管理、認真地培訓學習,做好腹腔鏡各種設備的保養和管理。普外科腹腔鏡手術的實施,依靠全體醫護人員的通力合作,才能確保手術順利進行。總之,充分地術前準備,嫻熟的手術配合,并做好腹腔鏡各種設備的保養和管理,是手術成功的保證。
參考文獻
[1]劉國禮.我國腹腔鏡外科的現狀-156 820例腹腔鏡手術綜合報告[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1,16(9):562-564.
[2]胡三元主編.腹腔鏡臨床診治技術.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75.
[3]包炎毅,閻波,朱雯怡,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轉開腹原因分析[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2,6(3):490-491.
[4]趙 娟,郭若菊.腹腔鏡手術器械的保養消毒與手術配合[J].現代醫藥衛生,2002,18(4):304-305.
[5]吳欣娟, 馬玉芬.腹腔鏡手術在普外科領域中的應用及護理[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 2004,23(7):334-336.
關鍵詞: 食品衛生物 教學方法 學習興趣
食品微生物學是一門研究與食品有關的微生物科學,通過對微生物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實驗技能的教學,學生能辨別有益的、腐敗的和病原的微生物,從而在食品加工中,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制造出種類更多、營養更全面的新產品;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動,以防止食品的變質,延長其貨架期[1]。該課程內容較多,涉及面廣,有些理論知識比較抽象,實用性、操作性強,而中職中專學生基礎普遍較差,且逆反心理強,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課程有些難度而產生畏難厭學情緒。我作為一名剛開始講授《食品微生物學》課程的新老師,對這門課程的教學中有一些思考和體會,希望廣大老師批評指導。
一、學生“說”代替老師“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
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一般都是教師講,學生聽,在課堂上學生幾乎不說或很少發表言論,學生說得最多的時候就是回答教師的提問,其實,學生還可以向老師發問,還可以就某一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或進行討論。例如:食品微生物學的第一次課“緒論”,教師和學生平等,師生共同發表言論,闡述自己所知道的微生物發展史、微生物在食品工業中應用、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等,這樣就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師生共同邁進了食品微生物學的世界。
二、采用現代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
在以前的“教師講,學生練;粉筆、稿紙加黑板”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靠的是語言、姿態和板書;學生則呆板、單一地學習的食品微生物教學模式,結果教學雙方都只能高付出,低回報。再到傳統的板書加掛圖的食品微生物教學模式,也遠遠不能滿足當今學生的信息量。因此計算機輔助教學成為當今教育科學及教學手段的重要組成部分。
食品微生物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個體微小,類型多種多樣,學生往往感覺其知識繁瑣、抽象和難以理解,所以需要使教學手段靈活化、多樣化,才能增加課堂樂趣,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瑞士的教育學家裴斯洛齊說:“感官印象是一切識的基礎。”因此,食品微生物教學中,充分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通過Flas、PPT課件、高清晰顯微照片、視頻、相關網絡聲像資料和新聞報道等CAI教學軟件,可使微觀世界宏觀化、教學內容形象化[2],可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促使學生對知識的認識由理性認識上升到感性認識。
如在講授營養物質透過細胞膜的方式時,若簡單地給學生畫一張表格,讓學生通過閱讀和看圖記憶營養物質透過細胞膜四種方式的特點,即濃度梯度、是否需要載體、是否消耗能量、物質在運輸前后結構是否發生改變,讓學生填表,教師補充,學生很容易混淆,記不住。又如T偶噬菌體的增殖過程部分,以往都結合掛圖講解,這樣比較費時費力,學生還不一定理解。運用多媒體教學后,通過運用Flas、視頻、相關網絡聲像資料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將知識內容形象、生動地展示給學生,可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從而獲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運用比喻引發學生聯想,激活學生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聯想和思維。比如在細菌細胞的基本結構部分中,采取根據形態講結構、聯系結構講功能、按照功能講意義的教學方法。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細菌基本結構和細胞壁與細胞膜的關系,我們聯系同學們最熟悉的生活實際舉出這樣的例子:一個細菌細胞就像一個雞蛋,細胞壁相當于雞蛋的蛋殼,細胞膜相當于雞蛋的蛋殼膜,蛋白相當于細胞質,蛋黃相當于擬核。細菌胞壁與細胞膜的關系類似于雞蛋硬殼與蛋殼膜關系,即細菌的細胞壁保護細胞膜,如同雞蛋的蛋殼保護蛋殼膜,如果失去了蛋殼的保護作用,蛋殼膜就容易受破壞。同樣失去細胞壁的保護,細菌細胞膜易受影響。這樣講形象逼真,與現實生活貼得較緊,通俗易懂,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記憶書本知識。
四、教學形象具體化,激活學生形象思維
在講授抽象的理論時,應該盡可能借助具體、形象的事物和模型,通過對各種形象、具體的事物和模具的觀察及演示,激活學生形象思維。把學生原來不容易理解的抽象的理論,變成形象、具體、易掌握的知識。食品微生物學主要講解了微生物在食品生產、貯運及銷售過程的利害影響,但由于微生物的自身特性,我們很難使只有顯微條件下才能觀察到的細小生物形象化,宏觀化。雖然多媒體已經在此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但要做到與具體實例聯系更加緊密,深化學生的感性認識,我們必須借助實際生產、生活中的例子實現形象化教學。例如:講授微生物在發酵食品中的應用時,我們將一些常見的面包、酸奶、醬類、酒類等發酵食品帶入課堂,并且通過與實驗緊密結合,制作發酵酸乳,深化學生對微生物利用的認知,讓學生親自動手制作酸乳,品評自己的勞動成果,便于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重點。再如講到微生物與食品變質時,我們將一些發霉的橘子、發霉的面包、變酸變臭的米飯及罐藏食品等帶入課堂,無論是教師的講授還是學生掌握都因有了宏觀感性認識而變得輕松容易。
五、實驗和理論相結合,注重學生技能的培養
食品微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它要求學生在系統學習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掌握食品微生物學檢測技術、分離純化技術、鑒定技術、發酵食品的制備技術及食品加工與保鮮技術等。通過食品微生物實驗教學培養出不僅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而且能掌握現代生物技術并熟練操作的高技能人才。為此,在教學中,我們常常采用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教學手段。
如在講授環境因素對微生物的影響時,我們把學生分為三個大組,分別學習物理因素對微生物的影響、化學因素對微生物的影響、生物因素對微生物的影響,同時結合實驗資源,比如在物理因素里用到酒精燈、紫外燈、超聲波等,在化學因素里用到75%乙醇、0.1%新苯扎氯銨、碘液等,在生物因素里主要用到抗生素。為了具體體現這些因素到底對微生物有何影響,可以加入實驗,分別讓這三組同學用上述的物品進行滅菌操作,最后取樣,經過培養,具體觀察同學們的滅菌效果。這樣學生不但學習了環境因素對微生物的影響,而且學會了怎么利用這些因素進行滅菌操作,更復習強化了微生物的接種和培養等操作技能,一舉三得。
以上是幾點在食品微生物教學中的思考和體會。在教學實踐中,以提高教學教學質量為中心,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經驗,為培養面向21世紀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朱樂敏.食品微生物學[M].北京:化學出版社,2006.